摘 要: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地域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濮阳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文化积淀丰厚。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出土的考古学实物—明代开州名宦董汉儒撰《重修翠浮桥记》碑的解读,从一个个体的存在,证实了黄河文化在濮阳的具体遗存。翠浮桥位于黄河故道之上。文章结合现有相关文献记载,研究了明代开州翠浮桥的部分历史,《重修翠浮桥记》碑是地方方志的有益补充,可以补足《开州志》部分之不足。 关键词:明代;开州;
摘 要:文章介绍《浔阳跖醢》古籍概况,从类目编列灵活、引文种类丰富、文本风格生动等方面总结图书编撰特色,从收录地方史料、考证辨误史实、汇集地方文献书目、保存辑失图书资料等方面分析图书文献价值,并指出其体例、内容等方面的瑕疵与不足,对全书作一系统评述。 关键词:文行远;《浔阳跖醢》编撰特色;文献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20.002
摘 要:齐国地域是玉器文化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玉器不仅代表着一种工艺技术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齐国因其自身条件形成了以滑石和水晶玛瑙为主、玉质少见的独特用玉特征。文章通过对馆藏齐国出土玉器进行梳理,结合近年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齐国玉器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齐国;玉器;滑石;水晶玛瑙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
摘 要:千佛崖造像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四门塔风景区白虎山东麓,与四门塔、龙虎塔等均为神通寺(古称“朗公寺”)的重要遗存。2024年10月,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在南部造像密集区药师如来造像左上部新发现题记一则。楷书,纵6行,字径2厘米,现存45字,基本通读。该则题记志书中均未见著录,此次发现,弥补了原有史料的不足,丰富了千佛崖造像人群,提升了造像人中达官贵人的层次,佐证了
摘 要:安徽武王墩楚墓中发现了一件记有“廿九年”铭文的秦制漆器。通过对器物铭文中所提纪年、人物和官职等进行梳理,可知此器为秦宣太后内廷所制饮器。铭文中的“長”,并非制作地点或使用地点,而是秦国内廷官职。该器物从秦国宫廷流入楚地的这一情况,反映了战国末期秦楚两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极有可能是历史上楚太子质秦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武王墩墓;漆木器;战国晚期;宣太后;秦楚关系 DOI:10.2000
摘 要: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为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由砖砌台明和木构建筑两部分组成。钟楼基座目前存在严重夹层盐析与厚层状剥离现象。文章采用显微观测、X射线衍射、离子色谱,并结合现场微波测湿、红外热成像等方法对钟楼基座可溶盐的种类、分布情况、诱发因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座泛盐以硝酸钠、硫酸盐为主,氯盐次之。盐分在不同界面、不同高度存在形式和含量的
摘 要:五当召现存壁画1400余平方米,在壁画支撑体、地仗层和颜料层等部位广泛存在着不同程度、多种类型的病害。对上述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壁画保护、修复工作。 关键词:五当召;壁画;病害;成因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20.007 五当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境内的大青山深处、吉忽伦图山南麓。五当召始建于清
摘 要:出土骨角质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历史信息。然而,受自身的理化特性、埋藏环境条件以及出土过程中剧烈的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诸多病害,亟需开展科学的保护工作。文章梳理了出土骨角质文物常见的病害,探讨其主要劣化机理及保护需求,并结合国内外骨角质文物保护的研究进展,探讨有效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后续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土骨角质文物;病害分析;保护方法 DOI:10.2
摘 要:开封铁塔是北宋砖构佛塔的典范,作为北宋东京城遗址为数不多的地上遗存,至今仍具有原状展示条件。北宋以降,因塔为寺,铁塔的修缮与保护与其所在的官方寺院关系密切,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由于战乱与水患,铁塔曾遭受严重的破坏,但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铁塔始终屹立。以砖石结构为主的铁塔本体营建细部包括异形结构砖、造型砖、外壁镶嵌花纹砖、塔基座、塔心柱与盘旋磴道等。铁塔本体保护应该重点关注砖石的风化与剥蚀
摘 要:文物安全防护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古建筑在人为破坏、盗窃、火灾和雷电灾害等方面的安全风险,但在“三防”工程(安防、消防、防雷)实际施工过程中仍存在如管理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未严格按规范施工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制约文物安全防护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面对当下文物安全防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施工全过程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三防”工程;
摘 要:古籍修复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探索古代历史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古籍修复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特有文化遗产的展现,能够活化文物,赋予其当代文化价值。通过价值阐释、技术修复、文化传播三个关键步骤实现古籍修复的传承与创新,让古籍修复能够在构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技术创新 DOI:10.2
摘 要:文章以万松老人塔的历史沿革与价值为基础,以该塔的保存环境为背景,并结合作者对该塔的实地调查结果,系统分析了其病害及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现有先进技术与实际保护场景,探讨了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万松老人塔的保护提供明确方向。 关键词:石质文物;文物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20.012 0 引言
摘 要:革命文物类展览作为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类型之一,是顺应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量综合性博物馆也就此做出了大胆尝试与创新。但在客观条件制约下,中小博物馆在此过程中仍受到掣肘。基于当前中小博物馆革命文物类展览策展现状与困境,济南市博物馆以“百年风华 初心永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馆藏革命文物展”和“血铸丰碑—馆藏革命英雄人物主题文物展”策展经验为例,提出“一+三+四”策展理念,以期为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职能的转变,博物馆“研学热”兴起,新时代博物馆逐渐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评价也愈发多元。文章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运用教育观察法,分析该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博物馆研学;教育观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
摘 要: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展现历史信息,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文物内涵及陈列展览理念。陈列展览设计对于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陈列展览的优劣是评价一个博物馆好坏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全面地保证博物馆文物陈列的科学性,充分展现其历史性、文化性,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性,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中应当多方面考虑。文章以殷墟博物馆基本陈列“伟大的商文明”为例,提出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
摘 要: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博物馆交互设计正从传统展示模式向沉浸式、多感官体验方向发展。然而,当前的博物馆交互设计仍面临展示模式单一、互动体验浅层化等问题。文章基于五感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探讨博物馆交互设计的策略,旨在通过感知层、行为层和意识层三个层次的设计优化,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度。五感体验不仅丰富了博物馆展览的表现形式,还能够向内激发出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记忆的联想,提高信
摘 要:“世界的商文明”是殷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文章以“世界的商文明”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视角下殷墟博物馆在文物展品不足且不适合长期借展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复制、仿制重点文物展品与馆藏文物展品相结合的方式满足陈展对文物的需求,并以此为中心策划大纲文本和形式设计,从而探索出一条基于传统陈列展览要素,拓宽陈列展览方式的新路径,以期为其他同类型陈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世界的商文明
摘 要: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和文明的见证,博物馆则对这一段段凝固的记忆进行展现,让历史和文明的脉络清晰可触。文章深入探索基层博物馆多元化发展路径,分析其在运营机制、展陈方式、文创开发、人才队伍及配套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依托现有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帮助基层博物馆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齐文化博物院;多元化;展览;文创 DO
摘 要:文章以利津县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县级博物馆讲解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在文化自信和文旅融合背景下,县级博物馆对传承地域文化至关重要。利津县博物馆讲解工作虽已在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方面有所尝试,但在讲解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讲解形式的创新突破以及讲解员专业队伍的建设完善等方面,仍有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内容、创新方式、强化队伍建设等策略,旨在提升地域文化传播效果,为县级博物馆
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抗美援朝纪念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探索出一条以基本陈列为基础、以特色陈列创品牌、以临时展览为载体的路径,充分发挥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在广泛深入地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抗美援朝纪念馆;临时展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更新转型后的新兴产业,也是科学技术井喷、创新意识增强、知识产权规范的必然结果。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文化创意产业先天的孵化地,加之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支持、政策鼓励,以及稳定的市场运行,都推动了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序发展。近年来,洛阳地区博物馆紧紧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借势“博物馆热”向新而生,更迭升级运营模式,开发了研学
摘 要:文物征集是纪念馆的一项长期业务工作,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延续民族记忆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文物征集与管理工作,是新时代文博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义务。文章立足当前革命类专题纪念馆文物征集与管理工作的现状,从拓宽文物征集渠道、注重文物保护与利用两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可实施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革命类专题纪念馆;文物征集;馆藏工作 DOI:10.20005/j.cnki.issn.167
摘 要:在当今社会,文化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随着公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展示之地,更应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当前部分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教育需求,提升全民文化素养,需要办好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形式、
摘 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单一的展览模式已难以有效发挥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作用。研究通过构建包含基础认知、互动探索、情感构建三个维度的11项需求指标体系,运用KANO模型和Better-Worse系数将需求划分为必备型、期望型、魅力型等5类,并确定其优先级排序。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打造“展—讲—演”复合空间、构建叙事导向的展游体系、营造冥想式文化感知空间、植入交互游戏与虚拟现实技术四
摘 要:文章在考察古代徽州地域内民居建筑遗存的基础上,综合从文献、石刻、考古发掘、绘画等方面的间接材料中获取的信息,经初步研究,总结出徽州传统民居六个历史演进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的萌芽期、秦至唐的孕育期、宋元的形成期、明至清雍正的成熟期、清乾隆至道光的兴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至1949年的转化期,较全面地论述了徽州传统民居的概貌。 关键词:建筑文化;徽州传统民居;历史演进 DOI:10.2
摘 要: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特殊历史阶段,金陵(今南京)依托“六朝古都”的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政治文化地位,成为文人画家的重要汇聚之地,孕育出风格多元、内涵丰富的金陵诸家绘画群体。本文将明末清初金陵诸家作为研究主体,分别从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四部分,系统梳理该群体的构成脉络与发展历程。 关键词:明末清初;金陵诸家;金陵八家;绘画风格;文化意涵;南北宗论 DOI:10
摘 要:文章研究凝结于实现对古代优秀寺观壁画的数字化呈现,聚焦国宝单位净信寺伽蓝壁画人物形象进行数字化视觉拓展应用;分析提取其壁画视觉形象特征,在多感官应用下通过符号化、图案化呈现净信寺伽蓝壁画视觉形象,传承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载体;运用视觉符号讲述文化故事,进一步形成数字化保护,同时为当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创新研究探索有效路径。得出结论:丰富的文化属性及设计视效通过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既是传统文
摘 要:绘画类文物从表面到深层构造采用多种复合材质,多种光谱分析技术的联用能较全面地揭示底稿、材质等信息,是目前深入研究绘画类文物材料与技法的热点技术。文章从颜料识别与隐含信息提取两方面,探讨了光纤反射光谱技术、多/高光谱成像技术、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技术在绘画类文物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光纤反射光谱;多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大幅面X射线
摘 要: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美学特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其雄浑大气、简约含蓄、精致细腻等美学风格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晋祠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集中体现了唐宋时期的美学特征。唐代的雄浑大气、富丽堂皇与宋代的简约含蓄、文人趣味在晋祠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唐宋时期;美学特征;当代;晋祠 DOI:10.20005/j.cn
摘 要:龙门石窟所存北魏佛像,直观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现象。艺术特点方面,北魏佛像早期受云冈石窟影响,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且有初步汉化趋势;中期汉化加速,呈现秀骨清像特点;晚期在秀骨清像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且风格更汉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龙门石窟造像融合中亚、希腊、西亚、鲜卑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服饰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雕刻工艺结合西域与中原手法;洞窟设计借鉴北方游牧民族风格,且考虑不同民族审美需求。
摘 要:博物馆刊物不仅是博物馆开展公众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其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河南博物馆秉持“宣扬文化、阐明国粹”的宗旨,编纂出版了我国早期文博类学术期刊《河南博物馆馆刊》。该刊成功搭建起跨领域的专业交流平台,汇聚了大批优秀撰稿者,形成了以博物馆为核心,联动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的复合型作者群体,为民国时期地方博物馆刊物构建知识网络、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有
摘 要:连江地区新发现九通宋元明时期石刻,包含宋代四通、元代一通、明代四通。这九通石刻中,有六通石刻所记载内容与佛教寺庙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宋元明时期连江地区佛教盛行状况,为研究福建该时期地方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文章对这九通石刻进行了录文和校释,并简要概括了福建地区宋元明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旨在为后续碑铭石刻相关研究增添新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连江;石刻;宋元明;佛教 DOI:10
摘 要:和田玉是中国传统珍贵玉石,其因独特的矿物学特征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而备受推崇。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仿制品,因此和田玉的鉴定技术尤为重要。文章从矿物学角度出发,探讨和田玉的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当前鉴定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传统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发现,和田玉的鉴定需结合矿物学特征、显微观察、光谱分析及热学特性等多种手段,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通过优化鉴定技术,可
摘 要:文物的辨伪存真是开展保护和研究的基础。纸质革命文物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文物市场上容易成为造假的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纸质革命文物的种类和材质特征,整理常见的作伪方法和鉴定依据,为纸质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纸质文物;革命文物;文物鉴定;纸张材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20.034 0 前言 革命文物一般是指鸦
摘 要:文章提出了构建古建筑结构在线稳定性监测系统的方案,并针对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古建筑结构开发了一套在线监测系统。根据历史建筑的特性,确定了监测参数和监测点。该系统包括振动监测、沉降监测、倾角监测、裂缝监测等功能,通过对古建筑结构的振动、沉降、倾斜、裂缝等因素进行在线监测,并设置合理的阈值,实现对古建筑的评估和预警。 关键词:文物建筑;振动监测;沉降监测;倾角监测;裂隙监测 DOI:10.20
摘 要:虎门海防遗存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建筑遗产,承载着该地区悠久的海防文化历史。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古籍考证和实地勘察等方法,重点选取祭祀建筑、居住建筑和防御建筑三类典型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系统探究虎门海防遗存的资源现状与活化利用问题。实施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的活化利用策略,能够有效促进虎门海防遗存在“双万”背景下的东莞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摘 要: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保存着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遗产。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基于此,文章简要概述了山西省大同市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古建筑,分析了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及保护原则,旨在从古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活态化利用、教育化传承三大维度,系统梳理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以期助力中
摘 要:山西汉纹锦彩画作为山西古建筑彩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晋商的兴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明初到清末,晋商主要生活在晋中地域,由于受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对于故乡宅院的修建与装饰往往会不惜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很多成功的晋商会用多年所获的万贯家财打造繁复优雅、汇聚了古典文化与艺术的宅院,更是开创出独具特色的汉纹锦彩画。山西作为我国的文物大省,保护山西古建筑和
摘 要:文章首先以创意经济为视角,旨在探索五台山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路径,助力五台山文旅产业价值链重构。其次,通过SWOT分析法解构产业生态,阐述五台山文创产品目前的设计优缺点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实地考察及文献阅读的方法,挖掘五台山自然、文化、建筑及民俗中的符号元素,并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最后,以“佛游记”盲盒设计为例,总结出五台山旅游文创创新设计方法,以此实现文化深度传递与情感共鸣,达成文化
摘 要:2015年1月至5月,为配合广德市粮长门水库工程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广德市文物管理所,对粮长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486平方米。在第Ⅱ区域发掘探方中清理出宋代墓葬2座,随葬的器类主要有碗、罐、盂、玉器等,为研究汉代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粮长门遗址;宋代;竖穴土坑墓 DOI:10.20005/j.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