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构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委员培训体系、提升伦理审查质量、充分保障受试者安全与权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初步构建核心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使用德尔菲法对其进行修改和验证,最终形成伦理委员会委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体系对全国29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90位伦理委员会委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核心能力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和自我能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所建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伦理及专业知识、伦理审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道德操守与工作作风)和39个二级指标(熟悉临床试验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伦理审查并找出研究方案中的伦理缺陷、具备判断临床研究科学价值的审查能力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伦理委员会委员在法律法规知识、伦理规范、审查效率、风险判断、问题分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缺口,对应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与自我能力评分的差值均不低于 0.38 。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可量化、分层化的伦理委员会委员核心能力评价工具,可为委员培训、资质认证及伦理委员会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框架。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中药饮片(简称"医保中药饮片")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医保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保局官方网站中有关医保中药饮片的政策文件,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医保中药饮片管理办法和目录形式两个维度,对我国各省医保中药饮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在医保中药饮片管理办法维度,对于饮片的执行标准,部分省份执行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少部分限定为国家标准和本省标准;对于支付类别,大部分省份以甲类为主,部分省份按乙类进行管理,还有部分省份同时存在甲、乙类管理或按丙类管理的情况;对于申报主体,存在仅医疗机构、仅饮片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饮片企业均可申报3种情况;对于申报程序,有的省份需要地方医保部门初评并上报推荐名单,有的不需要初评而由省级医保部门统一评审;对于目录制定及调整办法,各省份区别不大。在医保中药饮片目录形式维度,部分省份在国家医保目录的基础上对目录字段有所补充,有的省份目录则比较简单;有的省级增补目录按饮片名称的中文笔画进行排序,但大部分目录未见明确的排序规则。结论 各省份在医保中药饮片管理办法和饮片目录制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仍需结合实际和中药饮片特点,拟定针对性及适应性强的管理条款,完善医保中药饮片目录内容及格式,持续追踪最新管理政策,提高目录制定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摘要目的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门诊药房药品全流程追溯闭环管理体系,并评价实施效果。方法基于药品追溯码,借助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设计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门诊药房药品全流程追潮闭环管理体系。对比体系实施前(2024年 10-12 月)及实施后(2025年1一3月)的入库药品验收时间、药品追溯码采集条目数等指标,从工作效率、药品管理质量、数据安全3个维度评估该体系的实施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以药品追溯码管理系统为核心的门诊药房药品全流程追溯闭环管理体系。入库药品验收时间由实施前的! (4.65±0.26)h 缩短至实施后的 (0.34±0.08)h(P<0.05) ;药品追溯码采集条目数由419018条增加到1236522条( P<0.05 ,追溯码覆盖率从 28.36% 提高至 89.88%(P<0.05) ;药师每周用于药品效期管理的时间由 (128.40±19.20)min 缩短至(0.56±0.13)min(P<0.05) ,单张处方(除部分注射剂及拆零药品外)发放时间由 (143.25±17.67) S缩短至 (15.24±10.08)s(P< 0.05);退药时间由 129.90(122.32,137.00)s 缩减到 104.36(89.91,117.33)s(P<0.05) ;药品出门差错由2件降至0件;该体系上线后,我院门诊药房未发生数据安全事件。结论 所构建的门诊药房药品全流程追闭环管理体系能显著优化药品追溯精度和药品管理质量,提高药师工作效率,降低药品管理风险,可为医院药学服务数智化转型提供可行方案。
摘要目的 探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驻科药师(下称"GCP驻科药师")在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管理中的实践路径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对我院GCP驻科药师参与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的实践路径进行介绍;回顾性分析2021一2024年我院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数据,对比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与其他专业项目的效率指标和质量指标。结果我院GCP驻科药师全程参与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的流程建设和优化,建立该专业药物临床试验专属质控体系,并优化该专业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加速策略。GCP驻科药师工作开展后, 2021-2023 年我院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9.56% 。效率指标方面,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立项等待时间为 (12.31±4.99)d ,显著短于其他专业项目的( 19.68± 6.09)d( P<0.05) 。质量指标方面,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入组率为 75.71%(50.00%,114.48%) ,显著高于其他专业项目的51.00%(25.00%,174.17%)(P<0 P<0.05) ;首次质控问题条目数[ (8.31±3.25) 条vs. (11.68±4.49) 条]、方案偏离次数[5.5(2.0,11.0)次vs.11.0(5.5,17.5)次]均显著少于其他专业项目( (P<0.05 )。结论GCP驻科药师显著提升了皮肤病专业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效能,对确保药物临床试验可靠、真实,保障受试者权益、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气通窍方对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大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ormal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以灌胃牛血清白蛋白 + 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和蓖麻油混合液 ?+ 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的方式构建IgAN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补气通窍方低剂量组(BQTQ-L组)、补气通窍方高剂量组(BQTQ-H组)、阳性对照组(BZP组),每组15只。BZP组灌胃盐酸贝那普利 10mg/kg ,BQTQ-L组、BQTQ-H组大鼠分别灌胃补气通窍方 9.81,19.62g/kg (以生药量计),Normal组和Model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8周。分别于实验第8、10、12、14、16周检测各组大鼠的 24h 尿蛋白( 24h UTP)含量;于末次给药后检测其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含量,观察其肾组织病理改变和肾小球IgA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和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二者比值(Th17/Treg)。结果与Model组相比,BQTQ-L组、BQTQ-H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生均有所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其 24h UTP含量(BQTQ-L组第14、16周,BQTQ-H组第12、14、16周),Scr、BUN含量,IgA阳性区域荧光强度,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Th17比例,Th17/Treg均显著降低( P<0.05 );Chaol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BQTQ-H组除外),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和Treg比例均显著升高( P<0.05 ;差异微生物包括c_Clostridia(BQTQ-L组vs.Model组) ?g- Ruminococcus(BQTQ-H组vs.Model组)等。结论补气通窍方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稳态和Th17/Treg免疫平衡来缓解IgAN大鼠肾损伤,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基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信号通路,研究原花青素(PACs)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 + 甲泼尼龙的方法复制SONFH模型兔。将造模成功的兔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生理盐水)、PACs低剂量组(PACs-L组, 11mg/kg )、PACs高剂量组(PACs-H组,2
摘要目的 探讨八正散对大肠埃希菌致大鼠慢性尿路感染(CUTI)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左氧氟沙星组( 45mg/kg) 和八正散组( (4.95g/kg) ,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经尿道向膀胱内注射大肠埃希菌菌液 ( 1×108 cfu/mL)构建CUTI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或水,每天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大鼠血常规(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免疫指标[CD4、CD8、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肾功能指标[胱抑素C(Cys-C) ,α1? -微球蛋白(α1-MG)尿素、肌酐]水平;观察大鼠肾脏和膀胱组织的病理学形态;检测大鼠膀胱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 κB(NF-κB) 、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8、TNF- ∝ 、CD8、Cys-C、 α1 -MG、尿素、肌酐水平以及膀胱组织中TLR4、NF- κB 、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CD4、SIgA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肾脏和膀胱组织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八正散组大鼠上述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 ΔP<0.05 ),肾脏和膀胱组织均未见明显炎症性病变。结论八正散可减轻CUTI大鼠炎症反应,增强其免疫功能,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TLR4/NF- ?κB/ NLRP3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目的 基于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探讨温阳利水方对肺动脉高压致右心室衰竭(RHF)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63只大鼠通过单次腹膜内注射野百合碱建立肺动脉高压致RHF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50大鼠随机分为RHF组、温阳利水方低剂量组( (4.25g/kg) )、温阳利水方高剂量组( 17.00g/kg 、呋塞米组 (20mg/kg) 温阳利水方高剂量+Hippo/YAP信号通路激活剂组( 17.00g/kg 的温阳利水方 +16mg/kg 的PY-60),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灌胃或/和尾静脉注射相应药液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4周。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右室内径、右房内径、舒张末期容积、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及其与射血时间(ET)的比值(PAAT/ET)、肺动脉压及其与肺动脉血流速度比值(肺动脉压/速度),检测其血浆中脑钠肽、血管紧张素Ⅱ(AngⅡI))水平,观察其右心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胶原容积分数、大肿瘤抑制因子 1/2(LATS1/2 )和YAP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RHF组比较,温阳利水方低、高剂量组大鼠的毛色、运动及饮食、精神状态等均有所改善,右心室心肌细胞萎缩、炎症细胞增多、胶原沉积、心肌纤维增生等有所减轻;其右室内径、右房内径、舒张末期容积、肺动脉压、肺动脉压/速度、血浆脑钠肽和AngII水平、胶原容积分数、YAP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TAZ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AAT、PAAT/ET、LATS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 );PY-60可显著逆转高剂量温阳利水方对上述定量指标的改善作用! (P<0.05 )。结论温阳利水方可恢复肺动脉高压致RHF大鼠右心功能,降低其肺动脉压,减轻其心脏组织病理改变,上述作用可能与激活Hippo表达、抑制YAP磷酸化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大鼠皮肤炎症的改善作用,并基于Notchl/毛状分裂增强子1(Hes1)信号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涂抹的方法建立ACD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C组)、熊果酸低剂量组(UA-L组, 50mg/kg )、熊果酸高剂量组(UA-H组, 100mg/kg 和熊果酸高剂量+Notch1激活剂组(UA-H+Jaggedl组, 100mg/kg 熊果酸 +50ng/kg Jagged1),每组10只;另选10只仅脱毛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药物组大鼠灌胃相应剂量熊果酸或(和)腹腔注射相应剂量Jagged1,每天1次,持续 14d 。末次给药后 24h ,对各组大鼠进行皮肤炎症状态观察和皮炎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及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7、IL-10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其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其皮肤组织中Notchl、He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MC组比较,UA-L组和UA-H组大鼠皮炎评分均显著降低,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L-6、IL-17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Notch1、Hesl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调( (P<0.05) ),且UA-H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明显 (P<0.05 );Jagged1可显著减弱高剂量熊果酸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 。结论熊果酸可能通过抑制Notchl/Hes1信号通路来减弱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并增强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进而改善ACD大鼠的皮炎症状。
摘要目的为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贴现率的调整提供方向及参考。方法 检索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各国/地区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官方网站及其他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地区的相关网站,汇总并比较各国/地区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贴现率的推荐情况、调整趋势及设定依据。基于理论推导和文献分析,讨论不同贴现率取值对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纳入的40个国家/地区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基础分析贴现率的取值范围为 1.5%~5%,5% 为最常用值;敏感性分析的取值范围为 0~12% 。36个国家/地区对基础分析的成本和健康产出采用相同的贴现率,而荷兰、比利时、波兰、捷克的成本贴现率高于健康产出贴现率。近年来,韩国、法国、爱尔兰根据经济环境变化下调了贴现率,而荷兰和捷克则上调了成本贴现率。贴现率的设定主要依据公共项目投资利率或参考国际权威机构建议及其他相关指南。不同贴现率取值对ICER的影响方向及幅度主要取决于干预措施与对照措施的成本和健康产出分布情况。贴现率的设定与调整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将贴现率下调 0.5%~1.5% ,同时参考国际常用的贴现率估算方法开展本土实证研究。
摘要目的 评价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简称"PemEV")相较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卡铂(简称"GP")一线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aUC)的经济性。方法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基于EV-302试验泛亚洲亚组数据构建动态Markov模型,设研究时限为20年,循环周期为21d,贴现率为 5% 。以直接医疗总成本及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产出指标,计算PemEV方案相较于GP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敏感性分析和情境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健性,并测算PemEV方案相较于GP方案更具经济性时维恩妥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价格阈值。结果成本-效用基础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GP方案,PemEV方案可为aUC患者额外带来2.602QALYs,但治疗成本增加了3339703.56元,ICER为1283 554.39元/QALY,远超意愿支付(WTP)阈值(3倍我国202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7247元/QALY)。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PemEV方案总生存曲线Exponential分布的率参数值对ICER的影响最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WTP阈值下,PemEV方案相较于GP方案更具经济性的可能性为0。情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将研究模型更改为分区生存模型,将研究时限分别设置为5、10、20年,还是将维恩妥尤单抗或(和)帕博利珠单抗的价格下调 60% ,PemEV方案相较于GP方案始终不具有经济学优势。若要使PemEV方案相较于GP方案更具经济性,维恩妥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价格需同时下调 78.65% ,即单价分别降至55.71和38.26元/mg。结论基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PemEV方案相较于GP方案一线治疗aUC不具有经济学优势。
摘要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TGC)相关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DIC)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2年8月-2024年8月于我院接受TGC治疗的70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8: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 和测试集( n= 141)。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GC相关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上述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707例患者中,93例患者发生DIC,发生率为 13.15% 。性别、年龄、TGC大剂量给药、入住重症监护室、TGC用药时间、合并使用抗真菌药伏立康唑是TGC相关D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训练集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745( 95% 置信区间为 0.687~0.801 ,灵敏度为 76.6% ,特异度为 60.3% ;测试集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762( 95% 置信区间为 0.650~0.900 ),灵敏度为 81.3% ,特异度为72.0% 。训练集、测试集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的 χ2 分别为 5.187,9.980,P 分别为 0.737,0.266 ;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2、0.038;风险阈值范围分别为 4%~45%.4%~28% 。结论患者的年龄、性别、TGC大剂量给药、入住重症监护室、TGC用药时间、合并使用抗真菌药伏立康唑是TGC相关D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所建的TGC相关DIC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准确度均较好。
摘要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GLP-1”“GLP-1RAs”“司美格鲁肽”“药物性肝损伤”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收集GLP-1RAs致DILI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11例患者。11例患者中,男性4例( 36.4% )、女性7例( 63.6% );患者年龄为 17~64 岁,其中 50~65 岁患者5例( 45.5% );6例用于治疗糖尿病,5例用于减重;10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DILI发生时间最短的为用药后5d,最长约 180d ;GLP-1RAs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6例),严重程度包括重度(3例)、中度(6例)轻度(2例),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黄痘等;10例患者的DILI与GLP-1RAs的关联性为"很可能”,1例为“可能”;11例患者均经停药及(或)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GLP-1RAs致DILI相对集中于 50~65 岁人群,以女性为主,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风险增加。临床应加强高危人群识别、用药教育(尤其是症状识别)等药学监护;出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必要时给予保肝治疗,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衡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 年1月 -2025 年1月报告的157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DILI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回顾性收集衡水市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但未发生DILI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儿DILI的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及预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儿童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7例DILI患儿中,92例( 58.60% )为肝细胞损伤型,51例( 32.48% )为胆汁淤积型,14例( 8.92% )为混合型;DILI严重程度1、2、3级分别有117例( 74.52% )、33例 (21.02% )、7例( 4.46% );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患儿的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合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OR=3.769,95%CI(1.615,8.235),P=0.021] 和阿奇霉素日剂量 >10mg/kg[OR=2.237,95%CI(1.075,4.655),P=0.03 是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儿童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奇霉素致儿童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且预后较好。合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奇霉素日剂量 >10mg/kg 是阿奇霉素致儿童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摘要自的 探讨度普利尤单抗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重度ACO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 +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 1+ 长效抗胆碱能药(LAMA)常规治疗,9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 +. 度普利尤单抗,60例
摘要目的 报告1例奥沙利铂致视觉异常的病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对1例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出现视觉异常的结肠癌患者开展了药学监护。针对首个奥沙利铂化疗周期内患者先后两次发生视觉异常,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奥沙利铂,并建议减少下个化疗周期奥沙利铂的剂量;针对第2个化疗周期患者仍发生视觉异常,临床药师建议永久停用奥沙利铂;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用药宣教。临床药师通过Naranjo's评估量表判断奥沙利铂与视觉异常的相关性,并分析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结果与结论医师采纳临床药师的建议。停用该药后,患者视力逐渐恢复正常。奥沙利铂与视觉异常的相关性为“很可能”。奥沙利铂致视觉异常较为罕见,常发生在用药的前3个周期;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可在停药后2周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会进展为永久性视觉损害。临床药师通过评估奥沙利铂与视觉异常的相关性、调整用药方案、开展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等药学服务手段,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动静脉血栓伴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初始抗栓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并建立抗栓路径,为优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动静脉血栓伴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及治疗过程,总结初始抗栓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回顾,建立动静脉血栓伴APS的抗栓路径。结果与结论 3例患者初始抗栓治疗失败的原因包括:将直接口服抗凝药作为抗栓首选药物、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单用、将标准抗栓方案用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的难治性APS患者。所建抗栓路径的应对策略包括:对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以血栓二级预防为核心,以华法林为首选;对于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单用抗血小板药物效果有限,应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对于合并血管危险因素但无高出血风险者,倾向于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难治性APS,应采用“优化华法林方案-使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无效或合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时换用磺达肝癸钠"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构建肠外营养(PN)精细化用药规则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基于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构建PN精细化用药规则。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前置审核系统收集2024年1—12月(简称“干预后")我院住院患者的PN医嘱信息,分析干预后的医嘱审核情况;通过医嘱点评系统收集2023年1—12月和2024年1—12月我院住院患者的PN医嘱信息,评价医嘱点评系统的PN医嘱点评合理率。结果所建PN精细化用药规则包括系统模块规则(营养物质、药物配伍、PN浓度和渗透压)和自定义审核规则(超适应证、药物配伍、其他用药条件)。截至2024年12月,PASS前置审核系统共建立PN系统模块规则55条、自定义审核规则47条,共计102条。干预后,与2024年第1季度比较,第4季度的药师审核和干预的PN任务数均减少,药师干预率降低,药师干预后医生修改率升高。PN系统模块规则下的不合理医嘱类型主要为PN浓度和渗透压不合理;自定义审核规则下的主要不合理医嘱类型为超适应证(氨基酸适应证)和药物配伍不合理。2024年,假阳性任务数、假阳性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人工点评不合理医嘱和假阴性率均呈下降趋势。2024年,经人工采用PN精细化用药规则进行PN医嘱点评后的总合理率显著高于2023年( P<0.01 )。结论我院成功构建了PN精细化用药规则,其能够降低PN用药风险、提高PN医嘱的合理率。
摘要目的评价特瑞普利单抗(Tor)联合化疗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卫生技术评估(HTA)相关网站,收集Tor+化疗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或建站至2025年3月31日。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5篇、药物经济学研究6篇。5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中,高质量为2篇,中等、低和极低质量各1篇;6篇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质量均良好。有效性方面,与化疗比较,Tor+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1<0.05 );与伊匹木单抗 + 化疗、度伐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 + 替西木单抗、舒格利单抗+化疗比较, Tor+ 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 0.05)。安全性方面, Tor+ 化疗患者 ?3 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化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ΔP>0.05 );而与卡瑞利珠单抗 + 化疗、帕博利珠单抗 + 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 + 化疗、阿替利珠单抗+化疗比较,Tor+化疗患者 ?3 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1 (P<0.05) )。经济性方面,与化疗比较,Tor+化疗具有经济学优势。结论与化疗、其他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单用或联合化疗比较,Tor+化疗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较好。
摘要5-羟色胺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其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SSRIs的使用又会对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综述了SSRIs抗抑郁作用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研究进展,发现SSRIs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度及功能,肠道菌群的组成、功能代谢通路差异等又反过来影响SSRIs的抗抑郁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可将肠道菌群多样性作为SSRIs抗抑郁作用的预测指标,可利用益生菌辅助SSRIs治疗,还可利用膳食调节及粪菌移植增强SSRIs疗效。未来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纳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抑郁症患者群体,揭示SSRIs抗抑郁作用与肠道菌群的真实关联,为抑郁症综合治疗开拓更多有效途径。
摘要仙茅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仙茅现行质量控制标准主要依赖于单一指标成分(仙茅苷)的含量测定,难以全面反映其质量;同时,炮制方法、采收期、产地等因素也会导致仙茅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发生变化。本文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从植物亲缘学和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性、功效、产地和采收期、加工方法、化学成分可测性和入血成分7个方面对仙茅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推测可将仙茅苷、苔黑酚葡萄糖苷、苔黑酚龙胆二糖苷、仙茅苷乙、仙茅木酚素 B -谷甾醇、actinidioionoside、2,6-二甲氧基苯甲酸、仙茅苷丙、葡萄糖丁香酸、苔黑酚和豆甾醇作为仙茅的质量标志物,为建立仙茅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复杂。经典名方香连丸(XLP)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UC的临床治疗,其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具有明显临床应用潜力,但其临床研究、分子机制方面的证据尚未得以全面整合。本文通过系统综述XLP在UC治疗中的临床研究及分子机制发现,XLP及其加减方与化学药联用,可显著改善UC患者症状、减轻肠道炎症,效果优于单用化学药。该方改善UC的分子机制涉及调节泛凋亡、免疫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 1α 、核因子 κB 等)肠道菌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等,其组方药材、单体和活性成分还可通过调节Wnt/B-联蛋白、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等多条信号通路来阻碍辅助性T细胞17分化,恢复M1/M2型细胞平衡,减轻UC肠道损伤。
摘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兼具降脂和心血管保护作用,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是其代表药物。本文基于系统的文献检索,综述了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直接作用于肝肾(调控自噬、关键脂质代谢通路、胆固醇逆向转运等途径)、直接作用于脂肪组织(影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脂质代谢蛋白表达及基因转录)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激活交感神经通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等降脂机制,还总结了其在2型糖尿病(T2DM)、超重等人群中的临床降脂证据。上述内容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作用于多个组织或系统而发挥降脂作用,为深入阐明此类药物在血脂调节中的分子机制及挖掘潜在的临床应用新思路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