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本宽,1935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市。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美国联邦文化教育协会国际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并授予荣誉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河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老年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老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校园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原创中心顾问、艺委会副主任等职。早年曾受到哲学家冯友兰、美学家宗白华等名师点化,得到著名学者王学仲和河南文化界“三老”谢瑞
摘 要:《歌德谈话录》作为歌德创作思想的百科全书,记录了歌德晚年关于文学、艺术、美学、自然、宗教等方面的言论与活动行为,展现出歌德晚年的总体性思考。歌德作为一名伟大诗人、思想家的同时也是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他的美学思想背后拥有其自然观的支撑。歌德的美学观点“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从自然中得来,又落实到文艺创作中,一以贯之。歌德对于艺术整体性的要求、对于第二自然的推崇深受其自然观的影响,继而生发
摘 要: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齐泽克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内容中的 “精神是块骨头”命题作了三重阐释。首先,基于知性层面的矛盾阐释,齐泽克认为庸俗唯物主义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主体向客体完全的还原,把主体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惰性客体。它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要正确理解这一命题,需要从知性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其次,基于思辨命题的哲学阐释,齐泽克论证了“精神是块骨头”是一个思辨命题
摘 要:葛洪是东晋重要的道教理论家,他基于修仙习道的目的构建了较为系统的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内涵的多维理解、物之泛灵论、物类变化观等。由于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葛洪的自然观经历了由“实”向“虚”的转变过程。葛洪自然观含蕴的“仁及万物”的思想,与现代性的生态美学具有可通约性,但二者并不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不能仅抓住相似的语词就进行想象领域的意义关联,而应具体分析,以防进入“过度阐释”的理论误区。
摘 要:“第三空间”也称异质空间,由美国学者爱德华·W·索亚提出并运用,它作为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是当代思想对传统的空间思想的质疑。本文以索亚“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研究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画框的多重空间指向。通过对艺术史中画框意涵流变的梳理,分析不同时代及文化背景下人欣赏艺术作品的观念转变。因为“画框”这一艺术作品的边缘元素具有强烈的跨媒介属性,所以从人对“画框”的观照来切入,结合当代大众主流文化
摘 要:“直寻”是钟嵘在《诗品》中提到的一个诗学概念,意为即目、会心。“直寻”在此处是异文,“直寻”应作“直置(直致)”。“直置(直致)”在其他文献材料中含有放任、率真、直接之意。在言意关系上,直寻、直置和直致三词通用,即目、会心与率直、自然之意互补。“直寻(直置、直致)”与诸概念相互交织,相互发明,共同服务于高度融合的丽辞怨情,“直寻”是自然与磨炼的辩证和谐统一。 关键词:钟嵘;直寻;磨炼与
摘 要:罗伯特·塔利是文学空间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恋地情结”与存在主义“焦虑观”基础上提出了“处所意识”这一新术语。“处所意识”既包括“恋地情结”,也包括“恐地情结”,指一种本能的、持续不安的地方感。面对这种地方焦虑,塔利以詹姆逊“认知绘图”美学策略为基础,提出“文学绘图”的隐喻概念,将作家写作视为制图师的绘图活动。作家以文学绘图实现对世界的比喻性表征,读者与批评家在作家绘图
摘 要:黄宗羲在晚年的文献整理与著述中,面对着易代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现实,始终抱持着历史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前朝的得失。此种态度亦使得其理论思想与文章批评之间产生了勾连。明代曾盛极一时的文章复古之论与性灵之说,都引起了黄宗羲的强烈反思,他们各自的流弊构成了其文章评点中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去伪”与“求真”。这种以“真”为体认核心的审美取向,既是其独特学术理念下的产物,也在贯彻批评方法的过程中,为
摘 要:静坐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在儒道释三家之中都有涉及。而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是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腰部的运动以及形、气、心、意、神的统一。儒道释静坐与“坐之训练”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在观念上都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故试图对此从盘坐形态、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上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在“以虚为主,下实上虚”“以气为体,气韵生动”“以静为蓄,由静制动”与“以神为纲,
摘 要:ins风作为流行于当下的一种消费文化,代表了当下大众消费一种典型的审美趋向。这种以文艺、精致、轻浅、简约为特征的消费审美背后潜藏着象征性符码系统的权力话语。这种消费文化的流行审美也使审美话语日趋物化,审美逐渐走向一种同质化与浅白化。因此,分析ins风背后消费文化的审美转向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洞见当下消费文化的运行机制,了解大众消费背后的心理状态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ins风;消费文化;审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一组娱乐生活图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图像史料的清代外销画博弈图是如何映射清代社会生活百态,其主题来源可能是借鉴清代宫廷娱乐图的图式。清代外销画娱乐图作为“视觉经济”的一部分,顺应了西方市场的需求,其娱乐图像亦与当时的节令活动相关联,其中的绘画技法是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结果,以满足西方趣味。 关键词:外销画;视觉经济;娱乐图;图像证史 之前对清代外销画的研究,对外销画中市民娱乐
摘 要:沈从文与胡也频在交往最紧密的时期,文学创作上也相互影响。两位作家在爱欲书写上存在具体文本间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即互文性。引入互文性的视角,不仅在于分析二者爱欲书写的相似之处,更大的意义在于发现文本之间的异质性。这不仅体现出相似文本的不同气质与内涵,更表现出两位作家各自的创作兴趣、创作特点,以及对于当时文学语境的各自回应。 关键词:沈从文;胡也频;爱欲书写;互文性 一、各自的爱欲书写
摘 要:对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来说,长久以来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怀、改朝换代的亡国之恨、生逢乱世的不幸与迷惘等厚重的外衣,它们被浮泛地解读成亡国之际遗民画家笔下情绪化的情感表达,使得明清之际遗民艺术的价值被弱化。乔迅对明清之际遗民艺术的“重新”解读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他以情感为主线,以图像为载体,在探究遗民情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庞大细腻的情感体系,重新阐释了易代之际遗民艺术中情感
摘 要:作为一幅叙事绘画,《步辇图》基于唐朝与吐蕃和亲的现实背景,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场面。画作中对觐见场景的选择和绘画空间的布局,既塑造了禄东赞与唐太宗尊卑有别的视觉形象,也构建了古代中国天地空间观念下吐蕃与唐朝的差级秩序。描绘中央之国盛世天子的形象是为了凸显“九州殷盛,四夷自服”的大唐气象,阎立本通过空间留白营造出的视觉秩序,折射了唐朝统治者对和亲事件的再诠释,从侧面反映出当
摘 要:在现今传世的明代绘画作品范畴里,以插花为题材的清供图并不鲜见。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图式,其中的“文人情怀”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虽然在同时代的仇英、陈淳、徐渭等画家作品中也能见到插花图式,然而陈洪绶作品中的插花图式出现次数最多且最具代表性。以陈洪绶的插花清供图以及人物画中的插花图式为切入点,分析其绘画作品中的插花清供图式状况与所表现的深层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陈洪绶寄情于插花的文人情怀。
摘 要:从20世纪中期起,许多西方学者对“17世纪危机”的话题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17世纪西方社会历史的研究成果。英国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研究员彼得·伯克(Peter Burke)教授针对17世纪艺术危机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梳理危机史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英国文化史大家彼得·伯克的观念作出了分析,这一研究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人们对17世纪西方社会和艺术真实状况的认识。
摘 要:在福柯的“凝视”理论下,眼睛发出的“凝视”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视线投射,更是欲望的延伸,是一种视觉控制的权力话语,它常常与阶级、性别等紧密相连。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就以西方油画中被凝视的女性裸像为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种男性凝视的背后是父权机制下的性别压迫和欲望表征,批判了这种视觉权力辖制下,女性被迫失语,成为情欲媚态的展品和权力规训的对象,在看与被看中走向自我分裂的境况。而如何在这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在处女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以边缘人物和极端事件展现了自我同他人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八个看似独立的短篇小说在对封闭、放纵、缺爱、控制问题的呈现中表现了空虚、生长、孤独和压抑之痛,既有侧重又有联系,共同表现了痛苦主题,从而联结为一个整体。整部小说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道德感的缺失,并由此受到不少质疑,但麦克尤恩其实是将小说看作一种深刻的道德形式,并认为道德问题始于小说的
摘 要:杜甫一生贫困多病,医药一直是其诗中常见意象。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前期其涉药诗中以中草药为隐喻及观赏对象,充斥着儒家实用精神与审美心态;后期将中草药视为济世之物和精神家园,表达儒家“亲亲”“仁民”“爱物”之心及道家隐逸之思;而治病养生之用则贯穿杜甫长期贫病流离的生活。 关键词:杜甫;仁心;隐逸;涉药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
摘 要:耶律楚材是蒙元政权中第一个大力创作汉文诗歌的少数民族诗人。公元1219年至1227年,耶律楚材扈从成吉思汗西征,这使他对西域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有着广而深的体会。耶律楚材戎马倥偬之余不废翰墨,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主要内容为风土诗、军旅诗和感怀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自然质朴、雄浑刚健。 关键词:耶律楚材;风土诗;军旅诗;感怀诗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又号湛
摘 要:亲情是龚自珍诗歌中比较独特的内容,它不仅表现出龚自珍在情感上细腻温情的一面,也呈现了他真诚的赤子情怀。贯穿龚自珍一生的童心观念与尊情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亲情对龚自珍的影响。龚自珍的亲情诗歌是解读龚自珍文学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一。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亲情 亲情是人类感情世界中不可或缺内容,它在每个人的诞生之际便已出现,它是以生命、血缘或家庭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情感类型,在个人成长、发
摘 要:不同于以往后殖民文本的控诉性、否认性叙事,马龙·詹姆斯的《七杀简史》通过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牙买加国内图景的政治叙事来结构全篇。本文聚焦文本中中情局对牙买加国内大选进行干涉的两条路径,探讨中情局在寻找和培养政治大亨、技术援助和训练枪手、激活和固化政治边界、策划系列性政治暴力,以及实施暴力仪式等一系列行动背后对他国政治进行控制的隐匿动机,并透过这些动机对当时美国的霸权策略做了重构性还原与隐
摘 要:成书于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的古典小说巨著《源氏物语》,以男主人公源氏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为主要情节,描述了源氏与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而拥有“天照大神”般俊美面容的源氏,在痴情好色的风流性情下,注定偿还不了出现在他生命中女性之“情”。这部贵族恋情的悲剧画卷通过“情”字将日本宫廷贵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本文借主人公源氏的一生,分别阐述他与藤壶女御、葵夫人、六条御息所和若紫四位女性的“情
摘 要:《萧萧》最初发表于1930年,后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返乡经历的刺激,沈从文对《萧萧》进行修改,并于1936年7月重新发表。从初刊本到再刊本,《萧萧》建构起残缺的原生家庭,以此凸显萧萧的悲剧性命运,控诉畸形的婚姻制度。《萧萧》中奇特的婚姻家庭模式也在初刊本与再刊本中构建、巩固,通过对“童婚”家庭的和谐化书写,展现了湘西的人性之美,而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隐含的是其奇特而又残酷的另一面。《萧萧》的
摘 要:《文城》建构了立体的多重空间:物理空间是重返历史的基点,反照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转型之痛;多重形式表现技巧的合流搭建出网状的文本空间,凸显了空间建构实践的多种可能性;文本空白和空间意象引导读者填补叙事间隙、共筑心理空间,有助于实现文本意义的增值。通过对这些空间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探究余华对历史与生命本体的理解,研究其文学创作内隐的美学新形态。 关键词:《文城》;物理空间;文本空间;读者心
摘 要:在经历了20世纪长达15年的内战后,黎巴嫩电影产业没落。娜丁·拉巴基作为黎巴嫩本土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电影为那些在社会中挣扎生存的人们发声。娜丁·拉巴基的电影有着很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她的作品在西方中心主义下探寻本族身份的构建,结合黎巴嫩本土的社会现状,运用非职业演员和更加贴近生活的拍摄手法——长镜头和手持摄影,展现出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娜丁·拉巴基的创作始终
摘 要:“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重要的美学思想,它通过研究事物的实体或本体来探究组成世界的始基。本文对“四因说”理论进行界定,阐述它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关联,着重解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四因说”,意在构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实现动画与哲学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进行反思和再认识,进而对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升格、中国动画电影的神话题材的内卷破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
摘 要: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上海电影放映过程中,女明星以跨媒介的现场表演方式打破了电影叙事的虚拟性,成为影像空间、舞台空间、媒介空间的的接口,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构建出一种以电影为中介的新的媒介地理空间。女明星的现场表演重新将电影声音拉回到到现场,女性身体与声音一齐成为被看见/聆听的对象。女明星的身体与声音的互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无声电影的听觉编码机制。 关键词:媒介化表演;现场表演;电
摘 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于195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2021年,通过新技术手段将那时的黑白画面进行上色,重映了4K彩色修复版的影片。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一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在促使电影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不免带给新老观众一些“遗憾”。 关键词: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修复;原作性;技艺结合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电影特效的观念演进与发展形态研究”(2023BS123
摘 要:《长安三万里》以其恢弘的史诗风格在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影片舍弃近年来现象级国产动画主打的神话题材,转而深耕、糅合大量史实材料,进行了创新性的历史人物形象重构与故事情节想象性填补,最终完成了历史背景的史学钩沉与影像再现,成为历史题材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影片通过主要人物李白、高适的人生沉浮与大唐由盛转衰的史实背景,传达出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豁达自在的人生态度、攘外安内的家国思想与传承不息的文化
摘 要:《新神榜:杨戬》是由追光动画公司制作、继《新神榜:哪吒》后出品的“封神系列”的第二部影片。《新神榜:杨戬》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融入“东方赛博朋克”的美学风格,塑造出后现代性的奇幻景观。以解构传统英雄叙事的形式对“封神题材”重塑,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既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又具有现代性色彩的“新神话”谱系;通过赛博朋克元素与古典东方意境的融合,呈现超现实的后现代性景观美学;通过对源文本的
摘 要:《芭比》一上映便引发热议,芭比思考“死亡”的念头,直接戳破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合力打造的塑料王国。这并不仅仅只是一部简单的“女性爽片”,它试图直面女性困境,寻求一种完美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本文在消费主义视域下,关注女性自我存在与个人价值的追寻,以期从女性意识角度发掘女性凝视快感的重新解读。 关键词:芭比;女性意识;性别叙事 一、用女性凝视击败两性凝视 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玛格特·罗比
摘 要:抗战胜利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开始抢占对日伪广播敌产接收的主动权。围绕这次接收,形成了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以江南区电信复归处为代表的行政院交通部、以上海市公用局为代表的上海市政府围绕上海广播电台接收工作的权力纷争。本文以历史的方法,通过梳理和还原上海广播电台的接收全过程,透视由这次接收工作彻底扭转的民国广播事业格局。 关键词:民国广播;上海广播电台;战后接收
摘 要:《武林外传》作为一部2006年播出的情景喜剧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再次流行,IP的影响力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隐,这部经典电视剧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武林外传》超前的价值观仍然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一情景喜剧在近几年来的持续热播呈现出大众文化意义。从《武林外传》的长红可以得知,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还需要不断顺应社会思潮和文化语境做出新的阐释。 关键词: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集体怀旧 国产情景喜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以《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几部代表作成功地将功夫片打入国际市场,引发了全世界的功夫电影热。时至今日,李小龙早已成为功夫的化身和影响全世界的文化符号。从技术颠覆层面来讲,李小龙将自创的武术体系“截拳道”引入功夫片,在武打动作、视听语言、武学理念等方面革新了功夫片;从形象重塑层面来讲,李小龙通过角色塑造和镜头语言所呈现出来的阳刚威猛的男性气质以及不屈不挠的社会底层形
作者简介:刘薷,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王紫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专业。 蒋琪琛,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图式的当代应用。 王粲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专业。 尹晓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专业。 苗国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专业。 马聪,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