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空是一种物理学概念,而时空观念则是历史文化的建构。古代中国文化的时空观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变的。《周易》的“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一阖一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的时空观念和《荀子》“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列星随旋,日月遞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时空观念,奠定了时空融合的循环型时空观的基
摘 要:“阈限空间”作为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视觉复古潮流的新概念,因其诱发怀旧与惊颤的双重审美感受而引人关注,更衍生出了“中国城镇式阈限空间”“中式怪核”等本土作品。通过本雅明的“惊颤”及其审美救赎理论对“阈限空间”图像的视觉特征与怀旧效果进行分析,探究藏匿其后的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阈限空间;互联网视觉艺术;怀旧;惊颤;审美现代性 一、“阈限空间”与互联网复古潮流 近年来,20世纪下半叶至
摘 要: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主观派”主要代表的吕荧,其自然美学观未得到学界充分重视。吕荧是国内较早运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阐发自然美的人,他从实践维度将自然定义为“人化的自然”,以社会性为基点将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自然美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发展性、共通性与阶级性。此外,吕荧还以实践为中介将自然美中的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孕育着
摘要:“去-创造”是诸多汉学家提出的概念,被用以形容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忘”与“若”,即解构自身的实践哲学与“若存”的存在哲学/境界思想。“忘”的实践哲学是一种诗意的参与过程:主体放下自己的成见、观点,在消解自身的过程中回到大化流行的生命历程之中。画家将此种大化流行之意写为艺术作品,邀请静观者将自己的个别化“忘”入生命的大流程之中,由此,方能于“用之不勤”中敞明“緜緜
摘 要:立足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王国维被公认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考察近四十年的研究现状,如何变被动的、他律的阐释为内在的、参与的传承是重新打开王国维美学思想意义空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生美学”的视域下,王国维在艺术审美、艺术创造、艺术价值三个维度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整体观考察人与自然和宇宙万物,从审美层面重构了“物”与“我”“学问”与“德性”“欲望”与“解脱”的关系。其
摘 要:马克思从特定历史形式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文学生产。文学生产论内在地具有技术、阶级、意识形态等维度,生产背后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协商构成文化领导权这一重要视野。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也是不同生产要素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动态过程。这一视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引入文学生产论的文化领导权视野有助于为我国当下的新型文学生产实践拓展研究路径。 关
摘 要:美国美学学会创建过程经历了非正式的草创与正式创建两个阶段。草创时期主要领导人分别为从德国流亡美国的哲学家费利克斯·M.加茨、美国本土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两者在创建美国美学学会的动机与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于1939年创建了非正式的美国美学学会,是学会的原初创始人;后者则是创建美国美学学会观念的扩散者与协商者,他于1942年协助创建了正式的且真正具有全国性的美国美学学会。 关键词:美国
摘 要:在Web2.0的传播革新下,同人文化作为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一类青年亚文化依托各类线上平台,呈现出高度社群化的特征。虚拟社群为青年们提供了新的情感互动场所,粉丝们以浪漫化的书写共同构建起理想化的电子乌托邦。在各类线上平台,同人爱好者们积极地进行文本阐释和挪用,生产粉丝文化,通过个体表达与群体互动获得情感支持并实现社群身份认同。 关键词:同人写作;同人文化;粉丝社群;身份认同 20世纪
摘 要:灵泉寺石窟是我国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石窟寺之一,以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那罗延神王”与“迦毗罗神王”浮雕造像最为精美,其对唐代的天王、力士造像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文章以大住圣窟神王造像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艺术学、图像学以及数字技术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其重要价值、现状分析、数字化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灵泉寺石窟;神王造像;数字化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
摘 要: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为代表的国内主要美术报刊,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跨平台传播,提升了传播效率,满足了读者需求,对传统的纸质传播形成了有力补充;同时也暴露出内容质量有待提高、传播平台比较单一、传播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为响应当前国家提出的数字中国战略,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当前美术报刊的跨平台传播有必要着力提高传播内容质量、积极拓展传播途径、加强国际化建设,从而不断提升传
摘 要:“碧纱笼”,这一源自唐代宰相王播故事的文学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成为诗赋、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描绘对象,而且在绘画艺术和社会习俗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尊贵和天命的象征,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情感和理想,突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对文学、绘画艺术和社会习俗中“碧纱笼”形象的综合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文化符号在保持其象征意义和精神追求一致
摘 要:洛采声音理论建基于“开端性哲学”的起点,立足于哲学心理学的优先性,探讨了声音之为声音的本性是从“灵魂”的感知中来阐释其“何以显现”。从中揭示出作为简单感官印象的声音本身所具备的关联性,关联同时也是情感现身的场所。由此,从以上前提出发洛采反驳了“数学关系决定论”以及“理念显现学说”,从而进一步解释出感官印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可能性。透过洛采的声音理论可以探发出一条特殊的审美视域,进而窥见19
摘 要:剧场不仅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也扮演着生产艺术形态、观演关系、美学追求等诸多要素的重要角色。文章通过梳理中西剧场的历史变迁、文化渊源及其与舞蹈形态之间的关系,解读不同语境下,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戏曲舞蹈的身体差异性是如何在剧场媒介及其背后文化影响下生成的,进而分析当代剧场与中国古典舞重建工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探讨这一过程层出不穷的种种现象。最后提出当诸多权力话语表征于剧场媒介并加诸于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绍剧作为戏曲类非遗以它的独特性在戏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为绍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重重困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绍剧生存面临断层危局,出现了观众结构固化、演出市场萧条、传播内容欠佳与渠道局限、造血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虚拟场景以增强用户吸引力
摘 要:绘画从远古发展至今,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科技革新等环境的共存和相互影响下,历经本体思潮、流派数次变革,其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且不可回避,而由此激发的机遇也不容忽视。挪威艺术家拉斯·埃林采用图像重构的手法,将当代绘画的继承与创新、图像叙事等难题巧妙化解。其艺术观念的成熟和作品构思与表现的发展过程展示了当代架上绘画创作,尤其是绘画图像叙事的创新路径和全新方案。 关键词:拉斯
摘 要:清代金石学更多关注古物的艺术性,这在绘画中的体现即是出现全形拓补绘画这一新艺术形式。全形拓补绘画是指画家先在已经传拓了古器物全形的拓片上描补器物细节,而后作画花卉,使普通拓片发展转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拓工传拓、画家补绘、观者欣赏三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创作阶段。在阐释学新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全形拓补绘画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全形拓补绘画的艺术形象,这为当代传统笔墨画创作提供新的形式参考
摘 要:《儿童晨报》聚焦科学与战争主题,重构儿童认知结构,秉承“写真”的图像观念,加入儿童身份与社会议题的探讨。知识与知世的图像叙事,以叙事性漫画发挥美术更新儿童心智的实用价值,并通过艺术化再现新闻时事,强化儿童主体意识,促进儿童参与社会活动,优化社会力量结构。通过该刊的图像与表现形式的分析,对认识近代美术建构儿童的功能和价值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图像;儿童晨报;报刊;儿童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对研究社会现象和变迁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为切入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形式和内容,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美术创作中的关系,同时阐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美术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适用于分析社会结构、阶级问题、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迁,对于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以及指导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绘画中的场景艺术”展开,以尼奥·劳赫绘画中的场景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当代画家尼奥·劳赫具有场景特征的绘画艺术,研究尼奥·劳赫画面中组合场景创造出的新视觉效果,解读不同场景带来的艺术效果,例如构成性、真实性、神秘性、艺术性,使之具有深刻的意义。其次探讨尼奥·劳赫绘画语言与场景之间的本质关系,彰显场景多样性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 关键词:尼奥·劳赫;绘画;油画语言;场景;
摘 要:假山和石头常作为配景在人物画中出现,晚明人物画中石与假山的“变形”致使其形态、功用具有了鲜明的主观意义,人物在与假山石的身体互动臻入“石化”的境界。“石化”即“时化”,是如石一般超越时间、彰显生命精神。画中石和假山对巧拙的超越可见生命的独立,从云、树、人的石化和石的云化、树化可见时间的永恒和流逝,从人物与山石的亲近可见生命与时间照面下的真性。 关键词:晚明;人物画;假山石;石化;生命真
摘 要:词语修辞是儿童诗审美创造的重要方式,在儿童诗的修辞活动中,不同类别的词语成分,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审美情趣。本文以《中国经典儿童诗300首》中收录的儿童诗作品为主要对象,考察其中的词语修辞及其审美功能,结果表明:叠音词语、颜色词、量词等词语主要的修辞审美功能,是呈现儿童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色彩性、形象性,建构儿童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具象美。 关键词:儿童诗;词语修辞;审美功能;修辞接
摘 要:在近年来以非自然叙事学为代表的后经典叙事学异军突起的背景下,卡尔维诺的展望仿若预言般在我们耳际回荡。《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作家即是以与非自然叙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轻”作为其对新千年文学构想的开端。重回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的关键词“轻”,对其进行叙事阐释并找寻其叙事意义,对于反思非自然叙事理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关键词: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轻;非自然叙事 伊塔
摘 要:北宋词对《世说新语》典故的选取和运用与词的展示场合有关。如“龙山落帽”原典故既无酒水又无秋景,却常与重阳秋景和宴饮行为直接挂钩;本为辩论方式的“清谈”在宋词中变成了酒宴上轻松愉快的交谈。现今能看到的北宋词绝大多数为文人词。北宋文人使用《世说新语》典故时,喜好强调人物的高逸闲雅风度,有损此类形象的元素如“龙山落帽”中的“戎服”容易被略去。由于“词为艳科”,与爱情有关的典故也经常被引用。
摘 要:道家自古以来致力于对人的自然与精神生命的探索,在精神的时空中寻找出路,寻找生命永恒的承诺。这种追求与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道家真人们的事迹、神迹以及创作的诗篇中。基于历代得道真人的诗词,探讨其中具备的不同于世俗诗人的质,阐述其中呈现的生命超越之美、生命能量之美,踏碎虚空的极致境界,超凡脱俗的高维度,探讨生命美学尚未重点论述的领域,探寻中国美学有待开拓的空间。 关键词:生命美学;道家真人;
摘 要:丝路文化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时代写照和民族表达,跨民族、跨文化、跨语境的审美主体由地方人文中的个体生命感知谱写成熔铸共通的“歧感共同体”。丝路审美场域通过对感性秩序进行再分配,建构出属于全人类的自由、自主、平等的文艺场域,包容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民族、阶级的异质性因素,在多元时空叠合的文化积淀下形成了丝路“文化共同体”和“审美共同体”。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路线,
摘 要:要真正理解电影《第一炉香》的意旨,发掘其价值与意义,需将它放置于许鞍华的电影谱系中来考察,而不是简单地与原著小说相比较来评判其得失。细读这部电影并将其与许鞍华的其他作品相联系,则会发现,无论是在地域风情的呈现上,还是在欲望的表达中,抑或对上海的追忆和香港历史的追溯里,香港才是这部电影叙事的真正重心所在。在许鞍华之前的作品中,她更多地通过关注草根人群的生活故事来深入香港的内在肌理;在《第一
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文艺创作的深远影响,尤其聚焦于文艺作品中的“人民性”理念。本文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美学风格三个方面的“人民性”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上,对角色的祛魅与平民化处理,与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在叙事上,细致地展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观照当下社会的现实,打造了一个富有共鸣的艺术世界。在美学风格上,结合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技术,使动画电影在维持传统
摘 要: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以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成功塑造了一对底层人物形象,并通过两人在“家宅”之间的辗转铺开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既纯净又残酷的乡村图景。“何以为家”是整部电影追问的主题,“家宅”空间的塑造依赖于影像文本层面的家宅建筑,影片对现代家庭空间观念提出质疑的同时,采取了复归传统并寻求重构“家园”话语的路径,但最后仍以悲剧收尾,展现了导演对重构可行性的反思。思想深度与电影语言的
摘 要:近年来,女性导演创作中的女性主体性与女性视角大大增强,母女关系成为了女性导演着重表现的情感关系。但是与主体性逐渐增强的女儿相对应的,母亲在一个完全的女性叙事框架下被放于“他者”的位置,母亲被“异化”为马克思理论中非“现实的人”。通过对女性导演影片分析发现,母亲的“他者”化呈现出与传统父权题材下的女性形象类似的被异化倾向,根本原因在于女儿形象的主体性提升来自对家庭中“父”的地位的继承。
摘 要:国产仙侠剧历来保持着不俗的市场成绩,商业性标签镌刻在其十余年的发展脉络中,催化着其走向进一步的成熟。虽然作为与传统文学的奇幻叙事渊源颇深的中国特有电视剧类型,仙侠剧在文化向度上的溯源可以跨越较长的时间轴线,但广泛的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动漫等网生媒介产品改编又赋予了其文化气质中的青春感。复杂的生态语境使得仙侠剧的创作机制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迎合新媒介时代的商业性演绎,在对仙侠剧身体
摘 要:21世纪伊始,罗马尼亚电影由于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被电影界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自普优的《无命钱》于2001年展出开始,在将近20年间,罗马尼亚电影迎来了其黄金年代。克里斯蒂安·蒙吉(Christian Mungiu)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其通过对多元的叙事空间建构,深刻地对罗马尼亚历史和文化进行探讨;其“去政治化”的电影阐述,更是让他打破民族局限,进而探讨
摘 要:皮克斯的新作《疯狂元素城》延续着其在动画创作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影片中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城市指代着美国由多民族移民组成的“熔炉”社会,不同族群的生存环境折射出现实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关系;同时影片巧妙地结构起爱情的元素,爱情类型元素的介入使影片具有了某种意识形态调和的仪式功能。从文化工业的视角来看,影片中看似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却是美国资本主义统治阶级调和社会种族问题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好莱
摘 要: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其文本的多义性既为影视改编出了个难题,也打开了二次艺术创作的空间。萨拉·波莉改编的电影《柳暗花明》赢得了不少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誉,但也有人对该片感情戏的处理 有不同看法。在情动视域下审视该片,可以发现波莉聚焦真爱主题的改编策略有效解决了原著多义性给改编带来的难题。波莉把握住原著的情感脉络,以人物的情感流变串连叙事,传递对情感的诠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