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朗肖思想中的“孤独”首先关乎作家和写作的过程:处于“世界层面”孤独中的作家被这一孤独逼迫,在语言的悖论中陷入自身被剥夺的被动境况,他属于停滞和匿名的时间,并因此进入了“本质的”孤独。进而,孤独具有存在论的维度:它意味着在世共在模式中的“第三类关系”即无法回归统一和自我的陌异关系,其中,人与人之间被置入了不对称的无限间隔,并被语言驱使着进入其中。此外,布朗肖还揭示了一种 “本己的”孤独,
摘 要:晚明时期,一般认为是从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即位到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这一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影响之下,尚奇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影响到绘画创作,晚明绘画在笔墨、形象和赋彩三方面都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新奇面貌。对这种绘画面貌进行考察和剖析,可以看出晚明绘画在艺术观念层面的深刻转型,具体表现为: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间身份边界逐渐消解、画
摘 要: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反转形象”的概念,一方面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解析了卓别林电影,同时揭橥了作为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对象的“流浪汉”形象所具有的辩证的否定性,最后反思“反转形象”的局限性和电影作为批判工具的虚构性。通过对卓别林电影中“反转形象”的考察,发现列斐伏尔对“反转形象”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可视为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方法的
摘 要:艾德莱斯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审美经验融入视觉共同体中,实现了视觉上的文化共享。通过对艾德莱斯丝绸进行“文化深描”,可以感受到多元时空叠合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和“审美共同体”。随着丝绸技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艾德莱斯也化身“生产力”要素,以及丝路文化空间中历史文化记忆建构和丝路文化意义再生成的重要文化符号,让丝路审美文化蕴含无限的可能性。
摘 要:本文旨在解析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的相互关系,详细概述了审美认知理论、文化差异概念、跨文化审美规律。从价值观念和美的定义、审美标准和审美偏好、美学传统和审美经验三个关系层面,具体分析了文化差异和审美认知的关系,并最终总结了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之间的相依共塑。通过研究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为跨文化交流、文化认知与美学教育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与启示。 关键词:文化差异;审美认知;认知美学 基金项目
摘 要:弗莱在《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多次提到了“知性脚手架”概念来指代塞尚的绘画方式,在他看来,塞尚将大自然的混沌无序现象简化为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等“知性脚手架”,认为这些“脚手架”以简单重复的式样成为艺术家连接现实世界与简化世界的桥梁。这一概念取自康德哲学,又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弗莱的艺术理论之中,成为我们探知塞尚绘画方式的一个巧妙切口,但这种以简驭繁的方式也具备一定局限性,不应成为我们探照画家
摘 要:湖湘“辣”文化中刻着“阳刚”的基因。湖南人嗜吃辣椒转化为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品格:表现在湘菜中,就是湖南人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表现在性别意识中,是湖南人推崇女性的爽朗、泼辣、热情之美;表现在社会人格上,是湖南人敢于不平则鸣、砥砺革命的湖湘文化人格;表现在近现代湖湘文学中,是文学作品中那种泼辣、刚劲、平直的风格。将湖湘文化与江南文化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表现为“崇高”之美,后者表现为“优美”。
摘 要:“题壁书”是一种用书法题写在石壁、崖洞、寺观、瓦舍或酒肆等自然或世俗建筑壁面上的艺术形式。从东汉师宜官商业式的题壁开始,“题壁书”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已成为一种艺术现象。本文根据低碳艺术原理所提出的文本构建的基本路径之一——“从主观真实到客观真实”,探究“题壁书”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以及“题壁书”是如何激发观者的陶冶型自由情感的。 关键词:低碳艺术;主观真实;客观真实;“题壁书”;陶冶
摘 要:由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举办的“《涂途文集》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新世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涂途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借文集出版之际认真地学习他的理论思想、回顾他的理论探索,发扬他的理论精神是实时和必要的。 关键词:涂途文集;涂途;美学家;理论思想;理论探索;理论精神 2024年6月14号上午
摘 要:新文化史研究是当下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征是人类学转向和文学转向。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档案中的虚构》一书是新文化史研究文学转向的典范,戴维斯从历史文本的虚构出发,通过对虚构或结构的分析和解读,让文本背后的叙事者出场,从而将文本还原回其生成的历史中去。 关键词:新文化史;文学转向;档案中的虚构 新文化史研究是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一流派兴起于20世纪
摘 要: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蕴含厚重历史与文化的中华文明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建造的大规模航运工程,是中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纽带,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与文明进程,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念,体现着运河流域居民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该文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为研究对象,从运河
摘 要: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报业的内容优势难以发挥,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市场行情低迷。在这场信息传播领域变革的关键节点,《中国美术报》深挖优质内容,创新内容形式,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努力打破传统美术报纸的固有局限,实现与新媒体时代的有机融合,旨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媒体融合;媒体转型;中国美术报 经过十年的媒体融合发展,
摘 要:1901年9月4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拉开近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帷幕。1904年1月13日,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布,规定“在新式学堂中开设图画、手工、博物等课程”,它以国家政令的形式将“艺科”向全国推广实行,艺术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云南虽地处边陲,风气晚开,但大力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艺术课程更是遍地开花,全面发展,
摘 要:中国近代史上学堂乐歌的兴起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通过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唱歌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学堂乐歌的形态以及发展趋势与日本学校唱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主要以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学校唱歌的对比研究为主题,从音乐创作、音乐审美、音乐教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探讨阐述中国学堂乐歌与日本学校唱歌之间的异同,得出中国学堂乐歌作为近代中国专业音乐的起步阶段无可避免地受到海外音
摘 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大思政课”,有助于解决“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弥补“专”与“博”分离的不足,调节“身”与“心”失衡的状况。特别以“湖湘文化经典鉴赏”课程为例,探讨了“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其实质是为“五育”融合增值赋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五育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 基金项目:本文系2
摘 要:2021年8月,根据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横空出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在2022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惊艳全球。时至今日,《只此青绿》依然在全国进行着巡演,并计划走出国门去到海外,与其相关的探讨在文化领域也依旧热度不减。《只此青绿》以舞蹈诗剧为承载形式,从构图、设色、造型、节奏几个方面着手对《千里江山图》进行跨媒介转换尝试,成功实现了跨越多
摘 要:传统民间仪式中的侗族大歌拥有固定的表演周期、空间以及特定的意义,与其他民俗仪式一样,它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村超的舞台上,侗族大歌凭借新媒体和新技术完成了互动与转向,从传统的村寨表演逐渐转向新兴的舞台表演,在演唱形式、活动空间、展演路径和展演功能方面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把考察村超舞台上侗族大歌的表演作为个案,并运用相关仪式理论和表演理论呈现侗族大歌变化的相关细节,以
摘 要:西方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对文学和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的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其作品为中心,探讨象征主义在绘画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作品中的象征符号与色彩语言运用。以象征主义的核心理念为基础,结合勃克林对神话题材和心理情感的表达,深入剖析其绘画的象征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和视觉分析,侧重于象征主义文本以及勃克林有
摘 要:大观楼长联具有很强的诗文属性,因而可以用诗文“起承转合”的章句结构理论分析其审美特征。长联起处具有起手突兀、领字妥帖的特点;长联承处具有意脉舒畅、浑灏流转的特点;长联转处具有忌平尚转、忌野尚和的特点;长联合处具有含蓄蕴藉,意境空灵的特点。 关键词:大观楼长联;孙髯;起承转合 大观楼位于昆明西南。“明季有僧结庵于此。清康熙三十年间,巡抚王继文拓地建楼,颜曰‘大观’。”[1]坊间传闻,大
摘 要:本文以经典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为主题,以图画书创作研究为主旨,从文本改编和画面创作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不同的创作者分别在经典童谣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多元性改编,重构了风格迥异的画面,以图画书的艺术形式再现经典,在艺术表达和价值塑造上得到了升华,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和内涵拓展,以期根植传统,守正创新,为相关创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经典童谣;图画书创作;艺术表达;价值
摘 要: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鉴于其突出的书法成就,历代书家对其追摹不已,然对其在书法史上的形象做全面总结的却付之阙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家族世系、书法源流、父子书家、所善书体诸方面对其形象做较为全面的总结,以期有益于后来者。 关键词:欧阳询;融合南北;八体尽能;父子书家 初唐以降,欧阳询(557—641)便在
摘 要:装饰性元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而类目增多,在书法作品中的重要程度也有所上升,然而在当代展览中,对于装饰性元素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基于美学的视域展开分析当代书法作品中的装饰性元素,进而探究装饰性元素对于当代书法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装饰性元素;当代书法;形式与内容 古代书法中已出现许多带有装饰性元素的字体和书风,例如商代金文中的象形装饰文字,这是人类在已有的对文字建立了初步的规则之后
摘 要:浙江叠石作为中国叠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浙江独特的山水审美影响,并展现出从“求真”到“取意”的审美变化。本文结合历史图文资料,以浙江假山作为审美对象,以审美和营造方式的变化作为标准,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神性审美影响下对自然山水的改造;第二阶段为自然审美影响下对自然山水的写仿,营造人化自然;第三阶段为画意入园,以叠石营造追求精神和文化上的自然。分析叠石营造中山水审美的变化有
摘 要:董其昌、王原祁、阮元、吴历、布颜图等人都推倪瓒作品为“逸品”。《安处斋图》是倪瓒晚期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虽无年款,但与《容膝斋图》笔墨相近,因此被认定为是倪瓒于1368年所作。《安处斋图》是典型的一河两岸式构图,用笔率意松快,线条简练,墨淡笔枯,构造了天真幽淡、简逸高远的意境。《安处斋图》充分体现了倪瓒“不求形似”和“写胸中逸气”的美学思想,是元代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倪瓒;安处
摘 要:从《告别的年代》到《流俗地》,黎紫书的长篇小说展现出对边缘问题的思考流变。从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出发,可以看到黎紫书在马华身份认同、马华女性生存困境以及马华作家身份确认问题上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在地志空间方面,从《告别的年代》的断裂飘忽到《流俗地》的稳定确定,反映了作者对马华身份焦虑的平复。在时空体空间方面,黎紫书对女性困境的探讨转向更为现实的描绘,体现出对女性生存以及社会现实思
摘 要:作为奥德修斯归乡途中的诱惑之源,塞壬的歌声在文学和哲学层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载体塞壬神话也展现了巨大魅力。而以塞壬神话为中介,通过对比来剖析阿多诺与布朗肖在主体与他者、语言与存在、时间与空间等关键维度的理论观点。二人的解读看似对立,却在深层次上相互映照与补充,共同揭示了理性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塞壬神话;阿多诺;布朗肖;理性;文学语言 几个世纪以来,塞壬令人无法抗拒
摘 要:清代中叶,鱼台马氏家族著述丰富,书稿原藏于家,后因世乱散佚。民国年间,王献唐抄录、批校马氏遗稿,辑为《鱼台马氏丛书》(三十四种九十八卷及不分卷三种);屈万里《鱼台马氏著述记》著录马氏三代著作四十六种。今多方查考,补述屈文著录存疑或未详尽者十种,补充屈文未著录或王献唐所辑《鱼台马氏丛书》未收者九种。 关键词:鱼台马氏丛书;鱼台三马;山东文献;补说 邹鲁之地自古文化世家云集,鱼台马氏世代
摘 要:作为“超级物”,气候变化不仅从时间与空间上影响了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更在潜移默化中波及人类的思想、文化与社会。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öblin)将气候变化与人类认知融入其科幻小说《山、海与巨人》(Berge Meere und Giganten)中,描绘了人类对格陵兰岛进行大片的除冰行动,后因冰川融化,深埋冰下的史前动植物复活而组成可怕巨怪,并带来灾难的故事。本文将以“伦理冲
摘 要:本文通过对张潮《幽梦影》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意象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而贯穿其中的是主体的审美情感。因此在张潮眼中,自然物已不是实在之物,而是人的情思灌注其中的“物”,由此体现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物象,而是复合的审美意象。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过多地沉溺于技术之物,而遗忘了自然之物,张潮的自然审美意象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个被遮蔽的自然物,同时也重新发
摘 要:媒介的发展丰富了电影的传播形式,也随之拓宽了人们的观看范围和被看对象种类。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欣赏媒介的多元和电影受众接受的多元紧密联系在一起,此二者的相互影响也构成了观看文化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目前最主要的观影媒介——电影院和流媒体的发展史,其次结合笔者观影经历分析此两种媒介中的受众心理,最后从正反两面总结受众心理对电影产业的作用。 关键词:观影媒介;电影院;流媒体;受众心理
摘 要:2024年春节档热门影片《热辣滚烫》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尽管伴随着过度减肥营销的争议,票房冠军和全民讨论的双丰收印证其本土化改编的成功。影片通过在风格和情节上进行叙事的内外置换、在角色外形和性格上完成形象的表里重构、在主旨和价值观上达到文化的显隐转码,实现对原作由内而外的“灵魂性改变”,满足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值得后面的改编电影在思考如何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以契合本土语境时进行借鉴
摘 要:和谐共生,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传统智慧与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通过歌颂自由人性的光辉、细腻描绘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生动展现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发展,深刻诠释了和谐共生这一核心价值与美学理念,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具有深远的美育意义,有助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我的阿勒泰;和谐共生;美育;人性;自然;民族
摘 要:香港新黑色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末所诞生的,它是对逐渐走向模式化、不断重复生产的警匪片进行破格而激起的新“黑色感性”影像,并通过本土化的装配给观众带来全新的电影体验。香港新黑色电影之“新”不仅是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叙事和主题的创新,其根基是在图形层面中,感官材料所迸发的新意,于身体-影像层面体现为日常化身体与特异性身体的交错,而在黑色空间的风格建构中以香港本土的电影街道作为感知物,融合了光影
摘 要:近年,对基特勒的研究已成显学,但学界关心的多是其媒介思想。实际上基特勒除了媒介考古贡献外,其语言学和文学考古亦有洞见,他对塞壬故事解构研究即是一隅。基特勒以实验证明:塞壬的歌声并无穿透一切的可能,并提出一个颠覆性结论:奥德修斯并非逃离塞壬岛,而是在岛上登陆了。而智慧的塞壬也并非喀耳刻口中的害人女妖,其形象有可能是奥德修斯的谎言和喀耳刻贬低后的结果。基特勒的实验让一个延续了2000年的神话
摘 要:1902年,法国魔术师乔治·梅里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影片为实现科学幻想而使用的停机再拍技术,也成为未来动画制作的技术基础。随着法国动画的不断发展,科幻题材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动画高度的假定性完美契合,法国动画人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科幻动画。法国科幻动画不仅具有本国特有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超前地展现出影像艺术背后的人文关怀,为构建“中国科幻美学风格”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杨智,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从事插画摄影、图形等教学工作。潜心中国历史与传统艺术研究,致力于插画和绘本创作,著有《古风新韵——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
作者简介:吕佳健,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段小羽,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设计说明:本项目中的国立艺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安江村。在此进行的艺术活动,是云南抗战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艺专在安江办学时间虽短,却与安江结下了一段奇缘,潘天寿、吴冠中、董希文、张权等中国一大批艺术泰斗、巨匠在此留下了足迹和身影,其艺术创作由此发轫,艺术家们在此度过
作者简介:翟宗选,硕士,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