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寓直即宿署当值,是官员需要履行的一项政治职务。相关创作最早见于南北朝,至初盛唐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书写模式。一方面,寓直诗的主流情感表现是体写皇恩与鸣盛颂圣,这成为公领域写作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由于寓直期间生活略显枯燥无趣,寓直诗多传递清冷寂寞的情绪,思念亲友成为私领域的普遍情感表达。这种模式随着诗学演进亦有转向,从寓直生活看来,中唐至北宋以来,诗人们对寓直生活的态度发生转变,并在寓直生活
摘 要:劳拉·马克斯在分析实验影像的基础上,通过对身体哲学的创造性阐释,围绕物质与记忆两个维度,对电影本体进行了重构与反思,并系统性地提出“触感视觉”的批判性理论,建立起以具身经验和感官经验为核心的认识论。在其理论中,电影不仅是“光学图像”,还是可以唤起感官记忆的“触感图像”,她的研究发掘了电影作为视听媒介的多感官维度,为新世纪以来媒介物质性视域下的电影研究提供了颇有洞见的哲学启示。 关键词:
摘 要:约瑟夫·博伊斯是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不仅创作了类型与主题多样的艺术作品,也在艺术理论的建构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艺术思想是理解其艺术作品的窗口,但前人更多是对其艺术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因此,本文着眼于博伊斯艺术自由之思的脉轮梳理,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学说视角阐释博伊斯艺术的自由创造;其次,承续尼采艺术与自由观,论说博伊斯艺术价值的重估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最后,结
摘 要: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兴盛,文士崇古尚雅之风盛行。文人参与的园林书斋不仅在环境营造上体现着文人情怀,书斋内的陈设雅玩更是展现出自由适意之感。适意即自由人生态度,明代文人将人生态度融入其中,表达出雅适之乐和追求隐适之思想。因此,明代文人书斋雅玩在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出自然素雅,遵循器物原本材质;追求内心喜好,推崇古雅的闲适之意。受到明代心学影响的文人希望通过书斋雅玩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寓情于
摘 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不隔说”,但是他对此的论述并不明晰,因此在学界引起了诸多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隔”的字义入手,以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为视角,从“谁与谁隔”和“用什么隔”来分析“不隔说”的内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不隔;隔 王国维的“不隔”说是《人间词话》中较为重要的批评术语,因为王国维并未明确下过定义,除“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之外,其余有关论述
摘 要:海德格尔与利奥塔的艺术思想,伴随着20世纪解构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相似性,同时也体现了后者对前者的继承性。他们都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面临的、在诸神离开之后的某种“缺失”;以及在这种时代之下的艺术家使命,并提出了艺术的意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一条向着原初故乡退行回归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海德格尔;利奥塔;艺术思想 海德格尔的巅峰时代伴随着现代
摘 要:1925年,《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在第3卷第5~8期连载了4篇题为“THE BATTLE OF RED CLIFF”的英文节译文,译者均为潘子延。然而,学界目前尚未就这几篇译文的底本考辨问题展开讨论。文章以《三国演义》存世原本为参照,分别从字(词)、句两个层面出发,通过五种方法进行考辨,最终判定译文的主要底本为毛宗岗评本,极少部分内容源自嘉靖本。此译文底本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深化关于《三国演义
摘 要:最近几年社会中频繁出现的容貌焦虑现象,成为困扰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造成女性容貌焦虑的主要机制和原因可以从消费文化、社交媒体、女性自我呈现三个方面来分析,消费文化利用消费制造出女性虚假的容貌需求,社交媒体加剧了女性群体的体象障碍,而容貌在女性群体中带有着强烈的指标属性,引发女性自身对于美貌的追求。因此可以从女性主体和社会客体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以化解当代消费社会背景
摘 要:文人与香是中国香文化中富于人文意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文人尚香的传统确立后,文人与香的互动体现了香文化在时代中的流变。文人焚香作为香文化具象化的实践活动,随着香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形式,在宋代基本确立起自身的品格,奠定了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文人之焚香事宜亦由外用的追求转入内在精神的超越,体现出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文人焚香;香文化;审美倾向 宋代文人在崇文抑武的文
摘 要:数字化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增强政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以及优化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安全、信息保护、数字鸿沟、数字伦理等一系列挑战,加强数字时代政府伦理建设位于突出位置。数字时代行政伦理困境及路径研究在对行政伦理和数字政府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个人伦理和组织伦理两个角度探究数字时代公务员个人和数字政府组织行政伦理困境及建设路径。 关键词:行政伦理;数字政府;个人伦
摘 要:探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刘海粟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文章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根据刘海粟的个人经历和相关论著,分析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与时俱进、勇开新风、宣传美育”“表达个性、传达生命、良善人格”“立于民族、中西融合、强调交流”。刘海粟力争站在时代前沿,努力促成中西艺术的交流和融合,推进了中国美术教育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调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促进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升国民美育素养。同时随着文旅事业的快速融合,各种各样的研学路线、研学活动迎来了新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开展的美育研学课程成为社会公共美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美术馆资源的特点
摘 要:中国戏曲电影在百年发展中,主要形成了戏曲纪录片与戏曲故事片两种传统,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特性,戏曲电影如何处理好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与电影艺术的写实性之间的关系成为探索的重点,以往的戏曲电影主要通过“以影就戏”和“以戏就影”这两个路径进行创作,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美学风格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戏曲电影也在积极寻求新的路径。郑大圣导演的戏曲电影《廉吏于成龙》就将戏曲的假定性带入影片之中,对戏曲电影
摘 要:西坪民歌是流传在河南西南部的一种民间歌曲,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坪民歌内容丰富,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其中部分民歌蕴含着红色文化元素。从歌词主题划分这些红色民歌主要包含宣传革命、鼓励参军、激发斗志、歌颂恩人等内容,蕴含着西坪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独立的抗争精神;相忍为国、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和红军战士视死如归
摘 要:在1985年赵无极的中国艺术讲习笔录中,“中肯”是其本人所提及的画作力量得以呈现的关键。“中肯”一词既有孔子“修辞立其诚”的态度指向,又有源自《庄子》的直接语源。在“庖丁解牛”这一经典寓言中,“中肯”这一具体操作的背后是“神”之用于事,其核心方法正是“以无厚入有间”。赵无极的艺术之路无不体现着对于这一方法的透彻理解,而他本人在1957年和1977年两次绘画历程的转向,也恰恰相应庖丁解牛“
摘 要:蔡国强用中国传统的发明——火药,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火药的不可控制性促使他的作品更具原创性与自发性,他的灵感来源于他的记忆。将个人记忆、历史记忆融于作品之中,具有文化指代性的象征符码与文化记忆进行对照,形成对话交流的空间,对蔡国强的艺术认识以文化记忆为角度,对文化记忆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文化记忆;蔡国强;当代艺术 陈丹青曾评价,近二十多年太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以种种过于聪
摘 要:《苍颉篇》是目前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小学字书类法帖,由秦李斯所作。它上承《史籀篇》,下启《急就篇》,兼具名物、识字、习书、明德多重功能,可谓字学之渊薮,经学之津梁。汉时多有训纂续编之作,自宋亡佚后,至清朝辑佚之风又盛。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首次将斯坦因所获、沙畹整理苍颉简图录出版并作考释,其后《苍颉篇》简牍墨迹相继出土,学术视野也逐渐由地上典籍文献转向地下简帛墨迹研究。但由于新出土简牍
摘 要:作为近现代知名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二十世纪我国一位全能艺术大师。书迹《悲欣交集》是其晚年圆寂之前的绝笔墨宝,析其理,四字和盘托出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往生离苦得乐的心境,“悲”众生迷,“欣”己已悟,“悲欣交集”即生命本身,交集指代了生与死之间的思想冲突,死亡与彼岸之间的融合关系。悲欣本有二元之别,交集之际便融为一体,圆满合一。四字告别绝笔,蕴
摘 要: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对身体和知觉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他的身体现象学美学强调知觉经验对于人的重要性。梅洛-庞蒂通过研究身体与绘画的关系,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感性的而非传统美学所认为的理性关系。他注意到身体在绘画中的作用,认为身体是联系意识和自在物质之间的一个媒介,并且只有在与自然的交流接触中,我们才能切实把握身体。 关键词:梅洛-庞蒂;身体;绘画 梅洛-庞蒂在他不少著作中都
摘 要:乔治·格罗斯(George Grosz)189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他是魏玛德国时期柏林达达的著名艺术家,以描绘1920年代柏林生活的讽刺漫画而闻名。20世纪30年代左右,他的作品受到国内进步知识分子的关注,对当时的漫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1929年鲁迅校勘出版的《小彼得》出发,讨论格罗斯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通过梳理格罗斯作品的来源,本文揭示了日本作为中介的作用以及与无产阶级文艺
摘 要:借用诗句来创作的绘画,古称“诗图”。“鱼藻图”来源于《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一诗,画面多表现鱼在水藻中游动的场景。有关《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诗图绘画在五代时期便有记载,宋明时期开始流行“鱼藻”题材的绘画,并对“鱼”“鱼藻”一类题材绘画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在文本与现存画作的基础上,阐述对宋明时期“鱼藻”题材绘画不同的艺术表现,并挖掘其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鱼藻;鱼藻图;艺术表现;审
摘 要:女扮男装作为莎士比亚很多戏剧的重要情节之一,增添了莎剧的复杂性和颠覆性,在设置戏剧悬念、形成反讽以及增强喜剧性效果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女扮男装这一行为作为剧中其他戏剧动作开展的基础,就不会出现《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这两部喜剧,也不会让《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解决“法庭斗争”这一幕对读者和观众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更不会让读者和观众在薇奥拉和西巴斯辛的“双胞胎误会”中忍俊不禁
摘 要:被誉为“天下夺魁”的戏曲名著《西厢记》自诞生以来,就多次经历各代文人的改写与再创作,但原著中“莺莺”“红娘”等经典女性角色的续写与改写却往往由男性执笔。西厢系列中女性形象的创作形成了令人惊异的“西厢奇观”,站在性别文化学视野看西厢系列故事,细细品读各个时代西厢作品,也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男性对于女性,统治者对于戏曲的双重凝视。研究西厢系列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能为研究封建女性思想在男权审视下
摘 要:南朝刘宋时期佛教逐渐发展到兴盛时期,社会从上到下都尊崇佛教。鲍照是佛教信徒,又作为刘义庆幕僚,随刘义庆开展庐山礼佛之旅,与僧人汤惠休交游,因此他的诗歌自然带上佛教色彩。受佛教净土思想影响,鲍照在其山水诗中表现出隐逸思想,又以净土修行十六观的方式来欣赏庐山景物,因此他所描绘的庐山风景也与净土世界存在相通之处。同时,在净土思想的影响下,鲍照在诗歌中有着不同于儒家重视生命的生死观,表现出向往净
摘 要:白居易一生中优秀的诗篇众多,大都收录在他的别集《白氏文集》中,他的优秀诗作被众多文人墨客追捧,他的一生也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也正因为这些人生逆旅,让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谛。《白氏文集》又名《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诗文别集,今存《白氏文集》七十一卷,诗文中收录了不少的文学地理景观。 关键词:白居易;白氏文集;文学地理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影视作品中的地方性
摘 要:动画影片近年来已然从单纯的幼龄向转向了全龄向,影片内容也顺应结合了当下语境,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内容与感悟精神内核。2023年7月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中国学派”的基础上,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风格、民族化表现手法以及视觉呈现等新的探索,既传承了“中国学派”对于民族风格的探索,又在视觉呈现、题材选取、价值取向及叙事表达上对民族化进行了当代性转化。《长安三万里》成为当代中国
摘 要:“刘别谦笔触”作为刘别谦独有的创作手段,数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创作。刘别谦电影中的人物幽默风趣,在喜剧冲突下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讽刺。本文将目光聚焦在刘别谦的“轻触式”美学上,以作者论的视角切入,发现他影片中“场景”与“情景”的“轻触式”的叙事、画外空间张力与暗示的“轻触式”调度,以及视听符号编码的“轻触式”认知。刘别谦作品中从空间调度以至于声画的接合,都在一种幽默的风格中进行,而
摘 要:《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的叙事可分为两部分,前76分钟为“过去”与“现在”交织的现实,后60分钟为3D长镜头的梦境,这两部分的核心在于对罗纮武现实情感执念的反复呈现。影片的现实部分重在“设谜”,通过运用复杂的逆时序和叙事时距使叙事复杂化,在指向主人公罗纮武纷乱迷离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让观众对主人公共情。而影片的梦境部分重在通过顺序、场景与重复叙事来“解谜”,以表明主人公罗纮武的现实遗憾
摘 要:通过对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以非遗学观点审视,突出揭示非遗类短视频的特质,强调其传播应契合非遗学相关理念,以确保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非遗学视域下的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策略,旨在为非遗类短视频传播提供指导方向,促进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唤起更多人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 关键词:非遗学;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如《左手上篮》《雄狮少年》等优秀的体育动画作品,它们以更贴近青少年的人物提升年轻观众代入感,以精良的动作设计与视听呈现突破了低龄化局限。但部分中国体育动画仍然存在女性角色扁平化、动画叙事方式较为局限、体育动作刻画较为平淡等问题。中国体育动画应保留和发扬自身特点与文化内涵,同时借鉴日本动画的叙事策略,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动画作品。 关键词:体育动画;叙事策略;
摘 要:在体育题材电影中,声音设计通过塑造比赛的现场感增强情感共鸣,丰富电影叙事的深度,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目前对于国产体育题材电影的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涉及声音艺术方面的论述却付之阙如。作为继《夺冠》后国内又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体育题材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巧妙地将“乒乓球”这一体育元素融入叙事,创新了体育题材影片中声音设计的理解。通过对影片声音设计和技术创新的探究,对声音设计
摘 要:近年来,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现实主义精神复归。温暖现实主义作为当下主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正在被广大学者不断研究。温暖现实主义是以现实主义为根基,以温暖为导向的现实题材创作方法。但目前关于温暖现实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和小说等方面,或是偏向单个电影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希冀通过增加对电影的整体创作特征的研究,从情景构建、人物塑造、立意深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现实主义电影开拓广阔的
摘 要:《流浪地球》开启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发展”时代,为中国电影强国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中国科幻电影在与西方科幻的融合与对抗中,实现了后人类视域下对传统艺术影像的超越与反叛,完成了以民族符号拼贴、多重时空叙事为特点的自我书写方式,以小见大地建构出了“情感共鸣”的民族意志,形成观众、创作者以及影像作品三者之间的审美互动关系,实现了中国科幻电影中“共同体美学”的建构和创新性的民族性表达。 关键词
摘 要: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聚焦于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化叙事,擅长使用隐喻、梦境、镜像等修辞性手段构建多重叙事,以强烈的民族自觉,书写藏族族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困惑与宗教反思,对现代人的生命关怀和个体觉醒的期待,蕴含着对藏人的命运关照。万玛才旦通过影像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藏地文化进行内省审思,向大众还原了外来文明入侵下藏族民众真实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万玛才旦;藏族题材电影;民族化叙事;隐喻 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