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托竹荪是贵州省重点发展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多种药用价值及生态功能的名贵大型食用真菌,其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经济效益。系统阐述了红托竹荪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栽培技术与产业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对提升红托竹荪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兰州百合一般在10月中下旬或翌年3月中下旬采挖,收获时间较为集中。因其含水量较高、化学成分复杂,难以长时间贮藏和远途运输,故而销售时间短,无法做到长年供应。针对兰州百合采收后在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常用贮藏技术要点,提出了深加工与市场营销建议。
摘要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统计,系统剖析陕西省太白县高山蔬菜产业的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及产业链特征。研究发现,该产业在品种结构优化与品牌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市场风险抵御力弱、技术转化率低等挑战。提出通过构建数字化产销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完善冷链物流等举措,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为秦巴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对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陕西省城固县致力于城固元胡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逐年增长,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但存在品牌使用率不高、品牌保护意识不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难度较大、品牌宣传创新和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品牌打造和推进品牌创新推广、加强商标保护和规范地理标志使用、加大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力度等具体措施,推动“城固元胡”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乌龙头具有营养、药用和观赏价值,其芽菜为上等山野菜,被誉为“山野菜之王”。张家川县立足原产太白乌龙头野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但还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普遍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产后链条延伸短,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带动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试验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芽菜产量;加大推广设施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和实现增值;强化贮藏保鲜加工,延伸链条促进就业增效益;立足现有资源适量发展,落实政策性保险防风险。
摘要商洛紫玉核桃是陕西省商洛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地方特色核桃良种,其红色物质及各种营养成分突出。分析了商洛紫玉核桃的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摘要阐述了陕西省西乡县夏秋茶开发利用的有利因素,指出了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产品研发不足、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品牌影响力较弱以及重用轻管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优化产品结构及工艺流程、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加强宣传引导等建议,提高产业效益,增加茶农收益。
摘要针对武威沿沙地区新型日光温室保温蓄能效果欠佳、空间利用率不高等关键问题,采用日光温室后墙进行香菜立体栽培,在不减少常规种植区域面积的前提下,提升了保温性能,强化了蓄能增温成效,有效缓解高温危害,减轻低温冻害影响,使空间利用率提高 25%~30% ,为武威打造西部现代寒旱农业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刺龙芽是一种健康的山野菜。聚焦辽东山区刺龙芽栽培技术,总结了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移栽定植、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商南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其地理环境呈现出典型的山地特征,山地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80% ,水域和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可用耕地资源有限,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矛盾突出。当地群众珍惜耕地,有在茶园套种板栗的传统。基于此,总结提出板栗茶树间作套种模式。该模式可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改变茶园小气候,实现板栗、茶叶双丰收,是一种成功的立体农业模式。总结了商南县板栗茶树间作套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可行性以及实施中的关键技术,为发展栗茶立体种植提供参考。
摘要茉莉花茶是中国传统再加工茶类代表,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和健康属性广受关注。系统阐述了茉莉花茶主要化学成分、加工工艺创新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旨在为茉莉花茶的深度开发与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从品种选择、大棚环境控制、花期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论述了牡丹春节催花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牡丹反季节栽培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红枫抗逆能力较强,枝条、叶色为红色或紫红色,色彩鲜亮,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总结了红枫扦插育苗、嫁接育苗2种繁殖方式,提出了红枫造林技术要点,包括造林地准备、苗木准备、造林、造林后管理等多个环节。
摘要鹅掌楸为我国特有珍稀植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从苗木繁殖、栽培技术、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鹅掌楸繁殖与栽培管理技术。
摘要毛地黄钓钟柳是一种优良的宿根观赏花卉,其叶片茂盛,花序直立,花色淡雅,生长快,耐寒性强,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园林中应用。从观赏特性、生态特性、园林应用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对毛地黄钓钟柳进行概述,为其在园林应用及生态修复中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以故宫慈宁宫花园两株古银杏为研究对象,因其生长区域面向公众开放,人为活动影响及环境改造使土壤环境不佳,导致古树衰弱。基于对古树衰弱原因的调查分析,先后采取土壤改良、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树体防腐修补、拉纤加固、枝条整理等保护复壮措施,有效改善古树生长势,对风景名胜区内古树的养护、复壮工作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摘要分析了河南地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优化方案:构建以乡土树种为主体、多层次群落为框架的植物配置模式,结合动态水肥调控、土壤改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形成适配河南地区的绿化技术体系,可为提升该地区园林绿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摘要花坛和花境在城市园林中广泛应用,成为节庆和重大活动期间烘托气氛、扮靓区域的重要绿化美化形式。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区52处园林绿地中的花坛和花境应用现状深入调研,结果表明:植物种类上,呼和浩特市应用于花坛、花境的植物共112种,隶属于46科102属;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科属组成上,植物种类最多的科分别是菊科、禾本科和唇形科,最多的属是鼠尾草属;应用频度上,频度最高的植物分别是须苞石竹、彩叶草、蓝花鼠尾草、碧冬茄和银叶菊;植物色彩上,红粉色系的植物材料种类最丰富;设计主题上,花坛设计普遍展现出明确的主题性特征,而绝大多数花境设计主题不突出。研究结果为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花坛、花境的园林应用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可行性建议。
摘要调查分析了大雁塔景区周边园林植物造景,探讨了其与宗教文化的融合方式及艺术特色。通过对大雁塔南广场、大唐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区域的实地调查,详细分析了植物种类、配置模式及造景效果。研究发现,景区精选与佛教文化契合的植物种类,运用多样和谐的配置方式,营造出了富有宗教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园林艺术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板蓝根药用功能广泛,栽培效益显著,可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是山区短平快增收致富优选作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尹镇尹川村通过盘活山区耕地、引进龙头企业、创新中药材板蓝根栽培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梳理总结了近年秦安县王尹镇尹川村形成的干旱半干旱山区板蓝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对干旱半干旱区板蓝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摘要根腐病是制约黄花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土传病害,其病原菌可侵染幼苗至成株期根系,造成毁灭性损失。基于多年田间调查与防控实践,系统解析该病害症状特点,揭示其发生与连作障碍、土壤环境恶化及栽培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关联机制,并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为种植户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根腐病管理方案,对保障黄花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摘要甘肃省甘谷县是韭菜老产区,“燕家韭菜”为知名品牌。由于常年连作,韭蛆成为韭菜生产中危害大、防控难度大的害虫。针对其发生特点,总结了幼虫与成虫安全防控措施。
摘要魔芋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日益严重,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陕西安康地区魔芋生产实践,系统分析了魔芋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构建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为原则的“323"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播前‘3'到位、田管‘2’防控、病害‘3'处理”,形成全生育期、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网络。田间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能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和地下害虫、芋双线天蛾等主要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对推进魔芋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苹果黑星病是威胁苹果产业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呈加重趋势。基于该病在陕西千阳县的流行特点,分析其发病规律与影响因素,结合田间试验与防控实践,提出以“检疫阻源、农业控害、化学精准”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旨在为当地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洛南县是陕西核桃主产区,因管理粗放导致黄刺蛾危害严重,当地果农对黄刺蛾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掌握不足,防治效果不佳。经过多年监测调查,总结出根据物候期防治黄刺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以四川省木里县黑秆花魔芋为材料,探索不同浓度氨基酸水溶肥对花魔芋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1.08g/L 氨基酸溶液对花魔芋产量和品质等具有显著影响,膨大期株高、叶盘直径和叶柄长度分别较CK增加了 8.18%,14.49%,12.76% ,单株产量增加了 52.1% ,葡甘聚糖含量增加了 118.13% 。
摘要以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为试材,采取盆栽控水技术,测定干旱胁迫0、2、4、6、8d哈密瓜幼苗叶片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均在处理第4d达到最大值,分别是 16.45,18.22mg/g ;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叶片POD活性随于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处理第8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24.17,25.33mg/min ,和处理前有显著差异。甜菜碱、可溶性糖、SOD活性随干旱胁迫时长变化规律性不强,胁迫结束时,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叶片的甜菜碱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处理前。
摘要聚焦渭北旱塬苹果产业,以陕西省洛川县芦白村果园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样本,深度探究密植栽培模式的综合影响,旨在为渭北旱塬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与实践依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试验设计了3组处理:株行距 4m×5m 传统乔砧栽培;株行距 1.5m×4m 密植栽培;株行距 1.2m×4m 密植栽培。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密植栽培模式在光照通风、果实品质、经济效益方面都优于传统乔化栽培,尤以株行距 1.5m×4m 密植栽培效果最佳。
摘要为了提高酸枣产量和质量,在甘肃省天祝县研究了多年生酸枣平茬更新修剪对枝梢生长和结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生酸枣平茬更新修剪后萌生更多丛状枝条,提高了结果枝数量、果实品质和产量,方便人工采摘。平茬更新修剪后枝条数、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产量和采摘效率较自然生长(CK)分别提高了 50%.24.75%.18.55%.5.88% 和 17% ,枝条长度、可定酸含量和采摘成本分别降低了 31.74%%.25.81% 和 14.49% 。平茬更新修剪后,还降低了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标准误差,表明果粒大小和单株结果量差异较小,进一步体现了平茬更新修剪的优势。
摘要在甘肃省永登县二阴山区引进党参新品种白条党参、潞党参和川党参开展品种适应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白条党参、潞党参在产量、有效成分、抗逆性方面表现优异,结合配套技术可实现亩均增产 18%~22% 。
摘要为提高小规模生产者枸杞制干品质,用 2.5%~3% 食用碱( Na2CO3, 溶液和冷浸液对枸杞鲜果进行前处理(脱蜡),然后分别晒干和阴干。结果表明, 2.5%~3% 食用碱溶液和冷浸液脱蜡处理可有效提高枸杞的干燥速度、降低霉变率和褐变率,枸杞干颜色鲜艳,品质较好。
摘要为探究中药制剂在空心菜上抗倒伏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发现,空心菜种植中使用中药制剂,既可驱虫抑菌抗病毒促生长、增产和提升口感等,还可抗倒伏。中药制剂试验组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试验组空心菜耐贮藏,口感好,几乎无倒伏发生。
摘要以美莎2号番茄为试验材料,与广西百色田阳区本地小番茄主栽品种立新美娜进行对比,对其生物学特性、产量、果实品质、商品特性和抗性等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美莎2号田间生长势中,为无限生长型,果实椭圆形,粉红色,果实硬度中,单果质量 21.6g ,商品果率 96% 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8.4% ,维生素C含量 0.335mg/g ,番茄红素含量 0.038mg/g ;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枯萎病的抗性强于对照立新美娜;亩产量5100kg 。综合分析表明,美莎2号可在百色市田阳区推广种植。
摘要法国蓝蜜西梅属于西梅优良品种之一,肉质细腻,芳香甜美,是山东省肥城市经济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进品种。经过5年试栽试验,该品种表现良好,性状稳定,平均单果质量 62g ,最大 111g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4.6%~19.3% ,具有良好效益。通过研究蓝蜜西梅在肥城市的栽培表现,总结出园址选择、苗木定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方面的高效丰产种植措施,为蓝蜜西梅在肥城及其周边地区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通过对陕西延安13个县(市、区)62个果园的土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苹果园土壤整体 pH 值偏高,有机质含量偏低,全氮含量低,有效磷含量不足,速效钾分布不均衡,提出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豆菜轮茬、果园生草覆草及水肥一体化等培肥措施。
摘要秦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锋旺团队选育的优良晚熟苹果新品种,已在各苹果主产区推广种植并形成规模。该品种在栽培过程中易因缺钙而发生苦痘病,影响果实品质和效益。针对这一问题,对其致病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培肥土壤、平衡营养、均衡树势、注重花果和树体管理等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摘要在苹果产业集约化发展背景下,果园土壤肥力的持久性成为提高果树产量和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着眼苹果园土壤主要性状和承载能力,介绍了5种土壤肥力提升技术,为构建绿色循环型苹果生产模式提供借鉴,对推动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连栋大棚种植葡萄,具有空间大、白天升温快但保温性能差、葡萄病虫害轻等特点,总结了北方连栋大棚葡萄种植与管理经验,基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5年的实践观察,对比南方模式,提出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技术要点。
摘要红薯是陕西省三原县经济作物之一,种植过程中易发生出苗率低、薯蔓徒长、薯块遭受虫害造成虫道、薯块腐烂等问题,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根据生产经验,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摘要可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一指示性摘要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