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正式印发,标志着第二期“双高计划”启动。根据需求导向、产教融合、质量为本、标准引领的建设要求,经申报遴选,220个学校、280个专业群已正式确定,改革建设正在全面展开。为纵深推进二期双高建设,需要正确把握第二期“双高计划”的“234569”政策要义。 第一,正确把握二期双高的基本特征是传承
摘要新一期“双高”建设要以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教育品牌、提高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增强教学关键要素和完善高职技术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专业群为关键点,围绕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持续发力不断优化。要着力实现“双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高标准落实《纲要》和高质量完成新一期“双高”建设作为检验相关领导政治品格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要大力提升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完善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创新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和学制,扎实推进深度融合的政产校企协同建设;要创新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发展体制机制,下大力气补齐技术服务短板,把企业一线作为教师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的生长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名师和技术技能大师;要把对经济发展、世界水平职业教育品牌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贡献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机制,形成优胜弱汰的优良环境,加快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高”建设。
摘要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较之首轮“双高计划”在逻辑起点、标准转向、发展模式和建设主体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与创新。第二期“双高计划”的内在机理迫切要求建设单位激发行业企业参与动力和创设有效参与路径、形成有力支撑专业群建设的制度和运作体系、构建一体化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单位需更新大系统观、整体观和协同观三大项目建设理念;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学校支撑性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三大平台;打造校企混编、校群协同、群内无界的项目建设与管理团队;构建需求导向、多元主体、凸显贡献的项目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和激励作用,形成“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与重点产业发展。
摘要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采用类比研究法,以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能量类比构建高职校企集群绩效测度模型。采用EFA及CFA分析方法,对模型观测指标进行公因子提取以划分维度,通过AMOS进行模型拟合,研究测度模型各变量间的影响路径,从而构建包含8个维度、30个测度指标的高职校企集群绩效测度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高职校企集群的建设成效取决于30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且在相互影响中存在多种中介效应。基于上述结论,高职校企集群应从建立“产业导向”的校企集群构建机制,建立“一体化互惠共生”的校企集群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校企一致”的校企集群共生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研究创新力与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关系意义深远。基于2013-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创新活力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对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活力指数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系数为2.64,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既展现出各地的活力与成就,也凸显出各省份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保障制度的有效供给;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动产城教融合;创新驱动、数智赋能推动校企合作同频共振。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引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内涵体现为心怀职教、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德技并修、学高身正的道德情操,润心铸魂、敬业塑能的育人智慧,尚劳乐业、知行合一的躬耕态度,崇教爱生、无私无隐的仁爱之心,传承匠艺、技以载道的弘道追求。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源于对中国历代优秀教育家精神内核的汲取,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并契合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现实需要。因此,应着力构建以教师为主体、多方协同的教育家精神培育体系。教师层面,需通过“修身立德”夯实文化根基、“修心立志”坚定职教信念、“修学立教”提升专业能力;系统层面,需营造“贵师重傅”的良好生态,职业院校、社会形成联动合力,共同推进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与升华。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职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伦理风险。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5个国际文件的比较分析发现,透明度、公平性、隐私保护是高职教师AI伦理素养的基本维度。因此,中国特色高职教师AI伦理素养框架既要立足中国特色,又要对齐国际规范,建构伦理原则应用、教育公平促进、数据隐私保护等六大维度素养框架。为提升中国高职教师的AI伦理素养水平,未来中国高职院校要以中国特色高职教师AI伦理素养框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开发高职教师AI伦理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完善多元保障机制,进而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AI伦理素养。
摘要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技能型高校作为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并重的高等教育类型,是连接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本土实践与国际规则的核心枢纽。其国际化进程对教育中心建设具有战略性支撑,通过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可持续为其注入人才流量、技术增量、制度容量与文化能量。当前,技能型高校国际化面临人才供给结构失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教标准参与度不够以及跨文化认同差异等困境,亟须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战略牵引,以建设产教融合国际协作网络为核心支撑,以建立一体化保障机制为制度基石,构建多维协同的推进路径,促进技能型高校真正成为我国迈向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坚实基座与强劲引擎。
摘要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2035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更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增强国际影响力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与国际化的耦合逻辑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在历史逻辑上,职业教育国际化历经奠基起步、初步塑造、探索转型和体系成型四个阶段;在价值逻辑上,构建识别度高、贡献度强的职业教育“中国范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能;在现实逻辑上,以国际化本土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检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样态是高质量高标准“引进来”和多样化可持续“走出去”,但存在支持系统滞后于基层实践创新、院校治理机制不健全、综合能力建设存在短板等制约因素,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强化制度保障和统筹管理,完善组织架构和内外治理,聚焦需求导向和数字赋能以及平台构建和多元联动等举措,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助力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本科教育层次提升间结构性耦合的新型本科教育形态,旨在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迭代需求。推进职业本科教育既是响应国家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优化的内生要求,亦是国际社会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转型的普遍共识。国外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制度萌芽、崛起、重构与成熟四个阶段,在贯通培养体系、优化专业设置、革新教学形态、引育师资梯队等方面成果突出。要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广泛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立体多元的职业本科教育生态,从顶层设计、专业设置、产教协同、资源保障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定位明确、进路清晰、保障充分的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