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体且重要的实践领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展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前景,也为新时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是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我国旅游业亟须开辟新的发展思路与目标,探索创新发展策略与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旅游业是中国式现代
我们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中提到的“旅游强国”目标。实际上,“旅游强国”的概念在原国家旅游局时期就已经被提及,世界旅游组织也曾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再次提到“旅游强国”。有人专门统计了中央文件中提到的“强国”概念,大约有13个,如果加上“旅游强国”,应该是第14个。因此,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但这也可能引发一个问题:在新的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的维度,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深刻阐释和明确指出的文化主体性问题[1],对推动文旅深度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奋力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1]。作为新兴的战
[摘要]为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旅游经济产出的影响,明确其内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从而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246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与双重差分模型展开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促进旅游经济产出,且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可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通过城市经济集聚、产业链韧性和互联网普及显著促进旅游经济产出,其中:产业链韧性路径中介效应较强,互联网普及路径较弱;在城市区位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旅游经济产出的空间促进作用受城市基础条件影响,表现为“东弱西强”。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随着旅游资源富集和环保力度加强,对旅游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
[摘要]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主要是城市、景区等不同层次旅游地基于功能协调和互补的分工合作,从而促进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这就需要探究城市群旅游流节点在不同维度网络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和联系。文章基于在线旅游平台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中部城市群旅游流网络(包含城市、景区)、城市群城市旅游流网络(只包含城市)和景区间旅游流网络(只包含景区)等3个维度的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城市、景区在不同维度空间网络中的地位和联系。结果表明:山西中部城市群各维度下的旅游流网络结构均较为松散,但都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且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涓滴效用”均有限;整体旅游流网络和景区间旅游流网络分别围绕核心节点组成5个主要凝聚子群和2个主要凝聚子群,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邻近性和行政地域集中性,有利于节点间的联系和合作;城市群旅游流网络和景区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城市旅游流网络则呈现单核心网络结构。
[摘要]城市空间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传承城市记忆、彰显文化特色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系统梳理了城市记忆理论,回顾其概念缘起和构成要素,并总结了记忆要素常见的量化评估方法以及在更新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文章尝试构建以“传承城市记忆”为导向的工业遗产更新规划路径框架,即“记忆挖掘与要素识别—记忆重整与类别梳理—记忆融合与空间重现”,并以汉阳铁厂工业遗产片区为演绎示例,详细阐述了更新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流线复原、杨景叙事、街道链接、情景再现、新旧融合和虚实交织等,以期为新时期的工业遗产更新工作提供方法参照。
[摘要]独特的旅游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游客的身心康复,探讨旅游的复愈效应机制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注意力恢复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分析了恢复性感知、调节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文化距离以及复愈性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恢复性感知对复愈性结果的直接影响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间接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文化距离显著调节了恢复性感知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凸显了文化适应在旅游复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理论的应用,还为设计包含自然体验、文化探索和社交互动的综合旅游产品提供了实践指导,以最大化旅游的复愈效果。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和情境下的复愈性机制,以更全面地理解并提升旅藏游客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
[摘要]近年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其核心素养仍然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文章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应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构建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模型。研究发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包含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等4个层面。其中,道德品质是根本,知识结构是基础,工作能力是关键,思维方式是灵魂。围绕上述核心素养,需要从德才兼修、课程改造、协同育人和教学创新等4个方面入手,持续完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体系。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需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行业趋势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也能为现实培育提供有效的路径指引。
[摘要]服务学习将学科学习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是旅游高等教育转型变革的趋势之一。学生是服务学习的主体,已有研究在分析时忽略了服务学习项目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无法深入阐释学生对服务学习的认知机理。文章采用手段-目的链的方法,研究学生对服务学习项目的认知结构。通过阶梯数据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服务学习由5个重要属性产生了16种结果,关联学生的4种价值观,它们构成了8个明显的手段-目的链,这种认知结构显示出服务学习项目属性和学生内在价值之间的联结。这些联结进一步反映出服务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二者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在学习中学生的综合认知与情感得到调动。研究在理论上推进了对旅游管理服务学习项目的认识,明晰了学生对服务学习的认知结构以及学习效果的传递机理,实践上则为服务学习项目优化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中国酒店业搭乘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消费升级的强劲东风,书写了辉煌篇章,成为全球酒店市场版图中的璀璨明珠。政府适时推出的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如同灯塔一般,为酒店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不仅倡导采用前沿科技加速数字化转型,还力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激励措施,为酒店业的高质量发展铺设了坚实的政策基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与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中国酒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