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欠佳,对患者社会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蒋益兰教授认为乳腺癌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与肝脏最为相关,初为肝郁,终成肝虚。治疗应围绕肝脏,兼顾脾、肾、冲任,以疏肝为基本治法,疏肝健脾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乳腺癌分期分型,运用散肝、清肝、化肝、缓肝、补肝、培土、清金制木等治法,常用柴胡、枳壳、芍药、党参、茯苓、白术、枸杞子、淫羊藿、补骨脂、等药物,效如桴鼓。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摘要:麻辛附子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杜义斌教授认为过敏性疾病的病机核心在于正气亏虚,风、寒、湿等伏邪深潜三焦,伺机而作。麻辛附子汤熔温阳散寒、宣肺通窍、透达伏邪之功于一方,切中伏邪致敏的病机关键,故以此方为枢机,分型论治(伏风扰肺、伏湿困脾、伏寒伤肾),可达到温阳固本、透邪外达、平息过敏的目的,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思路和有效方法。
摘要:虫类药物是中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的抗癌药。虫类药物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历代医家都有很好的用药经验。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属植物中存在着许多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的活性物质。王云启教授50多年来致力于中西医联合抗肿瘤的临床实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思索、探索,走出一条独特的“虫类药物”研究道路。通过对虫类药物的不同配伍,可以有效地减轻虫类药物的毒性,提升其抗肿瘤的作用。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围绝经期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张婷婷教授临床善用膏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认为其病机以肝肾两脏功能失调为本,肾精亏虚和肝血不足互相影响,再致其它脏腑阴阳失衡,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进一步引发君相火旺,水火不济,遂提出滋肾养阴清热,疏肝宁心安神的治则治法,并创制了水木育龄膏调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摘要:探讨中医从脾胃论治肝癌黄疸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肝癌黄疸作为肝癌晚期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功能的失调与肝癌黄疸的形成密切相关。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在治疗肝癌黄疸时,中医强调固护中焦、健脾祛湿的重要性。文章指出,脾虚是肝癌形成的核心因素,而肝癌黄疸的形成则与脾胃升降失常、湿邪郁而化热有关。治疗肝癌黄疸应重视调理脾胃功能,通过扶正固本、益气健脾等方法,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治疗需综合考虑肝脾关系,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摘要:“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论源自《金匮要略》,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病求本”的思想。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湿、热、毒、疼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论,探讨该理论在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诊治中的指导意义。治疗时根据疾病分期“辨证施治”,运用百年名老中医刘云鹏经验方改善疾病预后,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较正常人有着更高患结肠癌的风险,反复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上皮组织异常增生等病理改变。“因加而发”语出《灵枢·贼风》,故邪伏留、感受新邪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在UC 的疾病进程中,存在邪气致病的渐进性和相兼性,从脾气虚弱到内湿生成,呈渐进致病的特征,且邪气可相兼为病。根据渐进、相兼的特点,提出病初起时,健脾御邪,防患未然;邪气相兼,分次导之,防微杜渐;癌毒已成,抗癌解毒,截断病势的治疗思路。期冀为临床认识和治疗UC“炎癌转化”提供借鉴。
摘要:寻常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范畴,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本病多以“湿热瘀毒”为立足点,然临证发现,仅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之法施治,部分女性患者疗效欠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女性痤疮患者病机为肝脾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湿热毒邪郁滞肌表为标。从“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巫”理论出发,自拟化饮和血清痘汤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疗其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治其标,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摘要:瘀血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基础,但气与血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常相互影响,气的虚衰或功能失司是导致瘀血产生的主要原因,瘀血形成后又可影响气的生成及功能,最终常形成气血同病的复合状态。治疗上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不忘治气,遵循“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这一基本治则,同时顺应女性月经不同时期的阴阳气血变化分期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中医妇科名著集成》治疗肾虚不孕症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中医妇科名著集成》中的肾虚不孕症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建立中药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进行频次统计、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属性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有效处方65首,涉及中药133味。其中高频药物为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人参、茯苓等;中药四气以温为主,平、微温次之;中药五味以甘为主,辛、苦次之;中药归经主要归肝经,肾、脾二经次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1)山药、山茱萸、地黄、续断。(2)艾叶、肉桂、杜仲、干姜。(3)牡丹皮、甘草、白术、人参、茯苓、白芍、香附、熟地黄、当归、川芎3首聚类方,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其核心处方为八珍汤加减而成。结论古方治疗肾虚不孕症以补肾温阳、益气养血为法,可为肾虚不孕症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目的 观察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少弱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上符合少、弱精症诊断的60例男性不育患者应用参芪十一味颗粒进行治疗3个月,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服药前、服药后,进行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力(A级和B级)及精子活率等相关指标分析并判断疗效。结果治愈17例(28.30% ),显效16例( 26.70% ),有效18例( 30.00% ),无效9例( 15.00% ),总有效率为 85.00% 。结论运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功效的中药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少弱精的男性不育症具有明确提高精子活力、精子数量的作用,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的疗效。方法选取化疗药物引起OM的恶性肿瘤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 30mL0.9% 生理盐水含漱,西药组采用 30mL 康复新液含漱,治疗组采用 30mL 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各组每次含漱 3~5min ,每次 30mL ,4次/天,共治疗1周。1周后进行疗效、OM分级情况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口腔黏膜炎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唾液中 TNF-α 和IL-2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和对照组( P<0.05 或0.01);治疗组治疗后OM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QOL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 P<0.05 或0.01);治疗组患者唾液中 TNF-α 和IL-2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 P<0.05 或0.01);3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在改善OM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牵正散治疗PF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TCMSP、HERB数据库和文献收集牵正散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数据获取相关蛋白,借助Cytoscape 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探究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结合。结果筛选出牵正散21个活性成分,502个作用靶点;筛选得到4240个疾病靶点;交集得到49个核心靶点;GO富集得到1135个条目,KEGG富集得到179个通路;分子对接与所选靶点均能稳定结合。结论牵正散治疗PFP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细胞应激、神经传递和凋亡等信号通路相关联。
摘要: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disease,CKD)病机复杂,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涉及瘀血、湿热、浊毒积聚,影响脏腑功能。姜黄性温,味苦辛,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配合其他药物能针对CKD病机,促进脏腑气化和功能恢复。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发现治疗CKD的姜黄类方包括:止消固肾汤、黄葵四物汤、加味五皮散、生津甘露饮子、升降散等。为姜黄相关配方在CKD的临床试验与药理作用研究提供了文献梳理及理论基础。
摘要:目的探究推拿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acute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方案。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北海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ALD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独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并比较2组患治疗前后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功能障碍指数(SCODI)、腰椎关节活动度-腰椎向前弯屈和向后伸展活动度(ROM)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在VAS评分及SCODI评分上,2组的VAS和SCODI评分均有所下降( P<0.05 ),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观察组VAS及SC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在ROM方面,2组均较治疗前提高( 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并增强腰椎关节的活动能力。
摘要:目的研究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干预的有效性。方法方法:将90只清洁级雄性 SD大鼠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肠愈灌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各15只。对照组仅接受了按大鼠体重 1mL/100g 的盐水保留灌肠,其他组则使用了TNBS 混合剂制作UC模型。在创建模型成功,模型组没有接受药物干预,而美沙拉嗪组以及肠愈灌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则接受了相应的药物干预。通过观察和评估大鼠的病症活动指数(DAI)以及血液中的IL-6、JAK2、STAT3和SOCS3含量,以及结肠组织变化状况。结果干预后,美沙拉嗪组以及高、中剂量肠愈灌肠方组的DAI评分明显降低( P<0.05 ),但美沙拉嗪组和肠愈灌肠方低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美沙拉嗪和不同剂量的肠愈灌肠方都能明显降低IL-6、JAK2和STAT3水平( P<0.01) ;病理学检测表明,肠愈灌肠方的高剂量组能修复结肠黏膜。结论肠愈灌肠方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疾病活动性,降低血液中的IL-6、JAK2和STAT3含量,修复结肠黏膜。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因素,当前世界范围内DKD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8%~10% ,预计2035年可增至5.92亿,我国DKD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由于DKD发病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也增添不少难题。P53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已证实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中药通过调控P53来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摘要:早期先兆流产是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对母胎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终止妊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孕妇承受来自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精神心理压力,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日趋增加,严重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对其尚无靶向药物,主要以补充孕激素、抗焦虑抑郁对症治疗为主,相较而言,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焦虑抑郁状态具有独特优势,疗效确切,经济便捷且方法繁多可供孕妇选择。现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中草药汤剂内治,穴位敷贴、耳穴压豆、针灸及其他外治疗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同时比较各方法的优势与潜在不足,以期为早期先兆流产伴焦虑抑郁状孕妇及广大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指导和启发,提高早期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以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尽管PCO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导致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中医药在PCOS的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具有显著的研究和开发前景。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和有效成分可通过干预PCOS相关的信号通路,发挥调节卵巢功能、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抑制炎症反应等多重治疗作用。文章系统回顾和分析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治疗PCOS的文献,旨在为PCOS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摘要: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负荷变大,MDD患病率也日趋增高,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现在有很多抗抑郁药物可以选择,它们在临床上也确实有显著的疗效。但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副作用多、容易产生依赖性、起效较慢,而且一旦停药,病情很容易反复。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使用风险和成本。近年来中医治疗MDD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且易被大众所接受,已成为治疗MDD的新趋势。通过探讨中西医在MDD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高,其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肠道微生态有密切联系。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肠道中多种短链脂肪酸组分发生变化。同时,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来影响脂代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通过整理归纳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成果,为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摘要:《吴佩衡医案》是名医吴佩衡生前留下的大量临证验案和会诊记录,其医案记录详尽,并附按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吴佩衡医案》中记载了较多疫病诊治案例,其治法丰富,颇具特色。吴佩衡诊疗疫病多宗伤寒学说,以六经为纲,并崇尚扶阳,重视正气,难得的是其虽宗伤寒不忘温病,虽崇扶阳不忘滋阴清热,发挥募原学说,治病讲求次第,重视预后,对于中医疫病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凉血消风散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痒之功,作为临床经验方常用于治疗风邪为患、反复发作、病程日久影响营血分的血热风燥型皮肤病,该方在临床中多运用于银屑病、荨麻疹、玫瑰痤疮等类疾病。西医认为此类疾病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对治疗也带来巨大挑战。临床上运用凉血消风散治疗相关免疫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以期为同道提供借鉴。
摘要:女性卵巢功能减退性的疾病病因十分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属进行性、发展性疾病。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和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作为卵巢功能减退类疾病由开始到终末的三个阶段,其发生发展不仅贯穿女性一生,且与性激素水平低下而引发的诸多疾病纵横演变,彼此影响,不可分割。哈氏妇科认为,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以及融入治未病思想的防治策略,对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性疾病的诊治中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且补肾中药可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