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的高级组织形态。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将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放在了工作部署的第一点。 截至2025年9月,国家已批复18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涵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都市圈建设正式启动。从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第一个获批以来,全国都市圈建设已有
【策划人语】 AI浪潮下的制造业,正在迎来“智变”。 今年以来,从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到工信部部署“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空前。 这不是技术与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性重塑,是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既包含传统制造环节的效能提升,也涵盖全新制造范式的创新突破,更重新定义各地的产业地位和竞争力
一系列大动作,吹响了重塑制造业的号角。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制造”列为重点之一,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施路径。 此前6月,工信部在审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时,明确提出要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这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而是一场关乎城市
今年10月,《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提出十六大政策举措,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与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天然沃土。目前,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实力、市场份额等位居世界前列,截止今年9月,广东已完成9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数量位居全国前二。
随着技术与需求的双轮驱动,AI正向经济实体各行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这不仅是应用场景的量变,更是创新动能从效率提升到社会生态重构的质变,标志着智能时代发展范式的关键一跃。 位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全国第五位的安徽,正在奋力抢抓“AI+万物”机遇。 “如何抢抓‘AI+万物’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继续走在前列?”2025年7月,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47个需要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 “谁先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这个国家、这个地方就能走在前面。” “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推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反复提及人工智能这个高频词,持续强调人工智能浪潮中广西的战略抉择——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广西必须抢抓人工智能的新“风口”。 “不能缺席,不能落后” 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
【编者按】 省级层面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省域抢抓机遇的奋进态势,但AI大势怎样落地应用,比单纯的关注技术更重要。业界流传一句话说:“给钱给地不如给场景”,具体到不同城市,将会怎样做?本刊选取东部沿海的浙江温州市、中部地区科教实力雄厚的湖北武汉市,一起来看这两座城市怎样布“局”与如何锻炼“AI+”城市IP。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25年9月3日,温州市召开了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制造”的战略制高点和关键突破口,已成为当前科技领域最具爆发力的赛道之一。 在这条赛道上,武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目前,武汉已形成31个关键零部件85%覆盖率的完整产业链,聚集6家整机企业、超80家核心企业及近千家关联企业。光谷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吸引9家企业入驻,3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实现从传感器、关节模组到整机的全链条生产。 武汉人形机器人高地,是如何炼成的?
对话嘉宾 (以姓氏笔画为序) 周伯文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 游 玮 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 兵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 “此智能已经非彼智能” 《决策》: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制造”列为重点之一。在您看来,这一部署相比以往“智能制造”概念,有哪些关键的跨越? 周伯文: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民经济
“隐形冠军”企业被视为制造强国的基石和重要标志,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 作为概念发源地,德国以盛产“隐形冠军”企业闻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持续扩大开放,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正加速涌入中国,成为很多地方吸引外资的重要目标。 在这其中,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的成绩颇为亮眼。开园5年来,累计引进德语区企业78家,总投资超23亿欧元,其中包括极马、费斯托、艾斯杰贝、劳施保施等40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氢能产业被视为没有“天花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今,江苏已凭借340亿元的产业链规模、3.38万件的发明专利、300余家的产业主体,成为这场能源转型的“先行者”和“弄潮儿”,而其发展路径,也为全国氢能产业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破局前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江苏样本”。 产业政策先行, 构建发展整体框架 在氢能产业缺乏全国统一路径的探索期,江苏以“政策先行”破局,通过“顶
园区营收连续5年年均跨过1个百亿台阶;区内近2/3企业产值保持正增长,甚至同比增长200%以上;一批企业逆势增资扩产,超过新上工业项目总数的1/3…… 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很多行业投资收缩、发展遭遇寒冬的情况下,安徽滁州市中新苏滁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却一派生机勃勃,各项经济指标逆势增长。 “省委提出‘创新之问’,吹响了创新突破、争先进位的号角。园区努力答好‘创新之问’,奋力往前赶。今年1—9月
年轻人回到乡村生活、工作,已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潮流。 浙江安吉县,这座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闻名遐迩的县域,正以乡村新经济、新产业、新青年“三新汇聚”,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青年入乡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县域乡村现代化实践路径,让乡村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追逐梦想的逐梦之地、安心扎根的归心之地。三年来,安吉县累计新增就业创业青年大学生近3.8万名,引进乡村创客团队超百支,引育青创项目超800
在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改造是绕不开的话题。 据统计,2025年全国需改造的老旧小区近30万个。这些小区不仅年龄老,而且面积小,普遍面临区域面积狭小、物业管理不善、空间规划不合理以及停车位严重不足等痼疾。 为了改善这些“老破小”的居住环境,我国自2020年起全面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拆迁重建方式外,小区合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作为我国最早开埠的国际化都
汽车产量突破24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2025年1-9月,安徽省汽车产业实现总产量、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三个全国第一。 安徽省汽车产业能级跃升的关键,有“合肥—芜湖”双核的强引擎带动,也有皖北地区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营收619.5亿元,增长14.3%,成为驱动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之一。 昔日的“江淮粮仓”“两淮煤田”,何以成为如今的
今年8月,一场会议引起浙江很多人的关注。 8月14日,唱好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在宁波举办。会议最大的关注点是绍兴首次与会,并且作为主办方之一。三地主要领导均出席会议,显示各方的高度重视。虽然联席会议仍名为“双城记”,但讨论的重点内容却是深化三地间的合作与融合。 今年3月,宁波与绍兴签署了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此次会上,杭州与绍兴也签署《深化同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席会议的召开
一根柔韧的柳条,如何编织出近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一项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怎样转型为驰骋国际的“阜南名片”? 在安徽阜南县,这门传承千年的“柳编技艺”,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活力,走出了一条由“小手艺”到“大产业”的蝶变之路。2024年,阜南县柳木文化产业链企业达509家,实现产值超90亿元,带动就业14.6万余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产品远销海外。 发展县域经济,关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位列第208位; 2025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261位; 202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位列第410位。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自拥有70余载发展历程的安徽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在多数人固有的认知里,这家诞生于1952年的省属国企,常被简单等同于“承接工程项目”的传统建筑企业。 但沿着其发展轨迹深入探寻便会发现,如今的安徽建工集团,早已冲破传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各地竞逐的“风口”。 今年2月,北京发布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将力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6月,南京举行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提出用3年时间“强攻”具身机器人,力争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武汉也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五大行动。 行动起来的,远不只这几个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出台
今年7月,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其中一问便是:未来产业如何从“概念”走向“量产”,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既是“必答题”,也是“奋进令”。安徽拥江达海,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作为装备制造领域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方向,未来产业先导区作为创新发展最好的“试验田”,在安徽设立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先导区正当其时。 政策有支撑、发展有基础 近年来,
一 孙长海踩着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大厅白净的瓷砖,脚步声轻微却格外清晰。大厅里人不多,肃穆的氛围让他心里发虚,像踩在春化后的软土上,脚步都有些晃。他来取小米的化验结果,若结果不符预期,之前的努力怕是要白费。 到窗口前,他递上单据,穿白大褂的女人翻了翻,递回化验单:“小米不错,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 孙长海愣住了:“硒?我检测的是碳、氢、氧这些成分,怎么会有硒?”他接过化验单,指尖发颤,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蔡 昉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年6月 本书立足中国国情,突破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西方局限,构建契合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分析框架,跳出就“三农”论“三农”的碎片化视角,将农业农村问题置于新科技革命、人口结构转变与全球化变局中审视,结合“未富先老”“人口负增长”特征,系统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本书直面现实堵点,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城乡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