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星期天下午四点多钟,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一看来电显示,是女儿的手机号码。这孩子竟然不告诉父母一声,就把手机带到学校去了。就在我准备接电话时,我老公快我一步拿起手机来。我听到他很生气地说:“学校规定不让带手机进校园,你为什么把手机带进去?你说身体不舒服带手机方便跟我们联系就是狡辩。”我虽然也很生气,但还是觉得和女儿说话口气不能这么生硬,就赶紧把手机抢了过来。原来她下午头有点疼,把手机带进校园
摘要:聚焦县域高中生创造力培育,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在培育高中生创造力过程中的应用路径与实践成效。通过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验证主题系列活动能提升高中生创造力水平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并从学校、家庭与社区多层面提出建议,为县域高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教育创新与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为探讨初中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及学业投入之间的关系,以上海市某远郊学校在校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分析社会支持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效应及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学业投入度较好;初中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对学业投入存在直接效应,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与学业投入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提高初中生的学业投入,可通过强化社会支持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进而增加其学业投入。
摘要:为了解教师工作压力对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使用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受挫感问卷、患者抑郁量表及Maslach 职业倦怠量表对江西省宜春市的4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教师工作压力及抑郁情况不太乐观,教师工作压力会加重其抑郁,并且受挫感与职业倦怠在其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加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等,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手段。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真正看见学生的需要,这种“看见”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的全过程。首先,看见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这是课程设计的根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看见即时的课堂生成,这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最后,还要在教学后看见持续跟进与辐射影响的必要,这是课程价值的延伸。看见是改变的开始,只有将“看见学生需要”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
摘要:针对以往心理课堂中学生耻于参与角色扮演、教师难以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及认知与行为割裂的问题,教师借助Coze平台开发AI专用智能体、设计《话予春风》应用,包含学习、翻译、对话练习和生成日签四大功能模块。该应用在“如果‘评判’有翻译”一课中的实践表明,AI智能体赋能的心理课堂构建了安全、可控的学习环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推动了基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人际沟通技能从认知理解到行为塑造的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9-0028-03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身特点,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小学高年级的具体教育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我。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更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及在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9-0031-04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培养“初步的职业规划意识”,建立并增强“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心理素质”。 初二学生正处于职业角色的萌芽阶段,对“未来自我”既充满好奇又伴随迷茫。从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9-0035-04 【活动理念】 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敌意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自我中心倾向,更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容易忽视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因此,中学生往往会将他人的中性或善意行为误解为敌意,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负面情绪。《中小学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9-0039-04 【剧情简介】 小峰是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穿越回来的24岁的自己。在24岁小峰的帮助下,14岁小峰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是这并不是14岁小峰的本事,全是24岁小峰在考试时暗地里帮助他作弊获得的,这种轻松获得成功的感觉让14岁小峰感到很快乐。但此时,24岁小峰却暗感不对劲,于是他把1
摘要:一名六年级女生因假期内被母亲没收手机首次出现自伤行为,之后自伤行为多次发生并呈升级趋势。心理教师运用叙事疗法,通过问题外化、寻找例外、丰厚故事等方法,引导该生重构生命故事,同时结合制定安全计划、开展情绪管理训练、调整学校环境等辅助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辅导。家庭层面,家长积极配合,注重改善亲子沟通。最终该生减少了自伤行为,建立了积极的自我认同,找到了应对情绪问题的有效策略。
摘要:一位初二男生因亲子冲突频发及学业压力等问题产生自伤行为和消极想法。心理教师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进行干预,通过剥离负面标签、追溯成功经验、链接支持资源、重建生命意义等步骤,挖掘学生内在优势与外部资源,结合家庭辅导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生命意义感,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应时而变。对高中生生涯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适合寄宿制普通高中的“CARP”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该体系由“课程滋养”“活动浸润”“记录导向”“学科渗透”四个模块组成,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全员生涯教育的理念,构建了生涯教育系列课程,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生涯实践活动,有效唤醒了学生的生涯意识。
摘要:当前,受助高中生面临情绪困扰、认知偏差、行为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困境,成因涵盖学校同辈压力与心理支持不足、家庭经济压力与教育不当、社会阶层固化观念与助困政策“隐性污名化”,以及个体心理韧性欠缺等方面。据此可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心理帮扶”体系,通过心理赋能、营造包容校园环境、强化家校协同,培育受助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助力其健康成长。
摘要:中职学校心理委员是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从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自我认同感提升、朋辈互助能力培养及危机干预网络构建四个维度,探讨职业教育背景下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建立“心理信息观察员一朋辈互助指导员一心理健康宣传员”三位一体的角色体系,赋能主体明确自身价值,锤炼核心技能提升素养,织密心理防线发挥有效作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心理委员工作模式。
摘要:宁波经贸学校基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TA理论),构建并推行学生心理健康“看见”计划。该计划聚焦“存在确认一共情联结一成长赋能”的逻辑主线,整合班主任、心理教师、心导师、学生朋辈群体及精神科医生等学生发展资源,形成预防性筛查、精准化分层、生态化支持、动态化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心理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赋能”的转型,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工作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
摘要:班主任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家校合作的质量。中途接任的三年级班级此前家校关系紧张,矛盾频发,通过深入调研,新任班主任明确家校信息不对称是矛盾根源。随后,基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首因效应、自己人效应、第三人效应和曝光效应开展家校沟通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家校关系得到显著改善。
摘要:针对班主任处理心理个案时面临的孤立无援与策略不足的困境,以浙江省嘉兴市五所学校的班主任为研究对象,探索包括个案汇报、情绪反馈、故事梳理、视角转换、角色扮演等步骤的系统循环支持法在团体督导工作坊中的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通过构建情感一专业双维支持共同体,能显著提升班主任的团队归属感、自我反思力与策略储备量。
摘要: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随着儿童独立意识的出现,构建亲近而不逾矩的边界感成为亲子间的核心课题。边界感的匮乏会导致人际疏离、责任不清及亲情淡薄,清晰的边界感不仅有利于儿童自我成长,更有利于满足父母的成就感。父母的适时放手、降低期待及合理留白有助于厘清亲子边界,建立独立且温馨的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9-0079-02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士,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在原著中,作者给她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二十个字不仅道尽了她挣扎于“槛内”与“槛外”的矛盾人生,更折射出其性格塑造与成长环境之间的深刻关联。 从妙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