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周五傍晚,我看到两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正蹲在地上,用树叶和小树枝聚精会神地玩蚂蚁。看着他们,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时光:那时,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学校操场边,在草丛里找小虫子,再用树枝把它们“领”进准备好的盒子里,一路玩着回家。 “哎呀,又待在这里玩这些没用的东西!快点回家做作业、练跳绳,今天还有兴趣班呢,得赶快!”“是啊,我们晚上也得上书法班,真的没空搁这磨蹭了!”家长们的对话打
摘要:在当代教育研究中,儿童学业成就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学业成就不仅是评价儿童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于累积生态风险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探索累积生态风险对儿童学业成就的显著破坏性影响,指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支持与情感关系、学校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社区与宏观风险因素等均是影响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挖掘能够成为学业成就的保护因素,减轻累积生态风险的负面影响,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摘要:探讨基本心理需求在冷酷无情特质和网络欺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网络欺负量表对107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冷酷无情特质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基本心理需求与冷酷无情特质、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基本心理需求可以调节中学生冷酷无情特质与网络欺负的关系,冷酷无情特质与基本心理需求的交互项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欺负,在高基本心理需求水平下,冷酷无情特质能显著降低中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得出结论: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削弱冷酷无情特质对中学生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
摘要:采用横断研究与干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正念水平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1采用简版正念五因素量表、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115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中生正念水平、自我控制、学习投入两两之间均为显著相关;(2)自我控制在正念水平与学习投入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2采用正念干预法对被试进行了8周的干预,结果发现:正念干预能够显著提升高中生的正念水平、自我控制及学习投入。得出结论:通过正念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而提升其学习投入程度。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学习障碍儿童因学业技能获取存在持续性困难,亟须系统、专业的支持。中小学校作为融合教育的核心场域,其教育模式、资源配置与支持体系直接影响学习障碍儿童的发展。当前我国随班就读工作虽取得成效,但面临教学质量不高、专业师资缺乏、实施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回流现象”较为突出。基于此,中小学系统需从政策落实、个性化支持方案实施、跨学科协作三个维度改善现状,包括落实特殊教育政策,构建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加强资源教室建设与教师特教能力培训;制定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结合学科特点开展适配教学(如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训练、数学学习中的教具运用);推动心理教师深度介入及与医疗机构的联动,形成跨学科支持合力,以提升随班就读质量,促进学习障碍儿童发展。
摘要:在中小学心理课中应用心理学流派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使其产生更深层的体验与感悟。明晰心理学流派技术在中小学心理课的应用限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心理教师在应用时要谨防形式化,选对技术,促进达成教学目标;凸显适宜性,用好技术,让活动体验有效度;警惕盲目性,慎用技术以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明晰功能性,敬畏技术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预防心理问题,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0-0030-03 【活动理念】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前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情绪起伏较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同伴等多方面的压力。在社交中,他们开始更多地与同龄人互动,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并尝试建立独立的社交关系,其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摩擦,可能会发生语言暴力现象,再加上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0-0033-04 【活动背景】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人际交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引导他们用合理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换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心理,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0-0045-03 【活动理念】 自我认识是人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早期到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表现得格外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比较,最终整合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摘要:在家庭会谈中,家长的参与和行动至关重要,然而“既知道又做到”往往成为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从系统观的视角出发,对“联结”“镜映”“共情”这三个刻意练习的会谈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助力一线心理教师将抽象的概念有效沉降到主体间互动的层面,从而切实提升会谈的助人效果。
摘要:一名多重残疾儿童因自身障碍、家庭环境特殊、学校适应困难等因素,在七年级下学期出现用小刀划手腕的自伤行为。心理教师通过危机干预、家校合作、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种教育方法和辅导技术,对她进行了两年半的心理干预,有效地帮助该儿童控制了自伤行为,回归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并顺利升学。
摘要:社交恐惧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当事者会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甚至口吃,害怕被负面评价,过度在意他人目光,从而自我封闭。一名初中女生因做物理实验时口吃遭到同学“嘲笑”而出现社交恐惧症状,在当众说话时口吃,心理教师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缓解了其社交恐惧症状,助其修正不合理信念,重获自信,回归正常校园社交。
摘要: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丰沛生涯教育底蕴、锚定生涯的奋进航向、激活生涯本土力量。然而当前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存在目标脱节、内容疏离、评价偏狭等困境。通过创新性的校际协同共筑分层思政目标、以主题体验驱动思政内容深化、生涯档案助力评价体系闭环的实践路径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不仅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德育活动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情境虚化、体验浅表、感悟缺失等问题,基于情境学习、体验式学习圈等理论,提出三阶模型,即“情境一体验一感悟”实践路径。具体来说,首先,创设生活化、问题化、艺术化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其探索欲;其次,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共情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参与;最后,借助反思对话、表达性艺术、持续性实践促进学生的反思,实现价值内化。该路径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破解传统德育活动的痛点,为生命教育渗透提供框架参考。
摘要:在产教融合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心理适应状况,对其职业素养的培育和职业发展的走向有着深远影响。针对中职生实习期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详细剖析了情绪、人际、角色适应及职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并从个体、学校、企业以及产教融合机制等多个维度探究问题成因。基于此,从校企协同心理支持体系构建、课程与活动设计以及政策与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中职生实习期心理适应能力的策略,为中职院校、企业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摘要:在数字媒介深度渗透生活的背景下,亲子关系面临养育焦虑弥散、代际理解偏差与沟通模式脱节等困境。以跨媒介亲子观影活动为核心载体,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主题观影沙龙、电影主题手绘本创作、集体平行分享及数字化成长档案追踪等系统化设计,构建“具身沉浸、符号创生、社会连接、数据循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有效提升亲子间的情绪觉察与对话效能感,推动构建积极包容的亲子关系,并协同培育儿童心理韧性及社会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0-0074-04 【班会背景】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2~18岁的青春期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阶段,高三学生大多18岁左右,处于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善,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影响。高三考试频繁,出现成绩波动是正常情况,但由于学生自我认知不稳定,对自身能力评价常随成绩起伏,焦虑情绪随考试及高考临
摘要:青春期孩子面临身体认同、情感界限、网络风险等多重挑战。开展科学的家庭性教育,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规避潜在风险、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面对“知其重要却难实施”的困境,家长可采取以“更新观念、主动对话、善用媒介”为核心的青春期家庭性教育“三部曲”策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珍爱自我。
马全芝,女,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成都市成华区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心理学会职业教育心理工作委员,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成员,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马老师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公开课、赛课30余次。其中2020年主讲课程“薄如蝉翼的青春”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