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9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的冶铁业十分落后、粗放。50年代以后,日本面临被迫“开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窘境。为了捍卫主权、应对民族和社会危机,贫弱的日本在资金、资源极为匮乏的条件下,艰难曲折地发展钢铁工业,以此推动了日本工业近代化。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三大历史特征:一是原材料匮乏及资金短缺,二是近代钢铁冶炼技术与设备只能从西方引进,三是呈现出显著的军工属性。
[内容摘要]日俄战争不仅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在“世界史”叙事框架下形成历史认知的关键节点。知识精英通过赋予日俄战争“世界史”的意义,建构出一种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话语。在“世界史”视域下,日俄战争不仅被视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事件,而且被打造成打破西方文明霸权、贡献于世界的新的文明"神话”。他们凭借言论传播和历史教育,推动了日俄战争话语的扩散和普及。其中,历史学家和教育者肩负起培养“世界性国民”觉悟的责任,在塑造国民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对日俄战争的书写和阐释,强化了日本作为世界强国的形象,并深化了国民对战争及国家使命的认知。知识精英通过将日俄战争嵌入“世界史”的宏大叙事、培养“世界性国民”觉悟以及创造历史观这三重建构,将日俄战争及其历史意义深深根植于国民的意识中,使这场战争的历史记忆成为国家理念、民族认同和历史观构建的核心内容,为日本此后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内容摘要]矢内原忠雄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关键历史节点,相继发表一系列文章。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文章,探讨矢内原忠雄对中日认识的变化过程。中国认识方面,政治上,矢内原忠雄批判“满洲国”建国,预测中国将在浙江财阀支持的南京政府领导下,逐步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他预见到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将由合作转为对立,并认为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并非永久不变。经济上,他批判“日满经济区”,分析了中国财富与资本的转化过程。日本认识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他通过批判、建议等方式,尝试唤醒踏上歧途的日本。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日本的行径彻底暴露其侵略本质,因此他最终号召民众将日本埋葬。矢内原忠雄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思想转变昭示了日本对华侵略由最初的有所顾忌转变为肆无忌惮,也反映了他作为战时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非正义侵略战争抗争中的无力感。
[内容摘要]河合荣治郎自由主义仿效英国自由主义,提出了由多种具体的自由构成的“实质自由”论与提倡言论自由、议会政治的“形式自由”论。河合自由论的本意旨在借助言论自由和议会政治开展與论宣传以凝聚公意,通过文化改造实现国家改造。河合所提出的国家、民族二元国家论是自由主义的构成部分,服务于文化改造路线的目的,旨在通过政府批判剔除保守的制度文化,以达成民族文化的刷新。河合自由论中主体间性、人文精神的缺乏,使其沦为教条,丧失了英国自由主义的开放精神。河合国家观使河合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代转向以邻为壑。河合自由论的内在矛盾使其难以达成原本目标,其原因除河合自由主义继承了思想母体大正教养主义思想中的国家主义倾向之外,还须归于河合的思想构建及其思想方法论中的基本缺陷。本文分析了河合“没有自由的自由主义”,呈现了战前日本自由主义以至于战前日本思想家共通的思想困境。
[内容摘要]货币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迁。自公元10世纪末以来,英国推行国王高度控制的货币制度,直到中世纪末期才出现转型。当时铸币所运作完全依据“铸币协议”开展,货币铸造中契约性不断增强;议会逐步参与货币事务的管理,制定的货币政策更能反映现实需要;货币流通体系日益完备,能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货币上国王的肖像更贴近其真实容貌,其他设计样式也变得更为精美。这些不仅促使当时的英国货币制度初具近代货币制度的特征,也推动其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
[内容摘要]自12世纪至17世纪,在法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国城堡这一封建社会物质文化的载体,发生了从军事功能到社会功能的显著变化。本文依据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阶段,如封建制度的实施及崩溃、王权的发展及制度的变革、近代君主专制的确立,梳理不同时期法国城堡在社会中的功能表现(军事功能、统治功能、社交功能、文化功能等),并分析其表现出的阶段性社会功能变迁特征及原因。12世纪至15世纪,法国城堡以军事功能为主,多数城堡也是领主利用其带来的军事优势用以封建统治的物质载体;16世纪,法国的城堡逐渐失去军事功能,在法律法规推动下,以确保区域统治的行政功能为主,并逐步演变为贵族为开展社交活动而配置高级设备的居所;进入17世纪,已成为绝对君主在领地或城市近郊建造的豪华住宅,在军事上毫无意义,成为以彰显君主无限权力及尊贵为主的私家园林,这一变化的过程也是法国从中世纪封建制社会至近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的局部体现。
[内容摘要]19世纪德国教育的现代化承担了推动社会整体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使命。教育观念的转型延续并发展了古典教化思想,从个体人的教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角度丰富了教化理论;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转型表现为教育改革对古典教育比重的调整,强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课程安排,从技术进步的人才储备和民族国家认同塑造两方面推进教育改革。同时,德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也具有鲜明的双重性:古典教育的传统也并未被完全摒弃,其对人的塑造和通过古典文化塑造民族认同等价值在19世纪依然得到认可,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特征。
[内容摘要]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室宗教妇女在文献中拥有明确的历史来源,曾在阿卡德王朝发挥了协助国家治理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乌尔第三王朝的王室宗教妇女,伴生于舒勒吉生前自我神化的过程中,相比阿卡德王朝的王室宗教妇女,她们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建设政治伦理、管理国家经济和完善宗教文化的社会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带动并增加了贵族妇女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对乌尔第三王朝王室宗教妇女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的研究,是了解该时期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的关键一环。
[内容摘要]新王国时期,神庙开始参与土地管理,神庙与世俗土地管理机构的重叠成为这一时期埃及土地管理的新特征。通过系统分析“土地总管”相关文献和墓葬壁画的描绘,探讨神庙尤其是阿蒙神庙在土地管理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解析其职能逐渐与世俗土地管理机构重叠。这种双重管理结构不仅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利用,也反映了新王国时期政治与宗教权力的紧密联系。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神庙与世俗土地管理机构的互动,揭示这一时期土地管理机构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为理解古埃及的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容摘要]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外交往活动频繁。如何让埃及民众了解国王在对外交往活动上所取得的功绩,以此强化王权、稳固统治,便成为埃及国王需要破解的难题。对此,埃及国王通过父子伦理关系为其对外活动找到一个合理的缘由,通过王室铭文、大臣自传体铭文,以及节日庆典等宣传方式,王权的威严得以树立,王权的统治得以稳固。另一方面,逐步走向虚夸的宣传方式也成为埃及文明衰落的一个内在诱因。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德关系史研究自出现以来经历了从以传统外交史进路为代表的美国对德政策史,到强调跨国联系的美德关系史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美德关系史研究关注占领政策本身,仅仅解释美国对德外交政策的单向活动过程。60年代美德关系史学者着重剖析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等问题背后的经济因素,旨在破除50年代美德关系史研究所构建的美国对德占领胜利叙事。80年代之后兴起的美德关系史研究利用多国档案对于传统问题提出了新解释。一批学者依循国际史的研究路径,开始关注德国本身对美国政策的反应和多国角色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另外,部分学者也紧跟外交史“文化转向”趋向,开始关注美德互动关系中的文化因素。新近美德关系史研究中“跨大西洋主义”和跨国史视角的出现为研究者挖掘“共同的历史”提供了可能,促进了研究题材的多样化,引起了研究者对跨学科方法的重视,为学者推进战后美德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容摘要]赫伯特·尤金·博尔顿是20世纪美国历史学界从事西属北美殖民地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西班牙边地”概念重塑了美国西南边疆的空间与文化基础,并主张从“西半球史”的视角对美洲历史进行整体考察。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跨国档案的发掘与运用,注重实地考察与跨区域比较。博尔顿为美国边疆史与拉美史领域培养了大量学术人才,他们被称为“博尔顿学派”,其任教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亦由此成为边疆史研究的重镇。冷战时期,随着学术重心的转向,博尔顿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但其跨国视野、档案研究传统与教学实践持续影响着美国边疆史与拉美史研究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全球史与跨区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8月15日至16日,中国日本史学2025年工作年会在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14位代表出席会议。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一、工作部署与人事审议。8月15日上午,会议由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韩东育教授主持,重点围绕学会年度工作推进与内部事务审议展开。 程永明副会长提议将“2025年度会费收缴”纳入议程。与会代表就《2025年度会费收缴章程(草案)》的制定依据、收费标准及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