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4年,为推动国际传播的区域化和细分化表达,国内各级主体加快了成立国际传播中心的步伐,不同单位之间跨层级、跨区域、跨业界的通力合作促成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涌现。一方面,免签政策下的来华外国游客潮为国际传播“破局”提供了新路径;另一方面,“出海”平台呈现自主化和智能化趋势,短视频和游戏作为文化产品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在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方面,一是体现在行业从业者立足实践
【内容提要】当前,国际传播正经历从以国家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向数字技术驱动、多元主体协同的全球传播体系转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权力、文化、技术三大维度的互动推动了国际传播的范式革新。回顾2024年,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聚焦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全球传播治理中的规则协作、数智全媒体矩阵的构建、跨文化传播中的情感共鸣,以及中华文化话语体系的全球认同等议题。这一系列探索,不仅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和梳理2024年中国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发现主要呈现出应用型研究增加、认识论层面完善国际传播叙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国际传播格局复杂化演进三个层面的特征。基于相关文献述评,文章提出后续国际传播研究的实践进路:融入世界文明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议题与话语;培育标志性的文化IP,提升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扎根数字社会的传媒生态,创新网络外宣理念与路径。 【关键词】效能 效
【内容提要】回顾2024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体现出学术自觉、边界拓展、体系构建等趋势,贡献了多元的学术视角和有益的实践方案。学界围绕数字平台、技术话语、智能传播等前沿议题,区域国别方向、文明交流互鉴目标等战略议题,以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等紧迫议题进行理论探索,生成了以多元主体、多层结构、多维分析为特征的理论探索空间,阶段性地回应了国际传播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传播 数字平台
【内容提要】回顾和梳理2024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发现该领域越来越倾向于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区域国别研究交叉融合。在区域国别视角的指引下,国际传播研究正在经历理论视角与价值取向的转型、学术研究议题的拓展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升维。基于此,区域国别研究启发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者勇于深入情境化的域外田野中,不断挖掘新现象、发展新问题,拓展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想象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注入新的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并综述2024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将本土国际传播理论的发展归纳为技术、文化、机构、政策话语四种视角。经分析发现,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近年来主流新闻传播学理论对新技术和多元行动者的关注,加强了对于国际传播具体实践场景与策略的探讨;对国家话语的解读始终是推动本土国际传播理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集中体现为大量涉及全球文明观重塑、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等宏大议题的探讨,预示
【内容提要】国际社会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气候变化、传染病等全球安全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而全球治理体系因其“共同利益”属性是为数不多的国际传播“中立空间”,对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转型有重要启示。在全球治理学术框架下,基于对国内外国际传播研究最新成果的梳理,本文归纳出以“中国性”为核心的国际传播研究进路、国际传播的知识视角转型、“全球中国”的角色定位等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以此把握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我国“出海”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进而重塑我国国家形象,并提出利用新质生产力创新国际传播的路径和策略——平衡传统与现代符号、利用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审慎应对科技争议议题。全球民意调查发现,近半数受访者认为我国企业品牌相较于其他品牌更具创新性,创新成为“出海”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维度。除传统文化符号外,电子商务、电动车、高铁等代表高科技和高效能的现代符号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逐步向纵深发展,国际传播呈现出重心下沉的趋势,不少省(市)相继设立国际传播中心。一方面,地方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从“腹地”走向“前台”的“破圈”发展,能够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展现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传播渠道受制于人、缺乏规模效应等挑战。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地方主流媒体需要在推广地方文化符号的同时,以差异化的视角和效能支
【内容提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当下,来华留学生已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基于新公共外交的视角,来华留学生在文化背景、主观能动性、身份属性三个方面有参与新公共外交的优势与价值。本文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推出的《青春派》访谈节目为例,从行为主体、传播技术、议题设置、受众反馈四个维度,提出了以来华留学生为主体开展新公共外交的创新路径,旨在为中国新公共外交的策略设计与具体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内容提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叙事,需要在目标战略的指导下有效建构与海外受众民心相通的故事选择;强化多元叙述者、复合叙述视角、巧妙叙述结构等与海外受众“民心相通”的叙述方式运用;加强中国故事话语的在地化、视听化、修辞运用,不断提升民心相通的话语表述能力。事实上,唯有在民心相通的视角下优化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建构更高效、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成为时代应有之义。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趋于成熟,建构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话语、演化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逻辑、显现出丰富的价值意蕴,但也面临着西方话语权垄断、区域性话语供给乏力、意识形态偏见等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势能,需要从渠道、内容、价值等多个层面制定更为有效的未来策
【内容提要】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全球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西方中心主义”逻辑下的“文明普世观”“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区隔观”,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世界的既往想象,型构了当下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传播理论。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四个共同倡导”,分别代表着中国秉持的文明共生论、文明共识论、文明延续观与文明互鉴观,从逻辑与叙事上对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进行了祛魅与超
【内容提要】如何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与中华文明影响力,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大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度”“量”“衡”三大核心要素,可以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框架。在“度”的层面,应关注传播的准度、温度与高度,通过以实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结合,致力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量”的层面,需考虑传播的标量、矢量与
【内容提要】治国如治水,治水需懂水。老子“水”思想为中国“治水精神”奠定了哲学基础,既是中华文明长河绵延数千年的思想根基之一,也蕴含着世界百年变局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本文从“水”的随物赋形、以柔为刚、兼收并蓄等特性切入,进一步厘清老子“水”思想的内涵意蕴,回答老子“水”思想如何从“平台—知识—价值”三个维度赋能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并从多元协同、技术赋能、柔性叙事、译传合一四方面阐明中华优秀传
【内容提要】智能时代下的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正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尤其是如何解读“效果”“效能”与“效力”概念矩阵,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完善国际传播的效能评估体系,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重点。此外,怎样整合优势及特色资源,建设更加广泛、开放和多元的传播机制,开展更具创新性的城市国际传播实践,也是国际传播实践关注的焦点。智能技术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机遇主要体现在原创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效率,挑
【内容提要】文化作为一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共有观念的形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三维批判话语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揭示《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话语建构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研究发现:文本维度,《纽约时报》描摹出一幅鲜活生动的中国文化景观,并通过文化共鸣和接近性,调节全球认知;话语实践层面,聚焦于历史遗产、美食、艺术交流、留学移民四大议题,构建了文明灿烂的历史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