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正在重构国际传播格局。用融媒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而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作为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现阶段对外的乡村振兴故事报道推
【摘 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猛迭代正重塑舆论传播生态与思政宣传工作格局。本研究立足AIGC与党媒思政宣传工作的耦合逻辑,结合市属党媒“在地化服务”“轻量化实践”属性,融合长沙晚报“智能党建AIGC助手”“党媒E家”矩阵等案例,剖析AIGC在内容生产、精准传播、互动引导、风险防控等维度的应用潜力,从内容生产、传播优化、互动创新、风险防控、人才建设五个维度,探索AIGC赋能党媒打
【摘 要】本文以深圳特区报“山西姥爷和深圳地铁‘神仙书法’”系列报道为例,探究主流媒体增强正能量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通过拥抱互联网、构建多渠道互动机制、转变话语方式等策略,抢占网络热点先机、创新用户生成内容(UGC)驱动模式、强化视频化表达与多平台传播等,是增强正能量传播力引导力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主流媒体;正能量;传播力;引导力;互动机制;深圳特区报 在媒体融合
【摘 要】本文聚焦短视频平台中地方文化的动态建构过程,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从生产逻辑与传播规律双重维度展开探讨。通过解构相关短视频的创作特征,提炼出平民化叙事、利用地方文化符号、沉浸式场景体验、文旅融合等核心要素;在传播机制层面,揭示出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叙事、以“视听技术”双重呈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品牌特征等三维运作体系。研究发现,短视频在地方文化再现与重塑中作用显著,但也存在内
【摘 要】视觉转向已然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本文借助视觉框架理论,探讨新闻图像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新闻图像的价值升维不仅助力国家形象建构,更成为数字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证言,为国际传播的范式创新提供新的启示与方向。研究发现,国际传播中新闻图像的价值意义早已实现从图像证言升到认知共识再到图示共情的深层维度。在全球化传播格局下,
【摘 要】地方新闻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众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体不断发展升级,给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以中国淮安网为例,探讨地方新闻网站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做强主题宣传,着重介绍了在内容创优上如何打造融媒精品,以提升地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网站;地方新
【摘 要】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媒(Intelligent Media)时代已然来临,主流媒体新闻生产机制正经历系统性变革——从“人工主导、单向传播”向“人机协同、精准互动”转型。本文聚焦智媒技术重构主流媒体的生产主体、流程与形态,主流媒体在技术赋能过程中面临的实践困境,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智媒化生产机制三大核心问题,提出“技术-内容-机构”三维协同模型,为主流媒体
【摘 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安徽日报客户端以直播为突破口,通过“场景化叙事+文化活化+经济赋能”的方式突破传统报道路径,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价值共创的传播转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直播案例发现,安徽日报采取沉浸式、年轻化传播语态和政媒协同机制,有效提升用户黏性、激活文化记忆、助推地方经济,为新型主流媒体品牌能力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研究表明,主流媒体需通过传播逻辑转型、功能定位拓展与技术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数据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点,梳理其与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差异,并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提出有助于数据新闻扩大传播效果、提升传播价值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数据新闻;传播机制;可视化传播 当今是大数据技术主导的时代,各类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中,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与传统新闻形式相比,数据新闻不仅内容更丰富,呈现形式也更
【摘 要】新闻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重要类型,是深度报道的细分形式之一。本文聚焦通讯作品采写技巧和关键策略,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政策性重大主题和一般性工作类、事件类、人物类通讯采写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炼优秀通讯作品在找线索、定主题、写故事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助力通讯策划和采写水平提升。 【关键词】深度报道;通讯;新闻线索;选题策划;可读性 深度报道被誉为新闻“皇冠上的明
【摘 要】说明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表达方式,本文对获得第28-33届中国新闻奖的340篇消息和通讯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消息还是在通讯作品中,运用说明是普遍现象。通过分析发现,在新闻写作中,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比较常用,尤其是列数字,用得最多,分布最广。是否运用说明,与报道的体裁没有关系,但与报道的题材相关。运用说明较多的是生态环境新闻,其次为科教文体新闻和政治经济新闻,国防军
【摘 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网络空间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譬如反转新闻、网络暴力、信息茧房等屡见不鲜。这些不仅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还对公众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有效治理网络乱象,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网络乱象的多种表现,探讨网络乱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策略,为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生
【摘 要】为探究数字时代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身份管理策略,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16名微博多账号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微博青年用户通过在平台内创建多个账号并灵活切换,实现了私密情感表达、社交圈层管理、人生阶段分割及隐私风险规避。这种行为虽赋予用户多重自我展示的自由,但也带来了浅社交关系下的孤独感与存在焦虑。研究认为,账号迁徙是数字主体应对技术渗透与社交压力的适应性实践,折射出虚实交
【摘 要】当下法治宣传教育在宣传精度、效果和内容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契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智能普法平台、弥合技术鸿沟和构建评估系统是建设更普惠、更人本、更高效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大模型;普法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
【摘 要】标题作为新闻内容的提示与导读,对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聚焦郭超人写作的“的”字结构新闻标题,经多维度分析,发现这类标题在内容、形式和审美上有其独特作用,与其他语法结构相比,它表达更加简洁,承载信息量契合读者预期,能凸显标题蕴含的情感成分,符合语用学上言语行为理论、语用预设、关联理论的语言规范。同时,郭超人的教育背景、基层工作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对其语言风格的形成也具有较大
【摘 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背景下,新闻评论正经历着一场适应性调整和融合性重构。时评要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创新“打法”,以新的话语姿态、文本形态来表达观点、引导共识。新时评之新,在于文体之新、话语之新、形式之新、机制之新、格局之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独特气质。“安徽时评”的创新实践证明,鼓起自我革命的勇气,因地制宜、以变应变,评论就能闯出一条新路。这些可借鉴的创新“打法”,为主流媒体评论扩大影响
【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但这也带来了信息泛滥、“泥沙俱下”的问题,造成信息真假难辨,甚至有些人发布信息为抓眼球,歪曲事实、搬弄是非、颠倒黑白,导致负面新闻满天飞,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因此,媒体尤其是党报,要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任,而“暖新闻”无疑是较好的切入口。 【关键词】暖新闻;党报;正能量;融媒体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
【摘 要】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然而,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依然展现出独特的存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日报》《湖州日报》《湖州晚报》等报纸的副刊,提出副刊在启发民智、传承文化、提升修养、塑造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副刊;价值 副刊自诞生伊始就带有强烈的文艺色彩,发挥着启发民智和传播文化的作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有思想觉悟的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沉浸式音频技术逐渐应用于广播领域。本文探讨了播音员、配音员等声音工作者在广播节目及广播剧演播中的新要求及沉浸式音频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声音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配音;广播;演播艺术;声音演播;沉浸式音频技术 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形式,一直以来在传播信息、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播剧作为广
“万物皆媒”的时代,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给传统广播行业的生态格局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推动广播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在深度融合上展现出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新媒体广播应运而生。在平台加持与技术推进的多重作用下,声音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与可能性,再媒介化的价值凸显。但同时,新媒体广播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在声音传播的智能化、场景化以及深度融合方面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新媒体广播产生的背景 (一)国家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下,如何通过主题报道展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成果,树立城市形象?本文深入剖析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享趣通州”主题报道在传播内容、传播视角、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做法,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内容质量、深耕本土文化基础上推广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的创新路径,为融媒时代下做好文旅主题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媒体融合;文旅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北京城
【摘 要】在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传播创新助力城市从“网红流量”向“长红留量”转型。本文以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挖掘、传播生态重构、舆论治理协同、媒体融合创新四个维度,分析主流媒体通过“在地化叙事+技术赋能+生态共建”策略,有效激活城市文化IP,推动临沂市文旅品牌构建与城市形象升级。 【关键词】主流媒体;城市品牌;网红城市 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文旅产
【摘 要】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元宇宙成为新的传播媒介,即元媒介。其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媒介,具有虚实相交、高沉浸互动、高自由度的特点,能集成并超越旧媒介。元媒介对城市形象传播的赋能,能够在元宇宙城市的构建中实现。本文在新媒介视域下对元宇宙赋能城市形象传播路径进行了探讨,包括精准定位中实现差异化策略、顶层设计中抓牢基础建设、解构与复制中重构虚拟城市、打造城市虚拟代言人、IP融合中拓展受众
【摘 要】步入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打造城市马拉松赛品牌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品牌塑造是促进全民积极参与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了塑造西安马拉松赛品牌的基点和要求,对西安马拉松赛如何传播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满足公众对西安城市形象的新期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定位理论;西安马拉松赛;品牌塑造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24校级科研项
【摘 要】历史纪录片因表现对象的时空特殊性,其真实性广受争论。随着考古工程深入推进及拍摄、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历史纪录片在今天有了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内核,在叙事方式上更加关注受众的视角和体验,以实现文化记忆的共建,在历史真实的共同认知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再造真实;文化记忆;身份认同;历史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一直有着争议,相较其他影视创作类型而言,纪录片的真实
【摘 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是生产性保护与仪式性展演的活态传播载体。但就目前基层非遗“文博”发展情况来看,民间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传承与记忆的效果并不理想,以“融”为核心的活态流变发展理念亟待推广。本文结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周村烧饼的衍生文化形态——周村烧饼博物馆为典例,总结其在空间体验中构建“非遗联合体”的有益经验,以发挥群众凝塑集体记忆的共享传承作用,在
【摘 要】数智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依托技术赋能、叙事创新及精准算法优势,为安徽中医药文化符号的活化传承与数字化传播开辟了新渠道,但其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符号呈现碎片化、传播主体协同不足、算法推荐窄化及商业化过度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从内容叙事深化、传播主体协同、算法机制优化及商业行为规范四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推动安徽中医药文化符号传播实现从“流量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型,达成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 要】随着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文化传承危机、传播理念陈旧、传播技术落后、传播渠道受限等多重挑战。为激活非遗的现代生命力,本文以数字媒体生态为切入点,探索澳门非遗在传承构建、技术赋能、品牌联动、文旅融合四个维度的传播“着力点”,即分别把握好非遗传播的代际传承与全民参与、数字革新与交互升级、跨界传播与价值转化、特色创研与数字体验。 【关键词】数字媒体;澳门
【摘 要】在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核心要素——文化软实力,主要源自全民共享的文化根基与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所汇聚的强大向心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血脉,深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进行富有创意的转化与革新,以契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能加深全民的
【摘 要】国家文创产业相关政策和出版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使得出版文创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态。出版社探索周边产品研发、跨界融合和品牌化发展等出版文创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实践表明,当前出版文创面临着版权之“困”、人才之“匮”、成本之“控”、销售之“踵”等现实困境。未来出版文创须依托自身特性,坚定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出版价值最大化,进而促使出版业生发出持久发展的强大后劲。 【关键
【摘 要】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本文以安徽艺术学院为例,对多元协同与创新视域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质量提升展开研究,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制作人才需求。 【关键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专业质量;新媒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新建专业质量提升项目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中,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课堂教学、师资建设、模式创新、质量评价、产教融合五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以期在新文科背景下,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育人,培养坚守党性原则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能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履行
【摘 要】为了探索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提升乡村文旅产业数字化水平,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文化传播及示范项目建设等可有效推动乡村文旅数字化升级、品牌塑造与产业优化的策略。未来,高职院校可利用政策支持与实践探索,构建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
【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理论类课程教学需采用新技术、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在《传媒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梳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打造“目标+过程+评价”混合式教学生态结构,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改革评价方式等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人格素养。 【关键词】新闻理论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 【基金项目】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