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解析 γ -醇溶蛋白基因在小麦面粉品质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从郑麦158(低蛋白质含量、高面团强度)中克隆了小麦 γ -醇溶蛋白基因 Tagli-γ-IIo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 γ -醇溶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并在该蛋白质的重复区ⅡI内第133~141aa位置发现1个乳糜泻(CD)表位(PQQSFPQQQ)。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郑麦158的cDNA文库,共筛选了8个可能与 Tagli ?γ-11 互作的蛋白质,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富含半胱氨酸和跨膜结构域蛋白1 、(1,3:1,4) -β-D-葡聚糖酶、生长素响应因子ARF17-like、细胞数目调控因子CNR8-like、泛素结构域蛋白DSK2b 和转录因子PIF1-like。3个代表性候选蛋白质[富含半胱氨酸和跨膜结构域蛋白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1,3:1,4, -β-D-葡聚糖酶]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它们与 Tagli-y-11均存在互作关系,推测 Tagli-y-11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主要参与了小麦籽粒中贮藏蛋白(如醇溶蛋白)和淀粉的合成与降解,以及生殖生长过程。
摘要:集中成熟是棉花机械收获的基础。为探索棉花集中成熟的新途径,本研究于2022和2023年以 K836为试验材料,设置早打顶(初花期)处理和常规打顶(盛花期)对照(CK),比较分析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株型、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与品质和集中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打顶不影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与CK相比,早打顶处理铃重和生物产量分别降低 9.1% 和 24.0% ,铃密度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 11.6% 和 33.2% ;早打顶处理果枝数减少 40.5% ,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大幅度降低,但早打顶处理的节枝比较CK提高 59.3% ,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光合产物向棉铃的分配比例分别提高 10.6%.29.2% 和 32.7% 。早打顶处理见絮后42d吐絮率达 92.8% ,显著高于CK的 63.8% ;早打顶处理吐絮率达到 95.0% 所需时间比CK缩短 10d 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初花期打顶能在维持棉花产量和品质稳定的基础上,促进棉花的集中成熟。本研究结果为棉花集中成熟调控提供了新途径。
摘要:非生物胁迫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阐明玉米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对照(CK)、干旱胁迫处理(D)、盐胁迫处理(S)以及干旱 + 盐复合胁迫处理(DS),对B73主胚根长进行动态监测,并对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卷苗后第3d至第7d不同胁迫处理主胚根长均显著变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和不同胁迫处理比较组中共鉴定到1526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对照与干旱胁迫、盐胁迫和干旱 + 盐复合胁迫比较组中分别鉴定到207个、170个和1274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由脱落酸(ABA)合成和信号转导、转录因子介导的应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物学过程。其中,MYB家族和ERF家族转录因子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玉米幼苗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无糖组织培养的微环境参数,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梯度蛭石与营养液配比试验,探究各处理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无糖组织培养的最适条件为含量 ,光照度 75μmol/(m2?s) 。与传统组织培养相比,无糖组织培养得到的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数量和成活率分别显著提高 16.09%.22.37% 和 3.27%(P<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不仅明确了无糖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参数,还证实了该技术在提升马铃薯种薯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为马铃薯组培苗的标准化生产和工厂化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外源双链RNA(dsRNA)可通过RNA干扰(RNAi)影响植物线虫的基因表达,达到杀虫防病的目的。利用细菌表达系统进行dsRNA制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是dsRNA规模化制备的优选策略。为探索基于RNAi技术的细菌表达dsRNA在水稻干尖线虫(Aphelechoides besseyi)防治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干尖线虫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AbTPS1和AbTPS2为靶标基因,设计构建细菌表达双链RNA(dsAbTPS1、dsAbTPS2)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HT115(DE3),优化dsRNA诱导表达条件和提取方法,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菌表达的dsRNA对靶标基因的沉默效率,评估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为0.5mmol/L、诱导时间为6h,本研究构建的携带AbTPS-L4440表达载体HT115菌株的dsRNA产量达到最大。利用Tr-izol法和甲酰胺法从表达菌株中提取的dsRNA产量显著高于乙醇-氯化钠法。用dsAbTPS1和dsAbTPS2处理水稻干尖线虫后,靶基因AbTPS1和AbTPS2表达水平下调,在 44C 低温 .40°C 高温及脱水干燥环境中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M9缓冲液处理和dsGFP处理。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水稻干尖线虫AbTPS1、AbTPS2基因的dsRNA细菌表达体系,获得的dsRNA具有明显的RNAi效应,为利用RNA农药防治水稻干尖线虫提供了技术支撑。
摘要:为评估捕食螨在生物防治害虫中的效果,分别采用释放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californicus)和施用化学药剂2种防治方法防治柑橘全爪螨,并对柑橘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捕食螨防治处理在柑橘园中共采集到节肢动物47825只,分属2纲16目128科 305种。捕食螨防治处理柑橘园中害虫、中性节肢动物、天敌物种数均显著高于化学药剂防治处理( P<0.05 ),且捕食螨防治处理柑橘园中害虫、天敌个体数均显著高于化学药剂防治处理( P<0.05) 。捕食螨防治处理柑橘园中柑橘全爪螨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捕食螨防治处理柑橘园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稳定性均显著高于化学药剂防治处理( P< 0.05)。捕食螨防治处理柑橘园中优势天敌物种为大草蛉。综上,加州新小绥螨能有效防治柑橘全爪螨,同时增加了柑橘园中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柑橘全爪螨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本研究分别采用水培法和土培法,探究镧、硒、硼3种微量元素肥料对水稻吸收噻呋酰胺的影响,并分析了3种微量元素肥料与噻呋酰胺配施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La1处理( 0.5mg/L 噻呋酰胺 +43.3mg/LLaNO3?6H2O) 、B1处理( 0.5mg/L 噻呋酰胺 +0.286mg/LH3BO3 )、Se2处理( 0.5mg/L 噻呋酰胺 +0. 10mg/LNa2SeO3 )水稻地上部噻呋酰胺含量显著高于 0.5mg/L 噻呋酰胺对照。同时La1处理、B1处理、Se2处理水稻纹枯病相对病级显著低于 0.5mg/L 噻呋酰胺对照和其他处理( P<0.05) 。Lal处理、B1处理、Se2处理水稻地上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几丁质酶 B-1,3 葡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 0.5mg/L 噻呋酰胺对照。土培条件下, Se4 处理[ 14.56g 噻呋酰胺 (24%)+0.2gNa2SeO3* 一 La4 处理[ 14.56g 噻呋酰胺 (24%)+0.6gLaNO3?6H2O] 与B4处理[ 14.56g 噻呋酰胺 (24%)+0.1gH3BO3] 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小。拌种20d后,与 14.56g/kg 噻呋酰胺( 24% )对照相比,Se4处理 ?La4 处理与B4处理水稻地上部噻呋酰胺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20.36%.36.72% 和 36.00%(P<0.05) 。因此,适量的镧、硒、硼微量元素肥料与噻呋酰胺配施可以促进水稻对噻呋酰胺的吸收和转运,提高水稻植株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提升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噻呋酰胺高效利用及水稻纹枯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准确预测其产量对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ORYZA(V3)作物模型和MODIS遥感数据,建立了遥感数据与作物模型结合的重庆市水稻估产模型。主要结论如下:使用水稻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对模型中的作物参数进行校正,校正结果显示,模型对生育期的模拟误差低于 5% ,地上总生物量(WAGT)和穗生物量(WSO)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 (R2) 均超过0.97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低于 22.0% ,提高了模型在重庆地区的适用性;通过多参数组合下的叶面积指数 (LAI) 与水稻单产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在最优结合日期(日序182,7月1日)下的 LAI 与水稻单产的回归模型,据此完成对全市2023年水稻单产估算,平均准确率达到 87% ,总体效果较好,尤其是对重庆市西部、中部、东南部等水稻主产区的预测精度更高。研究结果证实,将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农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在作物的产量预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研究针对无人机采集的水稻稻曲病图像中存在的背景复杂、病斑目标小且与背景表征相似等问题,构建了一种水稻稻曲病检测模型LSN-YOLOv8。该模型以YOLOv8模型为基本框架,在骨干网络中融入大选择性核网络(LSKNet),通过动态调整感受野范围增强模型对小目标的特征提取能力;在骨干网络中加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模块,将病斑空间位置信息与通道注意力相结合,增强模型对关键区域的关注度同时减少背景干扰;利用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CAM)技术实现检测过程的可视化分析,为模型决策提供直观解释。为验证模型性能,利用无人机拍摄不同发病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水稻稻曲病图像,构建水稻稻曲病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与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LSN-YOLOv8模型精准度、召回率和交并比阈值为0.50时的平均精度值均值0 mAP50 分别为 94.8% 、 87.3% 和 92.3% ,均高于YOLOv5、YOLOv7、YOLOv8、FasterR-CNN模型等经典目标检测模型。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CAM)技术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LSN-YOLOv8 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聚焦于图像中的病害区域。本研究提出的LSN-YOLOv8模型可为稻曲病监测、病害防治和水稻抗病性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为解决棉叶螨不同为害程度图像样本量不足和类别不平衡的问题,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并提高生成对抗网络生成图像的质量和多样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CGAN模型的棉叶螨为害图像数据增强方法。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类别标签,使模型能够针对不同等级的棉叶螨为害图像进行针对性生成,有效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其次,将传统的直连结构替换为残差结构,增强模型对复杂映射关系的学习能力,避免梯度消失问题,提升生成图像的质量;接着,在卷积层中嵌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强化模型对棉叶螨为害图像关键特征的提取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和多样性;最后,采用带有梯度惩罚的Wasserstein距离作为损失函数,避免模式崩溃的问题,增强模型的训练稳定性。改进后的DCGAN模型在训练稳定性和生成图像质量方面均优于原始模型,其生成图像的 Inception score(IS,8.51)、Frechet inception distance(FID,150.12)、Kermel inception distance(KID,0.06)和结构相似性指数(SIM,0.82)均高于其他经典数据增强模型生成的图像。以改进的 DCGAN模型生成的图像构建训练集训练棉叶螨为害图像分级模型——DenseNet-121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DCGAN模型生成的数据集训练的DenseNet-121模型平均分级准确率达 88.02% ,高于基于传统增强方法和其他模型生成的数据集训练的DenseNet-121模型。本研究为农业病虫害智能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摘要:为实现大豆种子活力的高效精准无损识别,本研究以大豆品种Williams82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程度的人工老化处理构建不同活力的大豆种子库,然后采集其成像高光谱图像和RGB图像,生成3个图像集(RGB数据集、SIQ数据集、ENVI数据集),利用4个深度学习模型(Vgg16Net、GoogLeNet、MobileV3Net、ResNet-34)对种子活力进行检测,筛选出较优模型和数据集。并进一步在较优模型中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Coordinate atention,CA)和标签平滑损失函数提高模型的检测性能及鲁棒性。结果表明,基于 SIQ数据集,ResNet-34模型的训练集和验证集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 97.6% 和 96.8% ,检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和数据集组合。在 ResNet-34 模型中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和标签平滑损失函数构建的CA-ResNet-34模型,基于SIQ数据集对大豆种子活力检测的准确率可达到 98.5% ,比原始模型ResNet-34提升1.7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为大豆种子活力准确、无损、高效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摘要: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出血症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对养兔业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基于RHDV衣壳蛋白(VP6O)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 TaqMan 探针,建立可同时检测RHDV1和RHDV2两种毒株的双重 TaqMan 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反应体系: 2× One Step RT-PCR Buffer III 10.0μL ,上下游引物(10μmol/L 各 0.6μL ,ROX Reference Dye I ( 50× ) 0.4μL ,两种荧光探针( 10μmol/L 各 0.8μL ,待测样本 2.0μL ddH2O4.8μL 反应程序 :42U5min,95U10s,95U5s,60U30s,40 个循环。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特异性强,与轮状病毒、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 1μL100 拷贝。通过组内重复和组间重复进行重复性分析, Ct 值变异系数为0 2%~2.9% ,表明该体系稳定性较好。使用该体系对112份临床样本(60份肝脏组织、52份鼻肛拭子)进行检测,RHDV总检出率为 69% ,而常规RT-PCR体系的检出率仅为 51%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良好的重复性,可为RHDV的临床快速诊断及定量分析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摘要:为明确不同黄瓜材料果实品质差异,筛选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对58份黄瓜材料进行口感评价,从中筛选得到9种具有代表性的材料(m43、u427、Jm25、 u415 m38 、T111、R101、 m39 和 m32 ),测定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及果实风味品质,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9种黄瓜材料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是果糖和葡萄糖,主要的有机酸是苹果酸,主要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不同黄瓜材料果实品质间存在差异, m43 果实中葡萄糖含量、柠檬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 u415 果实中天冬氨酸含量和谷氨酸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葡萄糖含量、果含量糖、鼠李糖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 m43,u415,u427,Jm25. m38、T111 m32 、R101 ?.m39Ω 。通过聚类分析将9种黄瓜材料分为4类,第I类分别为T111、 m32 、R101;第Ⅱ类分别为 u415,u427,m38,Jm25 ;第Ⅲ类为 m43 ;第V类为 m39 。综合分析发现 m43 的营养品质最好,可作为黄瓜高品质育种的优质亲本。
摘要:果肉颜色是决定西瓜果实品质的重要性状。本研究以粉色果肉西瓜MW119和红色果肉西瓜MW120为亲本构建 F2 分离群体,从分离群体中选取红色果肉表型个体和粉色果肉表型个体分别构建子代混池,采用 BSA-seq技术对亲本池和子代池进行覆盖深度为 30× 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 Δ (SNP-index)法,在2号、4号、5号、6号、7号、9号和10号染色体上鉴定得到12个与红色果肉性状显著关联的区间,区间总长度为 56.66Mb 。进一步对显著关联区间内116个携带非同义突变SNP和InDel移码突变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表达分析,最终筛选出5个关键候选基因:WRKY转录因子基因Cla97C02G028430、邻甲基转移酶基因Cla97C02G028680、F-box蛋白基因Cla97C02G048400和Cla97C06G122530,以及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基因 Cla97CO6GI22I20 这些基因在调控西瓜红色果肉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西瓜红色果肉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砧木沃柑果实发育过程中类黄酮化合物组分及含量变化,同时为不同砧木沃柑果实资源的综合利用及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枳壳砧沃柑、香橙砧沃柑、酸橘砧沃柑果实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生长发育过程中果肉和果皮中15种类黄酮化合物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沃柑果肉和果皮中含有的类黄酮化合物种类相同,均以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芸香柚皮苷为主;但是含量差异较大,果皮中的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陈皮素、香叶木素、橘皮素、甜橙黄酮、芦丁、槲皮素等含量高于果肉。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沃柑果皮和果肉中各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果实整个发育周期内(当年7月至次年4月),枳壳砧沃柑果肉中类黄酮化合物在7月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果皮中类黄酮化合物在8月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香橙砧沃柑和酸橘砧沃柑果肉和果皮中类黄酮化合物均在7月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在果实采收期内(1-4月),以2月份酸橘砧沃柑果肉和果皮中类黄酮化合物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积壳砧沃柑果肉和果皮中类黄酮化合物在1月份综合评价得分最高;香橙砧沃柑果肉中类黄酮化合物在2月份综合评价得分最高,果皮中类黄酮化合物在1月份综合评价得分最高。酸橘砧沃柑果皮中类黄酮化合物在整个发育期的综合评价得分高于其他砧木沃柑,果肉中类黄酮化合物在成熟期1月、2月和4月的综合评价得分高于另外2种砧木沃柑。基于类黄酮化合物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沃柑最佳采收期为:枳壳砧沃柑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1月,酸橘砧沃柑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2月,香橙砧沃柑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1月或2月。以类黄酮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功能食品开发宜选择酸橘砧沃柑。
摘要:本研究以 层积处理天山郁金香种子,系统分析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贮藏物质含量方面,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下降。在酶活性方面,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层积前期(1\~10 d),天山郁金香种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 +6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的活性无明显变化;在层积后期(40d),种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 +6.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的活性显著升高。内源激素含量方面,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种子脱落酸(AB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赤霉素( GA3 )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持续上升。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天山郁金香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贮藏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天山郁金香种子的休眠调控和高效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明贵州省普安县古茶树种质资源茶叶生化成分及其适制性,为当地选育优异树种,支撑茶产业发展,本研究以根径较粗、树龄100年以上的21份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其生化成分,通过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中鉴定筛选优异单株并初探其适制性。结果表明,21份普安古茶树种质资源的17个生化成分含量变异较大,变异幅度为 8.865%~86.52
摘要:TLR基因具有调控植物毛状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而叶片毛状体(茸毛)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L.)]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在茶树的生理、生态和茶叶品质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odonW、EMBOSS 等软件,通过中性绘图、奇偶偏好性分析(PR2-plot)等多种分析方法,对茶树CsTLRs 基因的密码子参数、亲缘关系以及异源表达受体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CsTLRs 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偏好性形成主要来源于自然选择;筛选出20个最优密码子,多以A/U结尾;编码序列(CDS)和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聚类分析结果都显示,茶树CsTLRs 基因与杨树、黄瓜亲缘关系更近;烟草、拟南芥和番茄可作为CsTLRs异源转化的植物受体,酿酒酵母可作为微生物异源表达受体。综上,本研究结果明确了CsTLRs基因在调控茶树叶片毛状体发育时的密码子使用特征,为后续CsTLRs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本研究将负载 DL-3-苯乳酸的壳聚糖纳米粒子(NP)添加至明胶(GE)基体中,制成明胶-纳米粒子复合膜(GE-NP),并探究不同壳聚糖纳米粒子添加量( (0,2%,4%,6%,8%,10%) 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紫外线阻隔性能、氧气阻隔性能、水蒸气阻隔性能和抑菌性能,明胶 .8% 纳米粒子复合膜( GE-NP8% )的性能最佳。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和变场核磁共振分析发现,纳米粒子与明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GE- .NP8% 复合膜的交联强度,减小了自由体积,使其结构更加致密。鱼肉保鲜试验中,贮藏第 10d,GE-NP8% 处理鱼肉红绿值(a* )和黄蓝值 (b*) )与新鲜鱼肉的差异较小。贮藏第10d,与聚乙烯膜处理、明胶膜处理相比, GE-NP8% 处理鱼肉ΔpH 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VB-N)、硫代巴比妥酸含量(TBA)、菌落总数(TVC)上升幅度较小,同时鱼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等质构参数下降幅度较小。综上,GE- ?NP8% 复合膜可有效减缓鱼肉的品质劣变,延长其货架期。本研究结果可为延长水产品保质期及保持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摘要: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甘薯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甘薯抗真菌病、抗细菌病、抗线虫病以及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甘薯抗病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摘要: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家禽、野生禽类引起的一种在全世界流行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也会出现腹泻、抑郁等临床表现。近些年,NDV已经在大部分地区被检测发现和分离到,对养禽业威胁极大。深人研究NDV的流行病学、疾病诊断以及综合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本文对新城疫流行情况、检测方法及综合预防和控制等进行了综述,建议继续加强对水禽NDV的监测,早期预警NDV的传播和暴发风险;针对当前规模化养殖,建议继续深入研究益生菌、中药制剂在改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好新城疫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