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FNR)是一种重要的酶,它在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TaLFNR1-7A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LFNR1-7A基因CDS序列长度为 1 086bp ,编码361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为一个非跨膜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无信号肽,共含39个磷酸化位点;预测其定位于叶绿体;系统进化树以及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发现,基于TaLFNRI-7A基因普通小麦中国春与二粒小麦在亲缘性上更为接近,相似度为 97.01%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TaLFNR1-7A基因中共含有17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7个为光响应元件。经qRT-PCR 分析发现,TaLFNRI-7A基因在小麦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中和胚芽中,根中表达量最低。TaLFNRI-7A基因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这些非生物胁迫包括干旱(PEG-600 处理)、茉莉酸甲酯(MeJA)、氯化钠(NaCI)和脱落酸(ABA)等。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TaLFNR1-7A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钙通透性阳离子通道蛋白(OSCA)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析 BnaOSCA家族成员在逆境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从甘蓝型油菜的全基因组鉴定到37个OSCA基因,对 BnaOSCA基因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性质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37个OSCA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可分为3个亚族。同一亚族的成员具有保守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且BnaOSCA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与逆境胁迫和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BnaOSCA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丢失现象,同时也发生了基因家族扩张。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BnaOSCA家族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表明 BnaOSCA家族基因在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 BnaOSCA家族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基础。
摘要:低温是限制玉米苗期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明确低温胁迫对玉米根系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试验材料,对常温对照(白天温度 28‰ ,夜间温度 22‰ ,CK)和低温处理(白天温度 15qC ,夜间温度 10% )后不同时间点的主胚根生长进行动态监测,并对CK和低温处理1d根系组织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玉米主胚根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K和低温处理根系代谢组中共鉴定到57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CK和低温处理根系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到2769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是介导根系适应低温胁迫的关键通路。低温胁迫下,玉米根系中果糖和葡萄糖等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中共鉴定到26 个差异表达基因,低温胁迫下12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4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玉米根系适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和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和候选基因。
摘要:为评价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甘薯块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徐薯18和龙薯9号2个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烯效唑(S3307)、2,4-表油菜素内酯(EBR)和聚谷氨酸(PGA)的叶面喷施处理,分析不同质量浓度和类型生长调节剂对甘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0.05mg/L EBR处理徐薯18和龙薯9号的产量分别比CK提高 58.86% 和 52.68% 105mg/L PGA 处理徐薯18块根可溶性蛋白含量、薯肉总酚含量、薯肉类黄酮含量分别比CK增加 62.60%.86.49%.63.64%,105mg/LPG A处理龙薯9号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薯皮花青素含量及薯肉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 CK (204号 75mg/LS3307 处理徐薯18和龙薯9号块根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 CK,100mg/L S3307处理徐薯18和龙薯9号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比CK增加 37.48% 和 65.27% 。综上,适宜质量浓度的S3307、EBR和PGA能显著提升徐薯18和龙薯9号的产量及品质指标,但相同生长调节剂处理下不同品种甘薯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提升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具体的生长调节类型与剂量。
摘要:MADS基因是一类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多个物种的生长发育和信号传导,在多个物种中的生物学特性已被鉴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薄壳山核桃的MAD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分析,最终鉴定出81个MADS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MADS蛋白分为type-I型(20个)和type-Ⅱ型(61个)。薄壳山核桃该家族基因具有较多顺式作用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和光响应元件等,研究发现这些作用元件广泛存在于MAD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表明MADS基因在薄壳山核桃适应环境变化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不同薄壳山核桃MADS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和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差异较大,如CiMADS46在茎、CiMADS7在果实具有较高表达量,CiMADS1I的表达量随着时间推移递减。MADS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推测MADS 基因家族可能在成花及果实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iMADS基因功能与特性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他物种的MADS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和表征提供参考。
摘要:半夏(Pinelliatermate)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和温度极为敏感,易发生倒苗现象,导致产量降低。本研究基于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布的半夏基因组数据,鉴定出25个PtARF家族成员,并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亚族。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半夏PtARF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大部分PtARF定位于细胞核中。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亲缘关系较近的PtARF家族成员的三级结构高度相似,表明部分PtARF可能存在功能冗余。系统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夏和水稻的ARF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半夏ARF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中,数量最多的顺式作用元件为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其次是植物激素响应元件,植物生长与发育响应元件数量最少。这一结果表明,PtARF可能广泛参与半夏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PtARF 能够响应弱光胁迫和高温胁迫,可能参与半夏倒苗和块茎发育的调控。本研究为半夏抗逆育种及栽培技术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要:由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引起的百香果炭疽病是影响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解析果生炭疽菌致病分子机制对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得到百香果果生炭疽菌小GTP 酶 Rab7,并将其与多种真菌的Rab7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果生炭疽菌 Rab7蛋白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Rab7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远,而与胶孢炭疽菌(Co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禾谷炭疽菌(Coletotrichum graminicola)Rab7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 Rab7基因敲除菌株Δ Rab7及Rab7基因回补菌株△Rab7/Rab7。表性分析发现,与野生型和△Rab7/Rab7相比, Δ Rab7在PDAY和MM培养基中的菌落直径显著下降,黑色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分生孢子产量显著减少。但△Rab7与野生型 N425对H2O2 胁迫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Rab7-GFP融合蛋白定位于液泡膜,且△Rab7液泡呈现碎片化分布,表明Rab7基因通过调控果生炭疽菌液泡融合维持其正常液泡形态。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果生炭疽菌的致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究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弱筋小麦花后碳代谢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释放期 60d 控释尿素( CU60d )、释放期150d控释尿素( CU150d )和普通尿素,在施氮量 180kg/hm2 的情况下,设置6个施肥模式:NO(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基肥:分蘖肥:拔节肥 =4:3:3 (重量比)]、 Ml ( 40% 普通尿素基施 +30% (204 CU60d 基施 +30% 普通尿素拔节期追施) .M2 ( 40% 普通尿素基施 +40% CU60d 基施 +20% 普通尿素拔节期追施)、M3( 40% 普通尿素基施 .+30% (20 CU60d+30% CU150d 一次性基施)、M4(在M3基础上控释尿素种肥线状同播),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花后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碳代谢中间产物(蔗糖等)、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显著影响小麦花后7d、14d碳代谢,其中M2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花后旗叶、籽粒的蔗糖代谢关键酶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其蔗糖和籽粒淀粉含量在花后7d、14d较CK有显著提高。M2处理产量较CK显著提高,其余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产量和CK之间无显著差异; M4 处理穗数显著低于CK,其余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M2处理穗粒数较CK显著提高,其余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和CK之间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各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在 180kg/hm2 施氮水平下,各施氮模式下面粉主要品质均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 40% CU60d 基施 +40% 普通尿素基施 +20% 普通尿素拔节期追施可作为弱筋小麦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的轻简化施肥模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和有机肥3种有机物料等碳投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单季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等碳施入有机物料,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质(DOM)荧光组分以及微生物量碳的响应规律。与对照(单施氮磷钾肥)相比,有机肥处理(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施用有机物料处理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P<0.05) ;有机肥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机物料的投入影响了土壤DOM的组成和特性,导致土壤腐殖化水平降低,增加了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与芳香蛋白类Ⅱ物质。3种有机物料的等碳投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不同,其中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全球增温潜势( (GWP) ,较对照提高 40.97%(P<0.05) ,而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的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P<0.05 ),分别降低了 29.86% 和39. 13% ,水稻秸秆处理对GWP和GHGI无显著影响( 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 N2O 累积排放量、 CO2 累积排放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P<0.05 ), N2O 累积排放量与荧光指数和芳香蛋白类I荧光区域积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 ,相反,芳香蛋白类Ⅱ荧光区域积分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荧光区域积分均与 N2O 累积排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01 );芳香蛋白类Ⅱ荧光区域积分与 CO2 累积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5) 。综上,等碳投入有机物料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溶解性有机质组分,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要:大豆连作种植模式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土壤酶活性降低,为缓解连作障碍,促进大豆高产,本研究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和木霉菌剂,并探究其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配施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剂处理和生物炭配施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大豆的促生效果总体上优于单一施用生物炭处理、哈茨木霉菌剂处理、绿色木霉菌剂处理。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含量、碱解氮含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大豆农艺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大豆农艺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本研究结果为改良连作土壤、提升大豆生产力提供了一种生态调控措施。
摘要:镉(Cd)污染严重威胁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有效的修复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单一措施难以有效阻控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累积,故需采取多策略联合阻控。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以生物炭(BC)和硅肥(Si)作为土壤改良剂,探讨其在连续淹水(CF)和干湿交替(AWD)水分管理条件下对稻田系统中镉迁移和转化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CF处理能提升土壤 pH ,促进硅转化,维持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镉有效性,确保稻米质量安全。CF结合改良剂可有效控制镉含量,其中 CF+BC 处理增产效果显著。AWD处理虽能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机质含量,却增加了土壤镉有效性,不利于阻控水稻对镉的吸收和富集。然而, AWD+Si 处理能显著降低成熟期水稻各部位镉含量,减少稻米镉累积,并且水稻产量较CF处理提高。综上,水资源充足地区的长期淹水可有效降低稻米镉含量,但需注意减产风险,适时施用改良剂可提升产量;水资源紧张地区的干湿交替灌溉,建议配合改良剂施用以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摘要:多时相 Sentinel-1/2数据在识别和监测复杂山地丘陵地区和多云多雨环境下的水稻种植信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水稻识别提供丰富的信息。然而,过多的特征变量可能会导致维度灾难和信息冗余。本研究采用特征优选的方法,利用 Sentinel-1/2的多光谱、多时相数据,评估5种特征组合方案(光谱特征、光谱特征 + 植被指数、光谱特征 + 植被指数 + 纹理特征、光谱特征 + 植被指数 + 纹理特征 + 雷达信息、特征优选)对水稻种植区域的识别精度,并分析其在空间制图精度上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结合特征优选的方案5在水稻识别中表现最优,总体精度为 92.60% ,Kappa系数达 0.903 0,F1 分数为 92.40% 。与《江西统计年鉴》2024年水稻种植面积数据比较,方案5对江西省的水稻面积估算精度高达 98.73% ,相对误差较方案1\~方案4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证实综合应用多源遥感数据和多时相特征优选方法能有效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水稻面积提取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摘要:作物系数 (Ke) 是用于衡量植物对水分需求的一个重要参数,高效、及时地获取 Kc 对优化灌溉管理,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双作物系数法,并结合观测得到的冬小麦长势参数(株高、叶面积指数),进行冬小麦作物系数的估算;同时利用无人机遥感获取多光谱的冬小麦影像,分析不同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8种常用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重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转化叶绿素吸收反射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与FAO推荐方法得到的作物系数的相关性;根据决定系数( ??2 )选取适宜的植被指数建立作物系数估算模型,并与FAO推荐方法估算的作物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拔节期至开花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转化叶绿素吸收反射指数(TCARI)等4种植被指数与 Kc 的相关性较好。基于TCARI/RDVI建立的冬小麦作物系数估算模型精度更高,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估算模型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14、0.12和0.15,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的模型性能系数 (EF) 分别为0.66、0.88和0.71。利用估算模型生成的作物系数分布图可为冬小麦的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无人机技术凭借其高效、精准的优势,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监测、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然而,在无人机采集的玉米幼苗图像中,田间杂草等干扰物与玉米幼苗颜色相近,易导致YOLOv8模型误检和漏检;同时玉米幼苗间相互遮挡,也会影响模型检测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YOLOv8 + MultiSEAM + MetaNeXtStag+WIoU模型(简称YOLOv8-MMW模型)。该模型基于YOLOv8模型架构,首先在颈部网络引入MultiSEAM注意力机制,有效提升了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特征提取能力;其次引入了InceptionNeXt中的MetaNeXtStage模块;在此基础上,采用Wise-IoU损失函数以提升模型精度。在测试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YOLOv8-MMW模型精度和交并比阈值为0.50时的平均精度均值( mAP50 )分别达到 98.9% 和 89.6% ,较原始 ΥOLOv8n 模型分别提升了6.1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本研究提出的YOLOv8_MMW模型在复杂农田环境下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提升对无人机拍摄的玉米幼苗图像的检测准确率,为农业管理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摘要:为明确江苏省鸡源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通过采集江苏省8市规模化养鸡场病鸡粪便样本1641份,分离沙门菌,并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沙门菌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通过鉴定沙门菌的抗原结构式判断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江苏省沙门菌的流行特征。结果表明,从1641份鸡粪样品中共分离出26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16.21% ;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哑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 39% 和 55.64% ;多重耐药菌占比为 53.38% 。携带sul2,blaTEM-l 和 tetA 等耐药基因的菌株比例较高,分别为59. 40% .56. 77% 和 39.10% 。分离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共鉴定出21种ST型,其中ST11型占比高达 49.62% 。血清型以肠炎、鸡白痢、鼠伤寒和印第安纳为主。分离得到的沙门菌共分为5个遗传进化分支,相同的养殖场分离株之间遗传进化关系比较接近,不同养殖场分离株的遗传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为江苏省鸡源沙门菌的精准防治提供了依据。
摘要:本研究采集并测量了吉首光唇鱼(Acrossocheilus jishouensis)、侧条光唇鱼(A.parallens)、厚刺光唇鱼(A.spinifer)和虹彩光唇鱼(A.iridescens)的线粒体 DNA(mtDNA)序列。通过 DNAstar Lasergene7.0和MEGA7.0软件进行拼接获得4种光唇鱼属鱼类完整mtDNA序列,通过MITOSWebServer在线软件定位其编码蛋白质基因,采用tR-NAscan-SE2.0软件定位分析其转运RNA(tRNA)基因,利用BLAST同源性分析确定核糖体RNA(rRNA)基因和控制区。结合GenBank已发表的其他光唇鱼属鱼类和部分其他鲍亚科鱼类,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4种光唇鱼属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4种光唇鱼属鱼类mtDNA的核苷酸组成成分相似,序列长度为 16585~16595bp ,均包括37个编码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控制区)。8个tRNA基因 tRNAPro )和ND6基因分布于轻链(L链),其余基因分布于重链(H链)。在13种编码蛋白质基因中,厚刺光唇鱼的ND2基因以ATC为起始密码子而区别于其他3种光唇鱼,侧条光唇鱼和厚刺光唇鱼的ND3基因起始密码子为GTG,其他2种光唇鱼则以ATG为起始密码子,其余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G或GTG,而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类型(TAA、TAG、TA和T)。22种tRNA基因,除了 tRNAser 编码的tRNA缺少DHU臂外,其余基因编码的tRNA均具有典型的三叶草结构。控制区变异较大,同时可以识别出对应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光唇鱼属鱼类可以划分为2个支系,其中侧条光唇鱼与吉首光唇鱼亲缘关系最近,与虹彩光唇鱼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系统分析了4种光唇鱼属鱼类线粒体DNA全序列,了解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分类情况,为光唇鱼属鱼类的系统进化分析及其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筛选适宜的还田豆科作物类型,本研究以不施用秸秆为对照(CK),设置4种豆科作物[扁豆(Lablab purpureus)、豇豆(Vigna unguiculata)、饭豆(Vignaumbelata)和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秸秆施用处理,分析施用不同豆科作物秸秆对毛桃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扁豆秸秆毛桃幼苗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CK提高 8.62% 和 6.91% ,而施用饭豆秸秆毛桃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比CK减少7.70% 。施用扁豆秸秆毛桃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CK提高 19.06% 、22. 12% 和 18.78% ;施用扁豆、豇豆和菜豆秸秆能显著提高毛桃幼苗抗氧化酶活性,而施用饭豆秸秆毛桃幼苗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 活性分别比CK降低 4.99%.5.23% 和10.95% 。施用4种豆科作物秸秆均能提高毛桃幼苗根系和地上部的全氮含量,其中饭豆秸秆处理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施用饭豆秸秆和菜豆秸秆还能提高毛桃幼苗根系全磷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和根系全氮含量与地上部分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全磷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根系全钾含量与地上部分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地上部分全磷含量与地上部分全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施用扁豆秸秆对毛桃幼苗生长最有利。
摘要:栀子花具有食用、药用和妆用等多种用途。为了探究栀子花花期对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不同用途栀子花的最佳采摘期,对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花期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在盛开期均最高;栀子苷、总酚、总黄酮、总环烯醚萜等成分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显露期,分别为( 27.55±2.76 ) mg/g ( 35.30±0.67 ) mg/g ( 17.09±0.93 ) mg/g ( 101.70±3.02 ) mg/g 。栀子花中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含量与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r>0,P<0.05) ;栀子花中的总酚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r>0,P<0.05) 。综合分析可知,盛开期栀子花的食用价值最高,显露期栀子花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结合产量和质量分析得出,显露期、盛开期栀子花的药用价值较高。
摘要:为探究纳米金对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二年生桔梗为试验材料,对桔梗叶片喷施质量浓度为 8mg/L,16mg/L,32mg/I 的纳米金(粒径约 35nm )溶液,测量桔梗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喷施纳米金3次时, 8mg/L 纳米金处理桔梗光化学猝灭系数 (qL) 显著高于对照( P<0.05 ) 8mg/L 和 16mg/I 纳米金处理桔梗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ETRmax )显著高于对照( P<0.05) 。喷施纳米金4次时, 32mg/L 纳米金处理桔梗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 Y(II) ]、电子传递速率( ETR )、光化学猝灭系数 (qL) 显著低于对照( P<0.05 ),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 Y(NPQ) ]、叶绿素相对含量( SPAD 、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显著高于对照( P<0.05) 。喷施纳米金4次,与对照相比, 8mg/L 纳米金处理桔梗单根干重和侧根数分别显著提高了114.29% 、115. 47% ( P<0.05, : 16mg/L 纳米金处理桔梗单根干重和主根长分别显著提高了 68.57%.28.30%(P 0.05)。纳米金喷施次数对桔梗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 Y(II) ]、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 (qL) 、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光系统 I 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Fv/Fm]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ETRmax ) ,SPAD 值影响极显著( P<0.01 。纳米金质量浓度对桔梗光化学猝灭系数 (qL)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ETRmax )影响极显著( P<0.01) ,纳米金喷施次数和纳米金质量浓度的联合作用对桔梗光化学猝灭系数 (qL) 的影响极显著( P<0.01 )。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纳米金可提高桔梗叶片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生长以及侧根发生,显著提高桔梗根部生物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纳米金质量浓度为 12.98mg/ L时,桔梗根部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单根干重为0.65g 本研究结果可为纳米金叶面肥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噬菌体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进入动物体后可能会被机体认为是抗原,进而激发机体产生抗体。为深入研究噬菌体进入动物体内后抗体产生情况,本研究采用纯化后的广谱裂解性沙门氏菌噬菌体SCBS作为抗原,用新西兰大白兔开展多克隆抗体制备,最后成功获得了该噬菌体的多克隆抗体,并建立了SCBS噬菌体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抗原包被含量为 1×109 PFU/ ,用 2% 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 3h ,血清稀释度1:500 ,血清反应时间 60min ,酶标二抗稀释至 1:12000 后作用 45min ,TMB显色液反应 15min 后测定吸光度( )。该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阳性临界值为0.372,阴性临界值为0.310;批内变异系数为 2.30%~7.11% ,批间变系数为 1.37%~9.25% 。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干旱复合极端天气灾害频发,逐渐成为玉米生产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本文综述了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玉米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雌穗、雄穗)的形态、结构、发育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变化特征,并从光合荧光、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等生理功能以及分子调控方面系统阐述了玉米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建议今后研究应整合多种组学技术,从基因、功能蛋白、代谢物到性状系统揭示玉米应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机制,以提高玉米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耐受能力,实现农业减灾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