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解和评估太湖地区粳稻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拓宽粳稻育种中亲本的遗传选择基础,本研究对太湖地区206份粳稻种质资源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6份粳稻种质资源的1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 2.33%~23.43% ,多样性指数为1.35\~2.09,说明太湖地区粳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13个表型性状的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 86.89% ,包含绝大部分遗传信息,能代表太湖地区粳稻种质资源的基本特征。全生育期天数、剑叶长、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和谷粒长宽比6个表型性状显著影响综合评价 D 值的大小,可作为太湖地区粳稻种质资源评价的关键指标。206份粳稻种质资源聚类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的综合性状最优。
摘要:快速碱化因子RALF是一类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分子信号肽。为探讨盐胁迫条件下RALF基因家族中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对紫花苜蓿全基因组进行了 RALF 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并分析了其盐胁迫响应特征。通过全基因组BLAST分析,鉴定出紫花苜蓿有9个RAL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长度从59aa到128aa,等电点为5.13\~5.41,均为疏水性蛋白。这些基因分布于6条染色体上,其中2对基因表现出共线性关系。系统发育分析将紫花苜蓿中9个RALF基因分为4个组,且所有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保留了 motifl和motif2保守基序。此外,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MsRALF基因具有响应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盐胁迫处理7d结果显示,MsRALF1、MsRALF2、MsRALF3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第7d达到峰值;MsRALF6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并在第3d达到峰值;MsRALF4、MsRALF5、MsRALF7、MsRALF8、MsRALF9的表达量均在盐胁迫当天达峰值。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中鉴定出的9个MsRALF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且其表达受到盐胁迫调控。
摘要:本研究对31份狼尾草种质资源的株高、花序长、花序宽、叶长、叶宽、始花期、花序色泽、花序形态、叶色、叶形、抗旱性共11个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变异系数、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对31份狼尾草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1份狼尾草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 10% ,其中始花期变异系数最高( 51.51% ),其次为花序色泽( 23.53% )和叶长( 20.46% ),株高、花序长、花序宽、叶形和抗旱性变异系数较小( 11.87%~10.16% )。31份狼尾草种质资源的株高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最大,叶形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最小。数量性状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质量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种质资源LW1与理想品种的关联度最高(0.978),其次为LW20(0.957)和LW21(0.935)。LW15、LW4和LW3与理想品种的关联度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1份狼尾草种质资源被分为3类,第1类包括15份种质资源,该类种质资源抽穗开花早、花序形态美观、花序色泽鲜艳;第2类包括13份种质资源,该类种质资源植株高大、叶宽、花序较粗;第3类仅包括3份种质资源,该类种质资源抽穗开花晚、植株矮小。综合而言,LW1、LW20、LW21、LW13、LW25和LW29性状优良,可作为亲本用于观赏性狼尾草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为中国本土狼尾草种质资源在观赏、生态、饲用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究氮素不同形态及配比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马铃薯晚熟品种陇薯1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对照(CK)处理,施酰胺态氮尿素(T1)处理,施铵态氮硫酸铵(T2)处理,施硝态氮硝酸钙(T3)处理,以 50:50 的比例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T4)处理, 1:175:25 的比例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T5)处理。研究了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马铃薯叶片光合作用、内源激素含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和配比可不同程度改善马铃薯光合作用,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比例为 75:25 时马铃薯叶片气孔导度( (Gs)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素(ZT)含量。与CK相比,T5处理的吲哚乙酸(IAA)含量和ZT含量分别提高了 119.02% 和 132.06% ,ABA含量降低了 59.80% GA3 含量提高了 8.25%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ck 。同时,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比处理马铃薯块茎产量较CK增加了28.66%~60.43% 。上述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比可以不同程度地调控马铃薯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提高马铃薯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和品质,且以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 75:25 (T5)时对马铃薯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产量和品质最优。
摘要:本研究以春兰宋梅为试验材料,系统探究不同春化温度和春化时间对其开花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室温春化处理相比, 低温春化可显著提高春兰的开花率, 低温春化处理60d即可使春兰开花率超过 90% ,且不影响其开花品质。在渗透调节系统方面, 4‰ 低温春化处理90d的春兰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室温春化的春兰植株( P<0.05 44C 低温春化处理90d的春兰植株可溶性蛋
摘要:以兰属然洛组织培养根状茎和组织培养苗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不同发光二极管(LED)光照[红光(R)红光:蓝光 (B)=6:4(R6B4) 、红光:蓝光 =5:5 (R5B5)红光:蓝光 =4:6(R4B6) 、蓝光]对兰属然洛根状茎增殖分化和组织培养苗壮苗生根阶段生长和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根状茎增殖分化阶段,与荧光灯对照(CK)相比,红光:蓝光 =5:5 (R5B5)处理兰属然洛组织培养根状茎粗度显著增加、分化率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蓝光比例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R6B4处理最高;过氧化氢含量、活性氧含量随蓝光比例增加而减少,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蓝光比例增加而增强,R5B5处理的过氧化氢含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活性氧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K相比显著增加。在壮苗生根阶段,R5B5处理的组织培养苗叶长、叶宽、假鳞茎宽、叶片数、株高、根长、根粗、地上部鲜重以及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组织培养苗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红光比例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与CK相比R5B5 处理降低最小;R5B5处理CRY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不同LED光照处理对兰属然洛根状茎的增殖分化以及组织培养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系统、CRY2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R5B5处理的效果最好。
摘要:本研究为探讨水肥耦合处理对毛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毛竹林最优水肥耦合模式,以期为毛竹的规模化生产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福建省漳平市溪南镇金菊村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依据土壤含水量设置3个灌水水平,分别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185%±5% 作为土壤高含水量处理(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5%±5% 作为土壤中等含水量处理(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50%±5% 作为土壤低含水量处理(W3);3种施肥水平,分别以 1.25×105kg/hm2 氮、磷、钾比例为 26:10:12 的复合肥作为高肥处理(F1) 6.25× 104kg/hm2 氮、磷、钾比例为 1:1:1 的复合肥作为中肥处理(F2) 3.13×104kg/hm2 氮、磷、钾比例为 1:1:1 的复合肥作为低肥处理(F3),共9个处理。分析在不同水肥耦合和生长月份条件下毛竹叶片养分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T4(W2F1)处理毛竹叶片氮、磷、钾含量的均值和淀粉含量的均值均分别优于其他处理。综合毛竹叶片养分含量与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等各项生理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毛竹叶片的生理特性,结果显示,T4(W2F1)处理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综上,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5%±5% ,施肥量为 1.25×105kg/hm2 氮、磷、钾比例为 26:10:12 的复合肥是毛竹田间最优水肥耦合组合。
摘要: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采用针刺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人工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别于接种当天与接种后第1d、第3d、第7d取样,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当天相比,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第1d、第3d和第7d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1124个、1713个和2032个,下调DEGs分别为869个、1042个和1005个;长喙壳菌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第1d、第3d和第7d上调DEGs分别为901个、1625个和1957个,下调DEGs分别为1017个、976个和1032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类别的生物进程、代谢进程、单一生物进程以及细胞组分类别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等。KEGG 通路富集的主要通路为代谢途径。维恩图分析结果表明,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545个,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116个,对这些DEGs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接种至2个甘薯品种薯块后在各时间点共有的DEGs有925个。对925个共有DEGs进行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DEGs主要被富集到代谢通路中,如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中,进一步对这些DEGs进行筛选,得到相对表达量高于1.00、持续上调表达并且差异表达倍数达到40倍以上的关键致病基因共20个。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长喙壳菌致病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要: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两种作物实现双高产的最佳播期与密度组合,本研究采用4因子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大田试验构建播期、密度与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受玉米播期、玉米密度、大豆密度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单位面积产量随玉米播期的推迟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玉米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随大豆密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受大豆播期、大豆密度、玉米播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单位面积产量随大豆播期的推迟呈先升后降趋势,随大豆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随玉米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玉米大豆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受玉米播期与玉米密度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随玉米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随玉米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玉米播期、大豆播期、玉米密度、大豆密度各自较为理想的互作区间内,通过统计频数法优化出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实现双高产的最优栽培方案:玉米播期为3月18-20日,大豆播期为6月3-6日,玉米密度为 1hm248 180~49 380 株,大豆密度为 1hm2 116 490~123 510f 。
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胡麻产量预测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注意力机制(Attention)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空间特征提取能力、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时序动态建模能力以及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自适应加权功能。基于气候数据、植被指数和2000-2020年产量对模型进行训练。试验结果表明,CNN-BiLSTM-Attention模型预测精度显著优于传统模型,其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 316.98kg/hm2 ,决定系数 (R2) 达到 0.83 。该模型在年际气候变化条件下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精确度。本研究为胡麻产量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模块化设计框架还可推广应用于其他作物的生长监测与产量预估。
摘要:为探究聚乳酸-羟基乙酸桑枝多糖(PR)纳米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十二指肠炎症的预防作用,本研究以60只8周龄ICR小鼠为试验材料,以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为对照(CON),分别进行生理盐水灌胃+LPS 腹腔注射(LPS)、地塞米松腹腔注射+LPS腹腔注射(DEX)、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桑枝多糖纳米粒灌胃 +LPS 腹腔注射(PR)桑枝多糖灌胃+LPS腹腔注射(RMP)聚乳酸-羟基乙酸灌胃 +LPS 腹腔注射(PLGA)处理,处理 6h 后,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检测血清和十二指肠中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含量、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肠形态及肠屏障变化,检测黏蛋白2(MUC2)和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水平,综合评价PR纳米粒对LPS诱导十二指肠炎症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CON)相比,LPS 处理小鼠腹泻明显,DAI指数极显著升高,小鼠体重极显著下降;小鼠血清及十二指肠Ⅱ- 1β 含量、TNF- ??α 含量和NO含量极显著升高,血清T-AOC和SOD 活性极显著降低,MDA含量极显著升高;小鼠十二指肠形态结构异常,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降低,杯状细胞减少;小鼠十二指肠肠道MUC2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与LPS处理相比,PR处理及RMP处理小鼠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道组织结构紊乱状况显著改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量降低,血清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MUC2和OcludinmRNA相对表达水平提高,LPS诱导的十二指肠炎症状况明显缓解,且PR纳米粒处理效果优于RMP处理。总之,PLGA桑枝多糖纳米粒对LPS诱导肠炎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以作为抗肠炎的一种多糖类纳米粒候选药。
摘要: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和适宜刈割期,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方法,设定不同种植模式(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在油菜终花期统一刈割并对间作模式进行6次不同时期刘割(终花期后第1d、第 4d 第8d、第12d、第16d、第18d),分析间作模式下生物产量、水分含量、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及适宜刘割期。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饲草鲜重显著降低,鲜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分别显著下降 30.0% 和 59.3% ,单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相对饲料品质(RFV)和相对饲喂价值(RFQ)明显优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RFV和RFQ介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和青贮饲用大麦单作之间,分别较青贮饲用油菜单作显著提高了 10.4% 和 31.8%(P<0.05)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模式下在油菜终花期后第8d刈割饲草生物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显著高于终花期后第1d刈割( P<0.05 )。本研究结果为推进青贮饲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和利用技术提供了依据,也为稻田多元化生态轮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借鉴。
摘要: N -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是几丁质酶系主要成员之一,为了探讨消毒剂对养殖鱼体消化道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从日本鳗(Anguilla japonica)肠道中分离纯化获得 NAGase 酶制剂,利用酶促反应动力学和酶抑制作用动力学方法研究10种消毒剂[甲基蓝、高锰酸钾、硫酸铜、氧化钙、甲醛、戊二醛、乙醇、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TCCA)]对日本鳗NAGase活性的影响;通过对酶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研究消毒剂对NAGase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甲基蓝和硫酸铜对 NAGase 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高锰酸钾对NAGase有较强的抑制效应,而 40.0mg/L 氧化钙可使NAGase活性下降11.79个百分点;甲醛、戊二醛、乙醇、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等对 NAGase 活性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甲醛对NAGase活性的抑制是可逆的,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常数为 1.43mol/L ;而TCCA对NAGase的抑制是不可逆的。此外,甲醛可使NAGase蛋白质内源荧光发射强度明显下降,荧光发射峰出现红移。说明甲醛可引起NAGase空间构象变化,也改变了酶中心微环境,导致酶的失活。而小于 100μmol/L 浓度的TCCA对NAGase蛋白质内源荧光发射光谱没有明显影响,即TCCA对NAGase空间构象影响很小,可能是通过对酶蛋白质疏基的氧化或与蛋白质氨基的共价结合引起NAGase的不可逆失活。本研究结果证实了10种消毒剂对日本鳗肠道NAGase 活性具有较大的调控作用,对水体消毒剂在鱼类养殖中的科学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为探究红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室内养殖不同生长阶段适宜水环境下的细菌群落特征,本研究以广东省揭阳市南区红螯螯虾室内养殖基地的虾苗(XMP)池、半成品虾(BCPC)池、成品虾(CPP)池1和成品虾(CPP)池2适宜水质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I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分析了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水体中 pH 与水温(WT)之间显著正相关( P<0.05 ),总硬度(TH)与水温、pH之间为显著负相关( ?P<0.05 )。水体中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髋骨细菌门等,优势菌属为多核杆菌属、norank_Rhizobiales_Incertae_Sedis、norank_Chloroplast和hgcl_clade等。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受亚硝酸盐氮( NO2- -N)含量显著影响。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20的属细菌与水体理化因子的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 ΔpH 、总硬度、氨态氮( NH4+–N )含量、亚硝酸盐氮含量、总氮(TN)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利用 Tax4Fun2 进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主要优势功能基因为全球与概览图、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聚类分析发现相邻生长阶段的细菌群落功能基因更为相似,成品虾池水体中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也更加稳定。采用FAPROTAX注释得出,氮代谢循环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在成品虾生长阶段明显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红螯螯虾室内养殖水体中的菌群结构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分布更均匀,相关细菌在维持养殖水体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为了明确繁殖养殖一体模式和繁殖养殖分离模式下春季克氏原螯虾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 I6SrRNA 基因测序对成熟期克氏原螯虾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虾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阐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因子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养殖一体模式水体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繁殖养殖分离模式水体为中营养水平。水体、底泥和虾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两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与繁殖养殖一体模式相比,繁殖养殖分离模式显著提高了水体变形菌门细菌和底泥放线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水体蓝细菌门细菌和放线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了肠道中潜在致病菌鲁氏不动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克氏原螯虾肠道遭受致病菌感染的风险。总氮(TN)含量、磷酸盐( PO43- -P)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是繁殖养殖一体模式水体、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透明度,水温和水体溶解氧(DO)含量是繁殖养殖分离模式水体、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结果为克氏原螯虾养殖水质调控、疾病预防和稻虾种养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摘要:本研究首次解析了茶树品种白毫早(Camellia sinensis cv.Baihaozao)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特征。采用I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毫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并借助Geneious平台进行基因注释及微卫星标记检测。同时基于IRscope工具实现基因组结构的可视化分析。在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评估中,综合采用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1 RSCU )、有效密码子数(ENC)及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重楼全长转录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为系统挖掘重楼皂苷合成基因奠定基础。采用PacBio Sequel平台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对皂苷含量差异显著的3种重楼属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球药隔重楼(Paris fargesiiFranch.)和长柱重楼[Paris forestii(Takht.)H.Li]的根茎混合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42771个转录本,其中40 945个( 95.73% )转录本成功比对到KEGG、NR、Swiss-Prot、TrEMBL、KOG、GO和Pfam等7大功能数据库。成功识别出与胆固醇合成相关的48个基因,特异性筛选出参与重楼皂苷修饰的2类关键酶基因:120个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和53个UDP-糖基转移酶基因。此外,还检测到2327个转录因子,分别属于71个转录因子家族。在MISA分析中共发现27451个微卫星序列(SSR),以SSR之间有重叠的复合类型最多,占全部重复类型的 32.88% 。综上,本研究借助高通量全长转录组测序,系统地解析了重楼根茎组织的转录谱,并成功挖掘出与重楼皂苷合成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及调控元件,为后续深人探讨重楼皂昔的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三角槭叶色美丽,用途广泛,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为快速获得大量优质种苗,实现工厂化育苗,本研究以三角槭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对外植体材料的最佳采集时间、消毒方式、茎段腋芽诱导和生根诱导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建立了三角槭一步成苗体系。为进一步探究三角槭幼苗的生根机制,对不定芽的根原基进行了细胞学分析和生根发育时期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鉴定。结果表明,6月采集的外植体使用 75% 乙醇消毒 20s 和 0.1% 氯化汞消毒 15min 的组合灭菌方式效果最佳。茎段腋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培养基 +0.5mg/L 吲哚丁酸(IBA),诱导率达 82.3% 。不定芽生根诱导最适培养基为 1/2MS+0.6mg/L IBA,生根率达 88.7% ,平均根数达4.9条。三角槭不定根原基的发生与IBA密切相关,在 0.6mg/L IBA的作用下,根原基发生明显,生根发育关键基因AbPINI、AbPIN2和AbPIN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本研究为三角槭新品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技术参考,为探究三角槭生根机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鉴于植物精油的优良抑菌性能,为突破单一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领域抑菌剂应用中的局限性,本研究评价了10种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并探讨了其复配使用的协同效应。采用滤纸片法和棋盘稀释法,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精油组合,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和紫外线照射时间下的抗菌稳定性,并进一步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探究了其抗菌机制。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最小抑菌含量(MIC)分别为 4.0μL/mL.8.0μL/mL.4.0μL/mL ,而山苍子精油的MIC 则分别为 32.0μL/mL,16.0μL/mL, 32.0μL/mL 肉桂与山苍子精油以 .4:6 (体积比)复配时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抑菌圈直径超过 26.00mm? 该复合精油在热处理和紫外线照射下能保持良好的抗菌稳定性。相较于单一精油,复合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更佳,其中大肠杆菌中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量分别较山苍子精油处理增加3.11倍和2.03倍,表明复合精油能破坏供试菌的细胞膜并影响其通透性。本研究结果为复合植物精油应用于食品工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科学佐证。
摘要: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4个设施蔬菜基地(D1\~D4)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56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单体含量。结果表明,D1、D2、D3和 D4土壤中16 种PAHs含量分别为 82.82~145.90μg/kg,106.08~182.63μg/kg,70.58~119.27μg/kg,189.88~423.29μg/kg; 号均值分别为 106.59μg/kg.143.21μg/kg.92.69μg/kg.289.32μg/kg ;中位数分别为 111.71μg/kgAA,135.16μg/kgAA. 88.19μg/μg、296.36μg/μgo D1~D4 土壤中PAHs的来源大致相同,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石油是其主要来源。通过终生致癌风险值进行风险评价,结果发现D1、D2、D3土壤中PAHs终生致癌风险可以忽略不计;D4土壤中PAHs终生致癌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毒性当量含量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6 种PAHs 的毒性当量含量( TEQBaP16 )均值为1.421~16.281μg/kg ,而7种致癌性PAHs的毒性当量含量( TEQBaP7 )均值为 1.243~15.883μg/kg ,表明研究区土壤中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者是7种致癌性PAHs,其中D4研究区BaP贡献率最大( 75.893% )。本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相关部门对设施蔬菜基地土壤中PAHs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摘要:为评估露地栽培冬枣、大棚栽培冬枣、套袋处理冬枣中农药的残留量及其膳食风险,在河北冬枣主产区采集冬枣,检测28种农药残留。结果表明,冬枣中农药检出率达 80% ,其中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品种为多菌灵、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戊唑醇、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这8种农药在不同栽培模式冬枣中的残留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露地栽培冬枣 大棚栽培冬枣 套袋处理冬枣,露地栽培冬枣中多菌灵、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的残留量显著高于套袋处理冬枣( P<0.05 ),在套袋处理冬枣中未检测出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冬枣中农药的慢性膳食风险( (%ADI) 为 0.002%~1.190% ,同时急性膳食风险1 ?%ARfD? 为 10.022%~14.800% ,总体风险较低。本研究根据最大残留限量估计值( eMRL) 提出毒死蜱、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戊唑醇这8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RMRL),并建议将多菌灵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修订至 2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