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从国内国际、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安全等六个角度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决定》贯彻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的要求,确保改革行稳致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要求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要运
摘 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同属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因其在经济循环中的优化配置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条件,共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为论证上述情形,本文从规模经济优势的视角出发,论证了数字经济时代下运用规模效应建设大规模市场对包括新质生产力在内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性。本文将讨论全国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话语的建构因为能够承载与传递观念、构建交流互动的基础,以及推进制度的落实和完善等因素变得愈加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体系中,“制度”、“体制”和“机制”构成了一个常用话语集,对其内涵和出现场域进行梳理、分析,可发现三者在概念层次方面存在不同面向,从而具有相关性和差异性。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体系进一步完善,可以通过对作为价值前提的观念进行
摘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在“两创”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绝不可能不受约束地随意加以改造、任意加以创新,必然会受到一系列张力性因素的内在制约。文化主体的“进步预设”、“理性自负”和“历史局限”使得传统文化的阐释主体存在“剧作者”与“剧中人”的张力性结构;传统文本的“非确定性”、“良莠混融”和“意义域界”决定了传统文化存在“开放性”与“确定性”的张力性对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价值意义、构成要素、经验启示、现实困境、突破路径等方面展开诸多有益探讨,从不同角度为深化这一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重要启发。基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亟须强化基础理论、拓展研究思路、优化研究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研究的学理深度、视野宽度和现实效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研究述评;
摘 要: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下关于这一命题在宏观层面规范性的讨论较多,而在中观特别是基于基层治理视角的微观探讨较少。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由“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政治愿景引领、组织结构嵌套、干部人事嵌入等统合机制,对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代大党独有难题在
摘 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效率、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和国际竞争的新格局,这是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的现实需要,为提升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培育大国竞争新优势提供了路径选择。我们只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绿色发展的理论逻辑,落实其实践要求,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塑造经济的强大韧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代表绿色先进的生产力质态,绿色技术革命性突破
摘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素、技术、产业三个维度。通过引入数据要素、优化要素组合结构,可以提升要素组合质量;通过颠覆性创新、技术工艺改进,可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可
摘 要: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为思维框架研究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理论实质、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理论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相关阐释;在历史逻辑上,党的四个历史时期分别从革命的胜利为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创造历史前提、解决所有制与生产力的矛盾问题、为解放生产力而改革、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个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实践逻辑上
摘 要:高水平对外开放意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及更为安全的对外开放,即与过去的开放相比,水平更高、质量更优、作用更大,它以制度型开放为主线,而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定正在成为新规则的引领者。中国继续积极申请加入高水平的国际贸易投资协定,表明中国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通过从商标、著作权、专利与知识产权执法四个角度对CPTPP的相关法律与我国现行法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
摘 要: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思政课”,应从历史维度、知识维度、实践维度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化底蕴、精髓要义和现实要求。在实践路径方面,应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阵地”“大课堂”和“大机制”,进一步增强“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