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持续实施适宜的民族工作政策,使各民族凝聚了思想共识、共同维护了社会稳定。新时代阿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突出政治引领,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举旗定向”;营造宣传氛围,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凝心聚力”;加强文化浸润,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培根铸魂”;以“三心”促“三交”,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教育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途径。浙江丽水市云和县作为中国木制玩具城,创新性地将老年教育与木玩产业相融合,形成了“老年教育+木玩产业”的创新模式。云和县的“老年教育+木玩产业”融合模式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社区参与、宣传推广与持续创新等方面的良好策略,确保了老年教育与木玩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老年教育+木玩产业”融合模式不仅提升老年人生活质
摘要:通过发放《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与《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云南医学类高校500名在校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医学生生命认知总体乐观,但生命漠视潜在倾向增加;多数医学生有一定生命活力,但波动性强;学生具备探寻生命存在意义的意识,而行动缺乏;医学生生命价值态度端正,可将自身价值融入社会目标;医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价值感知积极,但现存教育的成效不足。当前医学生生命教育困境:医学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为界限,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时期(1919—1935年),非无产阶级思想初步纠正,党内监督检察机制初步建立,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确立;第二阶段为构建发展时期(1935—1945年),正确的中央领导核心形成,中央领导体制确立,全党思想高度统一;第三阶段为巩固完善时期(1945—1949年),集中统
摘要:以浙江省湖州市文化礼堂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建设历程,认为其实现了人与社会组织的回归、绵密活动的回归和文化要素的整合,反映了当前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现状与特点,为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村民精神共富探索了经验。主要启示:(一)让组织重构成为稳固基层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基石;(二)让密集的文化活动成为实践与传播的载体;(三)让观念的革新不断激活推进中的活力;(四)让要素的
摘要: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自然的解放为核心,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其认为:在政治层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反生态性,其殖民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生态问题;在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生产以利益为导向,无节制地掠夺资源、破坏自然,加之科技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破坏;在文化层面,资本主义生产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00) 摘要:“美国优先”理念植根于杰克逊主义的外交传统,具有深厚的政治文化根基和历史渊源,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特朗普政府将“美国优先”作为竞选口号和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体现为将美国的利益凌驾其他国家的利益之上,以实力求和平,重回大国竞争的政策。囿于国内经济问题和孤立主义情绪,拜登政府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延续了“美国优先”的诸多核心逻辑,
摘要:“中欧班列”及其“集结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各地举行的相关主题会议和各媒体发布的相关内容中被频繁提及,但外宣媒体双语文本中时有误译、译名不一致等问题,特别是在2016年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名称及其英文名称China Railway Express且中欧班列列车集装箱喷涂也使用了China Railway Express的情况下,仍有
摘要:平顶山三线建设选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平顶山市由一座单一的煤炭生产基地转变为一座综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突出,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平顶山市三线民用企业布局在平顶山市区边缘,其在选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平顶山三线建设民用企业选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透过对此类企业选址过程的分析,揭示平顶山三线建设过程中企业选址的独特性:(一)适应平顶山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二)应对中苏
摘要:PUA问题不仅影响行为人和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还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基于PUA真实案例运用情景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类型PUA的行为模式和特征手段以及PUA问题的形成逻辑,发现PUA有外生型PUA和内源型PUA两种类型,在个体层面,外生型PUA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市场供需错位,而内源型PUA的形成则主要是自身心理问题促发;在社会层面,PUA的形成主要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被害识别困难、社会支
摘要: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数字技术回应公众治理需求,增强公众参与效果,已成为学界共识和政府公共治理的策略之一。基于数字治理理论构建出“技术中介”分析框架,对广州市“共筑清水梦”环境治理数字平台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基于动员机制和参与机制,数字技术在激发参与意愿和实施参与行为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革新了公众参与方式,实现“数字在场”;激发了公众环境信念,提升环境参与行
摘要: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运营,并且接受街道(乡镇)民生保障办公室监督指导,为社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为“三社联动”开辟了新的途径。结合作者在海淀区Z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实习经历,分析发现困服所存在暂时不能走“五社联动”的路径、介入服务有限、相关政策及资源链接不足、复杂的社会环境及社工自身的专业性欠缺、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较多等现实困难,建议:(一)推动困服所与街道(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精神障碍中最常见且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精神疾病。选取2019—2024年衡阳市发生暴力伤人事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曾住院确诊并登记在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然而未在社区发生暴力伤人事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患者一般信息、患病治疗及家庭管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暴力事件发生在农村的占82.5%,伤害对象为近
摘要:北朝时期,佛教昌盛,净土信仰流行于世,其中尤以弥勒兜率天净土信仰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信仰为主。在佛教经典中,这两种净土信仰对各自的净土世界有着不同的描绘。弥勒净土信仰要求信众做到修斋持戒或念佛、造像、供养、礼拜等方可往生;弥陀净土信仰则是更加细致地将民众划分为“三辈”“九品”,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往生条件和修持方法。北朝后期,两种净土信仰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弥勒净土信仰因对净土世界描绘的差异
摘要: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政权对峙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兴盛发展并且广泛传播的时代。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繁荣发展。虽然与北朝相比,南朝石窟的开凿规模普遍较小且保存数量有限,但栖霞山石窟作为南朝石窟艺术的珍贵遗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朝的佛教特征及艺术风格。此外,栖霞山石窟的建造过程与形制,以及造像主题也透露出南朝佛教与北方的关系密切,体现了南朝佛教与北朝佛
摘要:语用失误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未能正确运用语言规则,表现为形式或功能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不仅反映了语言知识的不足,更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化理解的局限性。通过列举中国—西班牙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语言行为的失误现象,探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双方拥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一样的民俗习惯,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由于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语用规则的现象,称为负语用迁
摘要:通过生态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对中国《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和美国Our Great National Parks中的动物话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国纪录片在动物表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四个维度的比较,即自然状态下的动物、保护行动对象动物、拟人化动物、加害/受害角色动物,反映了各自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关注点。中国纪录片倾向于将动物拟人化,侧重动作类和心理类过程;美国纪录片
摘要:在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背景下,行政裁决的制度地位和价值功能不容忽视。新时代加强和完善行政裁决救济体制,首先应明确行政裁决属性定位,打破传统思维惯性,肯定行政权介入民事争议领域的必要性。通过审视终局行政裁决的正当性,清理与现行立法体制不合的法律规范。通过畅通行政裁决与行政救济渠道的衔接,发挥行政救济中调解的能动性和化解争议的有效性,保障当事人的救济权利。通过引入和适用变更判决,节约司法资
摘要:人格权事关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求,《民法典》九百九十七条独创性地设立人格权禁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格权缺乏事前保护的弊端。但其在司法实践中仍面临适用标准不一、适用程序混乱、审查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基础上,细化人格权禁令适用标准、构建独立的适用程序以及完善人格权禁令适用的审查机制。 关键词:人格权;人格权禁令;司法适用 中图分类号
摘要: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在婚姻法律体系中至关重要,涉及夫妻财产权益、债务责任及债权人权益保护。通过探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阐述夫妻共同债务的现状,并分析当前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如家事代理制度不健全、恶意举债与虚假诉讼频发、侵权行为债务认定难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包括明确家事代理权范围、加强恶意举债与虚假诉讼的防范、明确侵权行为债务认定标准等。以细化法律规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合作
摘要: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刑事执行制度,在立法上未能将其从成年人执行制度中独立出来进而采取差别方式教育和改造未成年人,在实践中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监禁刑的适用率居高不下、未成年犯的分类制度过于简单、社区矫正的实务操作尚需细化以及犯罪前科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执行应采取更为科学的方式,以体现缓和、人道的原则。建议:(一)健全未成年犯的分类制度;(二)丰富监禁刑的执行方式;(三)完善社区
摘要:无人机作为低空飞行的重要载体,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然而,无人机被用来“偷拍”“乱拍”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引发公众对其侵犯隐私权的恐惧与担忧。发达国家在监管规制无人机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借鉴这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认为,有必要从加快完善无人机相关立法工作、设立专门无人机监管工作小组、严厉打击无人机偷拍偷摄行为、加强公众隐私保护意识教育等方面入
摘要:结合高校学生管理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数据采集、清洗和规范化处理,构建详细可量化的学生信息模型,针对模型之间各阶层信息的数据特点,提出信息模型之间相似度比较的具体方法。以学生信息模型之间的相似度为目标函数,基于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的学生簇,对不同簇的质心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学生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匹配不同的教学资源,实现精准思政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精准思政;
摘要:“大思政课”作为推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理念和举措,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新要求。基于“大思政课”视域审视,“概论”课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上还存在目的不一致、内容衔接不精准、能力不平衡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理解错位、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缺乏针对性探究、实践教学技能“本领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具体融合路径:(一)突出课程目标引领,增强理论教学和实践
摘要: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索构建了以晋商文化价值为引领,以双创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晋商文化融入教学理念、融入课程目标、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学、融入课程评价,以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优化双师教学队伍、打通竞赛训练环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基地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五融入”“四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讲政治,获成长;课程有成效,获好评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摘要:手机成瘾是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心理依赖状态,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医学生群体因面临较大的学业和职业压力,更易出现述情障碍和手机成瘾。研究表明,医学生的述情障碍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的程度;自我控制、正念、心理弹性和反刍思维等心理学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因素间接影响这一过程。研究展望:(一)需要更多纵向设计的研究来追踪医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二)结合行为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
摘要:以山西高校大一与大二学生为对象,探讨了人格塑造对早期心理问题预防的作用及其创新路径。研究发现,积极人格特质有助于提升心理适应性,而神经质是心理问题的显著预测因子。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对预防心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提出了基于人格塑造的早期心理问题预防创新路径,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人格塑造;心理问题预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某高校招募了1 154名大学生参与实验,发放1 154份《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及因素调查》网络调查问卷,回收1 084份有效问卷,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问卷中筛选出存在寝室人际困扰的学生,随机抽取14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施一系列心理情景剧活动,评估了这些活动对改善大学生寝室关系、减少人际冲突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心
摘要:湛江高校教学研究在其整体发展、近年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领域缺乏可信调查数据,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湛江高校的教学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再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机构合作、关键词图谱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一)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湛江高校与其他区域院校的合作不够密切;(二)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三)课程思政是湛江高校教学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湛江高校;教
摘要: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技术应用加快创新脚步,但过程中面临着服务核心价值模糊偏离的问题。从服务模式特点、技术应用与服务创新的角度剖析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发现其面临资源更新与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服务个性化与用户体验需提升,信息素养教育与学术诚信的维护存在困难。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信息公平与知识自由、学习支持与研究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技术创新愈发凸显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核心
摘要:随着幼有所育、幼有善育、幼有优育的提出,国内对0—3岁婴幼儿的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日益丰富。通过对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2000—2023年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有关0—3岁婴幼儿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围绕托育政策、托育服务、家庭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主,研究结果发现对0—3岁婴幼儿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建议从政策支持、托育服务、家庭教养、
摘要:现场教学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结合现场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认为,现场教学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形式和内容设计两个方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是教学主题挖掘不够深刻、教学设计流程有待优化、教学表达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基地开拓管理滞后,以及缺乏品牌意识和地域特色。优化现场教学的对策和建议:(一)完善制度设计,建立长期合作;(二)打造精品线路,培育精品课程;(三)
摘要:通过深入剖析“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杜亚泉的文化思想,重点探讨了其对中西文化异同优劣的见解、新旧文化调和的路径以及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价值。鉴于东西文化存在性质上的差异,杜亚泉主张东西文化调和互补,反对全盘西化或固守传统,提出了“动静论”和“先立后破论”等创新性观点,“动静论”强调中国固有的静的文明的先进性与优越性,认为无需学习效仿西洋的动的文明;“先立后破论”认为,激进的新思想者是因为感性与冲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政治信仰教育是涤荡封建残余及国民党法西斯独裁思想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担负历史使命,掀起新的革命浪潮的需要。其构成要素涵盖教育权和教育组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类教育体系、革命宣传体系、社会文化传播体系等,为开展政治信仰教育提供了所有可行的载体,在苏区范围内根据党员干部、红军队伍和人民群众等对象的不同,分类分层地开展政治信仰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
摘要:梳理唐蕃关系、中唐军事史、韦皋经营西川史,维州之战都是不能不提的重大事件。自西陲吐蕃强盛,唐时常与之作战,安史之乱前,唐朝与吐蕃互有胜负。但安史之乱至维州之战以前,唐朝由于国力衰弱而在对吐蕃作战中一直处于不利态势,西域、陇右大片土地沦陷,关中地区遭遇吐蕃军锋频繁侵扰,唐军在关中主战场无力反击,以被动防御姿态应对吐蕃的主动进攻,但效果不佳,关中战场形势不断恶化。而发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至贞元十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一统王朝,国祚长久,其政治结构与中央官制、爵位制度演变复杂,宰相是百官之首,在唐代出现过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等数十种不同的名号,也经常出现多位宰相同时在朝的情况,而爵位是奖励功臣的称号,授予高官重臣爵位的大小也与身份地位息息相关。唐朝初年对功勋和宰相相当重视,高宗至玄宗时期出现了拜相封爵制度的变革,安史之乱后爵位逐渐虚化,宰相权力也被消解,唐朝末期出现“
摘要:谷物管制政策是法国旧制度时期采用的一个经济方面的粮食管理制度,主要内容为限制谷物粮食面粉在各个省份之间的流动,只允许获得销售许可证明的农民和商人进行跨省谷物贸易。重农学派称其为“非理性制度”,认为其妨碍了谷物的自由贸易流通,其实,政府实施谷物管制政策本意上是为了禁止任何个人或团体囤积粮食,哄抬谷物粮食价格。谷物管制政策在经过早期实践和改良后,摒弃了自身的一部分“非理性”因素,在饥荒频发和王权
摘要: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所作的《做中国哲学》一书是讨论如何做出有中国特色哲学的方法论书籍,该书涉及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的论析、对比较哲学方法的论述、对思想史事件的解读、对当代中国学术经验的定位等,对此书的研究层出不穷,陈少明教授本人也不断做出反思回答。围绕“想象的逻辑”一章展开论述,指出加入心理学角度的推导或许能与生活经验的理解更加紧密,提出作为一个哲学学生对此部分的思考。 关键词:陈少明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文本,亦是探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尽管其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胚胎”,但通过梳理文本中的相关论述,能够明确地看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其由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三部分组成。存在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现实的人应是物质的人,现实的人应是社会的人;本质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关键:人的本质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为劳动;发展论——马
摘要:中国古代韵文尤重兴发寄托以委曲传达抒情主体的情感蕴含。从早期《诗经》以景起兴,继之以叙事、抒情,到后世情与景的交融,直到宋代小令中情即是景,景即是情的高度融合,依托整体情境式的意境带领读者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成为古典韵文兴寄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再从抒情主体的叙事视角来说,早期诗歌的抒情主体以描述性、旁白式的口吻叙说事件、抒发情感,而到宋代小令则通过营造整体情境以兴发读者产生自身浸入式的体验,
摘要:对中国宋代与西方13—16世纪开始的绘画中生死母题绘画的比较研究,发现死亡这一主题贯穿于东西方各个历史时期,表现方式和内涵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中国生死主题以祈求“生”为终极目标,通过对神灵崇拜、祭祀来避免灾难。在形象的描绘中采用面具、傀儡等形式进行戏剧化呈现。而西方中世纪开始的死亡主题绘画多以宗教教育和警示为主,用直接的骷髅或死亡形象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则更加关注人性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