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反杓型高血压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益气活血通脉方药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应用DisGeNET、GeneCards、OMIM数据库收集反构型高血压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软件对益气活血通脉方与反构型高血压的靶点进行映射,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并绘制韦恩图,构建“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筛选获得核心活性成分。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获得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药物-疾病共有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益气活血通脉方中筛选出109个化合物、1256个靶点,反杓型高血压靶点1231个、交集靶点313个、关键靶点11个。GO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1202个、细胞组分125个、分子功能225个;KEGG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89条。益气活血通脉方干预反杓型高血压可能涉及的靶点包括胰岛素(IN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蛋白53(TP53)、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酪氨酸激酶(SRC)等,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反杓型高血压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可作为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反杓型高血压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重要的研究基础。
摘要目的:梳理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文献及成果,以期为心力衰竭的证候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收录的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客观化相关文献并进行统计,梳理心力衰竭证候客观化研究成果。结果:共纳入219篇文献,总病例数32779例,涉及客观化指标218项,指标总频次1015次。涉及的疾病类型包括慢性心力衰竭(130篇,占59.36% )、冠心病心力衰竭(26篇,占 11.87%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9篇,占 4.11% )等;主要基于证型辨证(202篇,占 92.24% )或证素辨证(17篇,占 7.76% )开展客观化研究。218项客观化指标根据检测手段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97项,占 44.50% )超声心动图指标(43项,占 19.72% )分子生物学指标(24项,占 11.01% )其他辅助检查指标(54项,占 24.77% )。多项指标与心力衰竭不同证候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病人气虚、阳虚程度呈正相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对水饮证、阳虚证的辨证有一定参考价值;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等心脏舒张功能指标改变可作为阴虚、气虚的辨证依据。结论: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体现在心力衰竭临床分型细化、研究指标不断拓展、研究技术多元综合。目前的研究存在心力衰竭辨证不统一、指标繁杂、表观相关、静态观察、推广应用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索。
摘要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测序数据集进行分析,探讨AS的潜在靶点,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AS基因表达数据集GSE40231。利用Limma包对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WGCNA分析确定与AS显著相关的基因模块,将DEGs与AS最显著相关模块基因取交集,将此交集基因确定为AS的关键基因。通过STRING在线网站构建关键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并对关键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疾病本体论(DO)分析。利用3种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获得枢纽基因(Hub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情况;在数据集GSE20129和GSE226790中对Hub基因进行验证。采用单样本基因富集(GSEA)进一步分析Hub基因在AS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及功能。结果:对数据集GSE40231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动脉血管样本相比,AS血管组织样本中共筛选出483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45个、下调基因238个。通过WGCNA构建了20个基因模块,进一步分析发现共8个基因模块为AS最显著相关模块。对DEGs与WGCNA中的8个基因模块相交的关键基因进行富集分析,GO分析主要富集在核质运输、核运输和有机磷分解代谢过程等138个生物学过程(BP);核斑点、细胞的顶端部分和晚期胞体内等10个细胞组分(CC);镁离子结合、单链DNA结合和钙调蛋白结合等43个分子功能(MF)。KEGG显著富集在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紧密连接信号通路、内分泌和其他因素调节钙的再吸收信号通路、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过氧物酶体等信号通路。利用机器学习最终筛选出糖蛋白激素亚基α2(GPHA2)、镧氨酸合成酶C样蛋白2(LANCL2.1)、含C-X9-C基序4(CMC4)和核前-mRNA结构域1(RPRD1A.2)为Hub基因。相较于正常对照组,4个Hub基因在AS组显著下调,与验证集中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GPHA2、LANCL2.1、CMC4和RPRD1A.2与AS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4个Hub基因可能通过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等参与AS的发生发展。GPHA2、LANCL2.1、CMC4和RPRD1A.2可作为AS候选的新型生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便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心肌梗死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1月8日。依据预设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涉及942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有效率[OR 1=4.84 95% CI(2.90,8.08), P<0.000 01 ]提高,首次排便时间[MD —0.64,95%CI(-0.81,-0.47), P<0.000 01 )排便困难[OR=0.20, 95% CI(0.10,0.40), P<0.000 01 ]、排便费时[OR L= 0.18, 95% CI(0.09,0.37), P<0.000 0 1 ]发生率降低。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医外治法在改善心肌梗死后便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促进首次排便时间及缓解排便不适方面效果显著。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便秘;中医外治法;临床疗效;Meta分析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获得桃红四物汤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靶位。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和“药物-有效成分-靶点"和“药物-交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预测其作用机制;最后再通过PyMOL和AutoDock等软件,进行生物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桃红四物汤中活性成分61个、相关靶点194个、疾病相关靶点1232个,二者交集靶点107个。关键化合物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豆甾醇和木犀草素;关键靶点包括蛋白激酶B1(AKT1)、V-Re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蛋白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白细胞介素6(IL6)、雌激素受体1(ESR1)连环蛋白 β1( CTNNB1)、视黄醇X受体α(RXRA)等。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共得到1836个GO条目,其中生物过程(BP)1627个,细胞成分(CC)76个,分子功能(MF)133个。KEGG代谢通路富集共得到163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核心化合物与AKT1和TNF蛋白有较好的结合效能。结论:桃红四物汤可能通过核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等作用于AKT1、IL6和TNF等核心靶点,调节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干预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进程,从而发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及自噬的影响。方法:将对数期H9c2细胞分为NC组(正常培养)、IR组、低利多卡因组(I/R处理前加入0.5mmolL的利多卡因)、中利多卡因组(I/R处理前加入2.5mmo/L的利多卡因)高利多卡因组(I/R处理前加入5.0mmo/L的利多卡因)、高利多卡因十Pink1/Parkin信号通路激活剂(3-MA)组(在高利多卡因组干预基础上给予5mmoIL3-MA)。检测各组H9c2细胞增殖能力、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线粒体自噬情况及线粒体膜电位(MMP);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Pink1/Parkin通路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细胞增殖抑制率、LDH、MDA水平、兔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LC-3II/I)、PIink1、Parkin蛋白表达均升高,MMP、SOD水平及家蚕隔离体蛋白1(p62)蛋白表达均降低( P<0.05 ;与IR组比较,各利多卡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LDH、MDA水平、LC-3ⅡI/I、Pink1、Parkin蛋白表达均降低,MMP、SOD水平及p62蛋白表达均升高( P<0.05 ),且利多卡因呈剂量依赖性变化( P<0.05 );与高利多卡因组比较,高利多卡因 +3 -M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LDH、MDA、SOD水平、LC-3ⅡI/I、p62、Pink1、Parkin蛋白表达趋势均与上述相反( P<0.05) 。结论:利多卡因可抑制I/R条件下线粒体自噬,避免H9c2细胞因氧化应激受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nk1/Park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参与围术期应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AC16人心肌细胞系,分为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将沉默RNA敲低和腺病毒感染的Claudin-5分为正常组(N组)、缺氧/复氧组(H/R组)、H/R十Claudin-5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组和H/R+Claudin-5过表达腺病毒(Adv)组。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小鼠心脏组织和新生小鼠心肌细胞(NRCM)Claudin-5、细胞色素C释放和半胱天冬酶3。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对野生型和Claudin-5Adv小鼠的心脏切片进行染色。应用超声心动图成像定量分析野生型和Claudin-5Adv小鼠心功能。结果:体内外心肌I/R损伤后心脏中Claudin-5表达下调。Claudin-5过表达显著抑制了凋亡过程,细胞色素C释放和半胱天冬酶3裂解减少。TTC染色表明,Claudin-5过表达有抗调亡作用。与sham比较,左室缩短分数(LVFS)在Claudin-5过表达后的心肌I/R损伤有所改善。结论:Claudin-5有抗凋亡心肌作用,可对抗心肌I/R损伤,提示可作为围术期应激性心脏病的治疗靶点。
摘要心肌缺血是心脏血供、氧供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内皮祖细胞(EPCs)、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潜能在心脏侧支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概念,肾精与EPCs、MSCs在内涵和功能上有较强的相似性和高度的关联性。以补肾填精为基础,益气、养血、滋阴为补充治法的中药和(或)复方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从“肾藏精"理论探讨血管新生对心肌缺血的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思路。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铁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性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多种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中医药属于我国特色疗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中疗效明确,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可调控巨噬细胞铁死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以巨噬细胞铁死亡为切入点,综述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的相关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丰富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
摘要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易测量,且不受体内胰岛素的影响,可为冠心病的预测、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作用,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综述胰岛素抵抗指标、TyG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TyG指数与冠心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有效控制高血压可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数高血压病因尚未明确。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高血压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有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而炎症反应参与了IS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调控炎症相关信号,减轻炎症损伤,对治疗IS有重要意义。部分微小RNA(microRNA)通过调控关键炎性因子核因子 κB(NF-κB) 信号通路、调节炎症反应、干预细胞调亡、细胞焦亡等病理过程参与IS进展;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等治疗IS的优势。以microRNA为关键,以NF- ΠκB 信号通路为切入点,系统综述microRNA调控NF-KB信号通路在IS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IS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PCI术后伴焦虑障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西药组加用坦度螺酮治疗,中药组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心功能指标[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神经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 95.00%(38/40) ,高于西药组的 77.50%(3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SAS评分、HAMA评分及血清NT-proBNP、CK-M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药组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血清BDNF、N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中药组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PCI术后伴焦虑障碍临床疗效较高,可显著改善病人焦虑症状及心功能。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半乳糖凝集素-2(Gal-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水平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病人109例,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组(58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组(51例);另选取109名同期体检的实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病人采取射频消融术医治疗后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复发组(13例)和非复发组(38例)。收集整理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等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Gal-2、PGC-1α水平。Pearson法分析复发组血清Gal-2、PGC-1α是否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Gal-2、PGC-1α水平预测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效能。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清Gal-2水平高于对照组,PGC-1a水平低于对照组;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比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清Gal-2水平升高,PGC-1α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清Gal-2与PGC-1α水平呈负相关( r=-0.411 , P<0.001 )。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LVEF降低,LA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0。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清Gal-2升高,PGC-1α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VEF、LAD、Gal-2和PGC-1α均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Gal-2和PGC-1α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3和0.768,敏感度分别为76.92% 和 61.54% ;二者联合的AUC提高至0.941,敏感度提高至 92.31% (Z值分别为2.128,1.970, P 分别为0.033,0.049)。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病人血清Gal-2上调,PGC-1α下调,检测血清Ga-2和PGC-1α可有效预测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半乳糖凝集素-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辅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D-D)、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对老年住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发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我院老年住院病人120例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32例)及无VTE组(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D-D、SVCAM-1水平并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住院病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D-D、sVCAM-1预测老年住院病人VTE发生的价值。结果:VTE组年龄 ?80 岁占比、住院时间 ?5d 占比、心血管疾病占比、饮酒史占比、凝血4项异常占比、呼吸衰竭占比、肝肾疾病占比、D-D及sVCAM-1水平均高于无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80 岁、住院时间 ?5d 、心血管疾病、饮酒史、凝血4项异常、呼吸衰竭、肝肾疾病、D-D及sVCAM-1高水平均是老年住院病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 。经ROC分析证实,D-D、sVCAM-1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住院病人VTE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66,0.900。结论:老年住院VTE病人血清D-D、SVCAM-1呈高表达,可作为监测老年住院病人VTE发生的参考指标,且二者联合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前后左房容积和功能的变化,评估手术疗效,分析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0例经本院确诊的心房颤动病人,均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随访 3~6 个月,根据心电图结果将病人分为复发组(射频消融治疗失败心房颤动复发)和成功组(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未复发)。应用常规二维及RT-3DE测量左房结构参数[左房前后径(LAD)左房面积(LA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流速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收缩末期最小容积( LAVmin )、左心房舒张末期最大容积( LAVmax )、左心房主动收缩前容积 ?LAVprep) ]及功能参数[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EFa)、左房被动射血分数( LAEFp)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50例病人中,36例成功( 72.0% ),14例复发( 28.0% )。成功组脑卒中史多于复发组,心房颤动病程长于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成功组LAA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成功组 LAVImax,LAVImin,LAVIprep 较术前降低,LAEF、LAEFa、LAEFp均较术前增高,复发组LAEFa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3DE可准确评价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摘要目的:研究茯苓四逆汤合甘遂半夏汤对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心功能、水肿程度及呼气流速峰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AHF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联合组(常规治疗联合茯苓四逆汤合甘遂半夏汤治疗),各41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左室质量指数(LVMI)]、水肿程度、临床各项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呼气流速峰值(PEF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92.68% 与 75.61% P<0.05 )。治疗后,两组LVEF、CO均升高( P< 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LVEDD、LVMI均降低( P<0.05 ,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联合组水肿完全消退例数多于对照组( P<0.05 ,小腿周径小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降低( ,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PEFR均升高( P<0.05) ,且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 1<0.05 。结论:茯苓四逆汤合甘遂半夏汤治疗AHF获得较好效果,对病人心功能、水肿程度、PEFR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总胆红素(TBIL)联合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临汾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NVAF病人207例,收集病人一般资料、生化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根据病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合并组(76例)和单纯组(13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病人合并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并用Graphpad Prism9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LVEF、LAD、男性、中性粒细胞计数、RDW及TBIL为心房颤动病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 P<0.05 。LVEF、LAD、中性粒细胞计数、RDW及TBIL联合预测心房颤动病人发生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是 0.8694[95%001(0.8205,0.9184)] ,敏感度为 85.53% ,特异度为 70.99% 。结论:LVEF、LAD、ANC、RDW及TBIL对心房颤动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行相关检查的79例疑似AHCM病人,所有病人均接受二维超声检查、MRI检查。将临床表现、病史调查情况及二维超声检查作为AHCM诊断“金标准”,评估MRI检查对AHCM的诊断效能。根据确诊情况将病人分为AHCM组和非AHCM组,将AHCM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早期AHCM组和典型AHCM组。比较不同分组MRI定量分析参数[舒张末期心尖段最大室壁厚度/基底段后壁厚度比值(LVAVLVPW)、室壁增厚率(LVAT)]差异,并分析相关参数对AHCM及AHCM严重程度的诊断评估效能。结果:79例疑似AHCM病人经二维超声检查及症状、病史调查情况确诊为AHCM共52例,其中典型AHCM病人16例,早期AHCM病人36例。MRI检查诊断AHCM的敏感度为 98.07% ,特异度为 92.59% 。AHCM组LVA/LVPW高于非AHCM组( P<0.05 ,LVAT低于非AH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LVA/LVPW、LVAT诊断AHCM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0.85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1.66,59.28% ,诊断效能良好( 1<0.05 )。典型AHCM组LVALVPW高于早期AHCM组,LVAT低于早期AH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ROC曲线分析显示,LVA/LVPW、LVAT评估AHCM严重程度的AUC分别为0.774,0.8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2、 46.02% ,评估效能良好( P<0.05 。结论:在AHCM诊断中,MRI检查可精确显示各个心肌壁厚度,部分定量参数可反映心尖部结构及运动情况。
摘要目的:观察灵宝护心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律失常病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联合灵宝护心丹。统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变异性指标[NN间期的标准差(SDNN)NN间期的平均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的均方差(RMSSD)、相邻NN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及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5.0% 与 79.0% P<0.001 。观察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观察组RMSSD、PNN50、SDANN、SDNN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0%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西药常规联合灵宝护心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肺水肿CT表现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及急诊就诊的心源性肺水肿病人213例,全部病人均行胸部CT平扫,部分病人行血浆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3例病人均行胸部CT扫描诊断,行BNP检测的病人163例,NT-proBNP检测的病人78例。心源性肺水肿CT表现轻度64例,中度75例,重度74例;间质性肺水肿64例,肺泡性肺水肿57例,混合型肺水肿44例。血清BN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例, 例, 460~1006pg/mL 44例, 55例;NT-proBNP升高78例。3种不同类型心源性肺水肿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3.355 P<0.001 )。结论:心源性肺水肿病人CT表现严重程度与血清BNP水平升高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24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住院的出血性脑卒中病人,以不同时段将所有病人分为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并根据是否发生癫痫将数据集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DCA)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效能。通过外部验证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建立列线图网页版。结果:共纳入286例病人,训练集共201例,其中病例组91例,对照组110例,入院时间为2014年1月—2022年12月;外部验证集共85例,其中病例组34例,对照组51例,入院时间为2023年1月—2024年12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发癫痫史[OR 14.629,95%CI(4.854,44.091), P<0.001 ]、血氯 [OR=1.078 95% CI(1.013,1.147), P=0.018. 、血磷 [OR=12.178 95% CI(3.027,48.994), P<0.001 ]、发热 OR=3.577 95% CI(1.525,8.393), P=0.003 为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临床经验及既往研究纳入血肿体积及皮质受累两个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0.795,95%CI[0.734,0.856],外部验证集的AU C=0.909 ,95%CI[0.842,0.976]。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均基本沿45°对角线分布。DCA曲线显示,阈值概率为0.046~0.803 和 0.028~0.990 时存在净获益。通过外部验证判断该模型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建立列线图网页版,可为病人提供平台,通过相关数据的录入预测癫痫发生风险。结论: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有一定临床意义,有助于早期筛查和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瓜萎白半夏汤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就诊的206例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02例)与联合组(10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抗凝、改善微循环、控制血压、神经保护、吸氧、心脏监测等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茨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瓜萎白半夏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s100β 与阻力指数(RI)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血容量(CBV)、平均血流量 (Qmean) 、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 (Vmean)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与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3.27% 与 84.31% P<0.05 。结论:瓜萎白半夏汤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增加病人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摘要刘中勇教授认为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其病机是由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肾阴虚 → 肝阳上亢的动态演变过 程,在此过程中,瘀血贯穿始终,治疗时以肝为核心,抓住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通过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结合 化瘀通脉的方法,临床多能收获良效,以期为中医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提供思路。
摘要总结分析王济梅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气血同治”角度辨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 王济梅认为本病病机是“气血阴阳不足”,以“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为治疗原则。炙甘草汤为基础方,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失 调,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探讨肺胀中心悸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中医诊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炙甘草汤;气血同治
摘要刘中勇教授认为,形成冠心病的病理因素众多,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气滞则痰浊瘀血蕴结血脉,发为胸痹心痛。柴胡疏肝散可疏肝理气,其基本病机即为肝气郁滞,刘中勇教授将其作为基础方用于冠心病的治疗,疗效颇丰。从“双心学说”肝心相系”及“气血相依"理论探讨柴胡疏肝散论治冠心病的疗效,并将刘中勇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关键词冠心病;柴胡疏肝散;气机郁滞;刘中勇
摘要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死亡率较高,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巨R波型ST段改变提示病情凶险,死亡风险大。报道应 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1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巨R波综合征的休克病人。
摘要缩窄性心包炎的右心衰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常基于心包增厚或钙化的影像学依据,在常规检查未发现心包增厚或钙化 时易误诊。报道1例反复心脏彩超及CT未发现心包增厚,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发现心包炎症显著,且心包增 厚,从而明确了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结合文献复习,旨在为减少缩窄性心包炎的误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