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依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糖尿病中医防治办公室项目,由牵头,组织中西医内分泌领域及循证医学专家,以中西医诊疗为原则,依据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形成。本指南内容涉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本指南的制订旨在为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规范诊疗提供参考,以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水平。
摘要目的:对愈心痛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开展临床综合评价,旨在明确其应用价值、保障用药安全、指导合理用药,为基药准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的有关要求,以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为基础,针对愈心痛胶囊及其3种对比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表现,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以及可及性6个方面开展临床综合评价。结果: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毒性反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性方面,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载愈心痛胶囊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并缓解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中的身体活动受限程度,药理作用机制明确;经济性方面,愈心痛胶囊相对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创新性方面,愈心痛胶囊具有显著植物药优势,可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病人运动耐量,获得了我国专利授权,并以一类创新药(原中药三类)上市,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适宜性方面,该药在药物技术特性及药品使用方面都具备良好的适宜性;可及性方面,药品供应货源充足,覆盖了各级医院,已纳入医保乙类目录,病人负担压力适中,原材料不涉及濒危动物药材,可及性良好。专家组推荐意见为A类(13/13),建议可直接转化为决策使用。结论:愈心痛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6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中均有良好的表现,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脉胀(高血压)不同病位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高血压的中医规范化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的1692例高血压病人人口学、中医问诊信息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按照血脉辨证分为不同病位,运用Logstic回归方法分析病位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脉胀的病位主要在血脉,涉及脏腑。女性、吸烟、血脂异常能促进病在血的发生风险( P<0.05 ,室间隔增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能增加病在血的风险,但影响较小( P<0.05 );男性、年龄、舒张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能促进病在脉的发生风险( P<0.05) 。结论:脉胀(高血压)病位与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女性、吸烟、血脂异常与病在血相关,男性、年龄、舒张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与病在脉相关。
摘要目的:收集《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将纳入方剂借助 Excel2019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功效统计、关联规则分析,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核心复杂共现网络。结果:共收集154首方剂,包括184味中药,总用药频次1199次,高频使用药物有肉桂(95次)、当归(64次)、木香(58次)、槟榔(47次)、白术(41次)、吴莱萸(40次)、人参(40次)、干姜(40次)等;四气11种,以温、平、大热为主;五味涉及12种,其中辛、苦、甘占比最大;归经以脾、胃经为主;功效分类307种,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最为常见;关联规则分析获得7种高频药对,当归-肉桂、木香-肉桂、吴莱萸-肉桂位居前3位,常用药物可聚为5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当归、肉桂、木香、槟榔、吴莱萸、人参、白术、干姜、赤芍9种中药,药物多有温阳、理气、活血、益气之效。结论:初步探索出《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胸痹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以“通”为治疗原则,重用气味辛苦甘温之品以温阳通脉、活血通脉、行气通脉,气血同调思想突出。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心房颤动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了解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收集我国心房颤动病人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证候信息,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2024年2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运用STATA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涉及7405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7405例病人中医证候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0.30[ 95% CI(0.25,0.35)]、气阴两虚证0.28[95%CI(0.24,0.32)]、痰瘀互结证0.25[95%CI(0.19,0.30)]、气滞血瘀证0.25[ 95% CI(0.14,0.36)]、心脉疼阻证0.22 95% CI(0.18,0.26)]、痰浊闭阻证0.20[95%CI(0.14,0.26)]、心血不足证0.16[ 95%C1 (0.07,0.25)]、心虚胆怯证0.15[ 95% CI(O.09,0.20)]、心脾两虚证0.14[95%CI(0.11,0.17)]、心阳不振证0.14[95%CI(0.10,0.17)]、肝肾阴虚证0.12[95%C(0.10,0.13)]、水饮凌心证0.11[95%CI(0.08,0.13)]、心肾阳虚证0.10[95%CI(0.04,0.16)]、阴虚火旺证0.09L 95% CI(O.07,0.1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北部地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脉瘀阻证、痰浊闭阻证中医证候分布频率分别为0.32[95%CI(0.27,0.37)]、0.28 95% CI(0.20,0.35)]、0.26[95%CI(0.18,0.35)]、0.20[95%CI(0.04,0.36)]、0.21[ 95% CI(0.19,0.23)]、0.20[ 95% CI(0.10,0.30)];南部地区分别为0.20[ 95% CI(0.13,0.27)]、0.27[95%C1(0.23,0.30)]、0.22[ 95% CI(0.15,0.29)]、0.29[95%CI(0.24,0.34)]、0.23[95%CI(0.18,0.29)]、0.20[ 95% CI(O.13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穿心莲药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丹参,穿心莲的活性化合物,借助 UniProt数据库获得药物作用靶点。以"angina pectoris”为关键词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心绞痛相关靶点。将药物作用靶点及心绞痛相关靶点输入Venny2.1软件获取药物-疾病共同靶点,输入STRING11.5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互相作用(PPI)网络;输入Metascape平台绘制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柱状图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气泡图,采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基因及药物-共同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最终筛选出82个活性化学成分,153个靶点基因,1707个疾病相关靶点,91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其中丹参-穿心莲治疗心绞痛的核心靶点为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录因子T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雌激素受体(ESR1)、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FOS原癌基因(FOS);交集靶点基因富集分析分别获得 833个条目和149条信号通路,丹参-穿心莲主要作用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等信号通路;其中涉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血管舒缩等调控过程。结论:丹参-穿心莲药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与血小板活化,调控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扩张冠状动脉,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及缺血灶是否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TIA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阿司匹林组)、中药组(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治疗组(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阿司匹林组),灌胃给药治疗7d,对各组动物给药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计算各组脑梗死体积。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PubChem、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相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以“asprin”为关键词检索阿司匹林化学成分,检索DisGeNET在线数据库获取TIA相关靶点,利用Veny2.1软件求得到药物-疾病之间的共同靶点,通过STRING10.5数据库得到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使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使用DAVID6.8在线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动物实验表明,治疗组可明显提高TIA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减小缺血灶面积。异黄酮、阿司匹林、儿茶素、柚皮甙、(204号 β -谷固醇和白术素Ⅲ等成分,可能是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阿司匹林共同作用于TIA的关键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6(IL)、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B)、清蛋白(AL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可能为主要的干预靶点。同时,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剪应力对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均为关键影响路径。分子对接研究表明,上述主要成分与靶点之间展现出良好的相互结合能力。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阿司匹林治疗TIA具有系统性、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并初步阐释了潜在的分子机制。
摘要目的:基于核因子-KB(NF-K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探讨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痰热瘀阻证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9只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2周,选取9只大鼠作为空白组,余60只大鼠通过药物和手术方法复制痰热瘀阻证冠心病模型,假手术组9只,余冠状动脉结扎手术成功且存活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麝香通心滴丸低剂量组、麝香通心滴丸中剂量组、麝香通心滴丸高剂量组,药物干预4周。观察记录大鼠的体质量、活动状态、大小便、毛发等一般情况;记录冠状动脉结扎手术前后及实验结束时大鼠心电图ST段变化;酶法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和NF-KB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麝香通心滴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TC、TG、LDL-C、IL-1β、IL-6、TNF- ∝ 均有明显下降( P< 0.05),HDL-C明显升高( P<0.05 ;中剂量组、高剂量组TC、TG、LDL-C、IL-1β、NF-kB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 P<0.05 ,高剂量组TG、LDL-C水平低于中剂量组( P<0.05 )。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对痰热癡阻证冠心病大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和NF-kB蛋白的表达有关。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自噬-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探讨铁皮石斛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只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将18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0E)小鼠随机分为AS组、铁皮石斛组、铁皮石斛十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组,每组6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胸主动脉病理结构;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胸主动脉脂质浸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m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LC3II)及NLRP3炎症体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Beclin1、LC3II及NLRP3炎症体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胸主动脉NLRP3蛋白水平;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组小鼠胸主动脉内膜增厚,结构紊乱,可见斑块形成;与AS组相比,铁皮石斛组小鼠胸主动脉结构异常改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组小鼠胸主动脉中可见大量脂质浸润;与AS组相比,铁皮石斛组小鼠胸主动脉脂质浸润改善。与对照组相比,AS组小鼠胸主动脉Beclin1、LC3II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 P<0.05 ;与AS组相比,铁皮石斛组小鼠胸主动脉Beclin1、LC3II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 P<0.05 )。与对照组相比,AS组小鼠血清TC、TG、LDL水平升高( P<0.05 ,NLRP3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 P<0.05 ),血清 TNF-α 、IL-6、IL-18、IL-1β水平升高( P<0.05 ;与AS组相比,铁皮石斛组小鼠血清TC、TG、LDL水平降低( P<0.05 ,NLRP3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 P<0.05) ,血清TNF- α 、IL-6、IL-18、IL-1β水平降低( P<0.05 ;与铁皮石斛组相比,铁皮石斛十Mdivi-1组小鼠血清TC、TG、LDL水平升高 .P<0.05 ,NLRP3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 P<0.05 ,血清TNF ?α 、IL-6、IL-
摘要目的:基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探讨雷帕霉素对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外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提取原代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采用钙化培养基(高糖DMEM +10% 胎牛血清+10mmol/L β? 甘油磷酸钠 +0.05 mmolL抗坏血酸十100 mmoIL地塞米松)诱导大鼠血管外膜细胞钙化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内钙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等方法评估细胞钙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成骨相关分子核心结核因子α1(Cbfa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mTOR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mTOR(p-mTO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胞内钙含量、ALP活性升高( P<0.05 )。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造模组可见大量橘红色钙化结节,而对照组完全没有。RT-qPCR及Westem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Cbfa1及BMP2mRNA及蛋白表达量上调( P<0.05 ,p-mTOR蛋白表达量升高( ?P<0.05 )。与造模组相比,雷帕霉素高浓度组、低浓度组Cbfα1及BMP2mRNA表达水平下调,Cbfα1、BMP2及 p -mTOR蛋白表达量减少( P<0.05 ,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雷帕霉素高浓度组、低浓度组钙结节大小及数量均比造模组有所减少。结论:雷帕霉素可抑制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外膜细胞向成骨化表型转化,减轻细胞钙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通路有关。
摘要目的:探究miR-124-3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与上皮膜蛋白1(EMP1)的靶向调节机制。方法:利用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AMI大鼠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NC组、miR-124-3pinhibitor组、miR-124-3pinhibitor + si-NC组、miR-124-3pinhibitor + Si-EMP1组,每组20只。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功能指标;红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EMP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24-3p和EMP1mRNA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24-3p与EMP1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梗死面积、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miR-124-3p水平升高( P<0.05 ;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cI-2表达,EMP1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 P<0.05 )。与模型组相比,miR-124- ?3p inhibitor组LVESD、LVEDD、心肌梗死面积、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miR-124-3p水平降低( 1<0.05 );LVFS、LVEF,Bcl-2、EMP1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 P<0.0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与miR-124-3pmimic-NC和EMP1-WT共转染相比,miR-124-3pmimic和EMP1-WT共转染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 P<0.05, ;进一步在抑制miR-124-3p的基础上进行EMP1敲低实验发现,抑制miR-124-3p对AMI大鼠心肌
摘要综述苓桂术甘汤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理论、临床、作用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为苓桂术甘汤治疗HFpEF提供参考。苓桂术甘汤是益气温阳利水的经典方,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临床中已有研究发现该方治疗 HFpEF病人效果显著。
摘要综述肠道益生菌与冠心病相关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物状态在冠心病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异常会使菌群结构发生紊乱,干扰宿主细胞代谢,随之发生冠心病。摄入益生菌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而降低患冠心病的危险;某些益生菌可以抑制携带胆固醇的胆汁酸在肝中的再吸收,并具有将血液中的胆固醇通过粪便排出的作用。肠道菌群在人体可经不同方式代谢维持机体稳态,在冠心病二级预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对近年来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概念、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测指标和治疗进展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及早干预血肿扩大提供新策略。
摘要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爱帕琳肽-13(Apelin-1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一2024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15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78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pelin-13水平变化、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Apelin-13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pelin-13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Apelin-1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SAQ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P<0.05 ,且研究组治疗后S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4.1% 和 1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可提高外周血中Apelin-13含量,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左室-压力应变环(LV-PSL)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左室心肌做功的定量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2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轻型组(28例)、普通型组(27例)、重型组(16例)、危重型组(13例),另外选取同时期60名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LV-PSL技术分析获取整体纵向应变(GLS)及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参数,并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普通型组、重型组及危重型组GWW较正常对照组、轻型组增高( P<0.05. ,而GWE较正常对照组、轻型组降低( P<0.05 ;重型组及危重型组GWW较普通型组增高( P<0.05 ,但GWE较普通型组降低( P<0.05 ;危重型组GWE较重型组明显降低( P<0.05 ,而GWW较重型组增高( P<0.05 。轻型组及普通型组GL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重型组及危重型组GLS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P<0.05 )。结论:运用LV-PSL技术可以定量评估左室心肌做功,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左室心肌受损,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微血管密度(MVD)与心律失常(MVA)发生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一2022年9月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4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心肌梗死的类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其中STEMI组148例,NSTEMI组106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MI病人发生MVA的危险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基于评分以递归分割法建立危险分层系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心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脑利钠肽(BNP)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硫氧还蛋白(Trx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D-D、BNP、SOD、MDA、AOPP、MVD是AMI病人发生MVA的危险因素( P<0.05 ),而HO-1、Trx1、GSH- ?Px 是AMI病人MVA的保护因素( P<0.05, 。逐步回归法评估中,MVD对病人AMI后MVA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最强,TrxI、BNP、SOD、MDA、GSH- ?Px 及高血压史等指标对风险的预测有较高的价值。MVA与SOD、MDA、AOPP均独立相关 P<0.05) ,与GSH ?Px 无相关性( P>0.05 ),随着SOD、MDA及AOPP水平的升高病人MVA的风险增加。列线图模型验证前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5,0.921,校准曲线平均误差为0.012。结论:AMI病人的MVD水平升高会显著增加MVA发生风险,并且对MVA发生风险的预后情况最佳,检测AMI病人的MVD水平对于MVA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 1000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按病人治疗8周后疗效情况分为有效组(810例)、无效组(190例)。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的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 :>70 岁)心功能分级(I I~N 级)合并高血压、营养不良、左室射血分数( ?35% )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沙库巴曲沙坦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功能分级、合并高血压、营养不良、左室射血分数、焦虑情绪、抑郁情绪、RDW及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2,0.700,0.642,0.614,0.631,0.595,0.579,0.686,0.883。结论:年龄( >70 岁)心功能分级( I~V 级)、合并高血压、营养不良、左室射血分数( ≤35% )、焦虑情绪、抑郁情绪、RDW均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相关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的准确性较高。
摘要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224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AG检查检查为金标准,最终确诊为冠状动脉狭窄病人160例,冠状动脉未狭窄病人64例。B组采用 120kV 管电压, 75mL 碘佛醇350检查,A组采用 100kV 管电压, 55mL 碘佛醇350检查。结果:与B组相比,A组图像质量优良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可从多角度、多方位显示各主干、支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图像均显示管腔狭窄 90% 以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中段多发软斑块。与B组相比,A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水平较高 P<0.05 。与B组相比,A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段准确性较高( ?∠0.05? 。与B组相比,A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较高 ?P<0.05 )。结论:25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联合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图像优良率影响小、客观评价高等优点,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病人心血管事件(CVE)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T2DM病人330例,其中280例作为建模组,将随访2年中发生CVE的病人作为CVE组,未发生CVE病人作为非CVE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建模完成后,将剩余50例病人作为验证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病人发生CVE的影响因素,再应用R软件建立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纳入研究的280例T2DM病人,在随访期间34例病人脱落,51例病人出现CVE,CVE发生率为 20.73% 。CVE组年龄和腰围大于非CVE组( P<0.05) ,吸烟史占比、舒张压、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非CVE组( P<0.05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121 )、吸烟史( OR=5.946 、舒张压( OR=1.087 、腰围( OR=1.424 、TG(OR=8.690)、LDL-C( OR=7.186 和HbA1c(C )17=2.411 )是T2DM病人发生CVE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年龄、吸烟史、舒张压、腰围、TG、LDL-C和HbA1c这些预测T2DM病人发生CVE风险的影响因素纳入列线图,预测T2DM病人发生CVE风险的C-index为 0.921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LDL-C和腰围预测T2DM病人发生CVE风险的诊断效能高于年龄、舒张压、TG和HbA1c。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T2DM病人发生CVE风险与实际观察的区分度和一致性良好。结论:包括年龄、吸烟史、舒张压、腰围、TG、LDL-C和HbA1c变量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T2DM病人发生CVE的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和2型糖尿病(T2DM)病人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CCA)的关系,并分析PDI识别SCCA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横断面研究连续招募2023年1月—2023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5例T2DM病人。收集人口统计和人体测量信息,并根据病人日常饮食情况计算整体PDI分数。通过超声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SCCA情况。采用二项逻辑回归分析PDI与SCCA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DI对SCCA的临床价值。结果:在PDI三分位中,高血压、 clMT>1mm 、斑块和SCCA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二项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病人的临床变量后,PDI与斑块、CIMT >1mm 和SCCA明显相关 P<0.05, ,OR 95%(Cl) 分别为0.93(0.88,0.99)、0.76(0.69,0.84)和0.82(0.76,0.89)。PDI识别SCCA的最佳临界值为54.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敏感度为 70.7% ,特异度为 79.2% 。PDI与hs-CRP、MCP-1、cIMT呈负相关 P<0.01 )。结论:PDI与cIMT、斑块、cIMT >1mm 和SCCA独立相关,并可作为T2DM病人SCCA的保护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行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237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分为LCOS组(31例)和无LCOS组(20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LC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非体外循环下介入术后LCOS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术后心绞痛发作、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血管闭塞可能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LCOS发生有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术后心绞痛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血管闭塞均是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LC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利用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预测模型对非体外循环下介入术后LCOS发生风险进行预测,回归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均高于各单项危险因素预测的AUC。结论:冠心病病人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LCOS发生与术前心律失常、术后心绞痛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狭窄等有关,而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术后LCOS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宣放血法联合自拟通腑化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9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6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每组53例。西医治疗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组给予针刺、十宣放血法联合自拟通腑化痰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态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CS-P)、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记录血栓弹力图指标(血凝块形成时间、最大血栓强度);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水平。结果: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11% ,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91% ,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组( P<0.05 。治疗后,中医治疗组GCS、GCS-P评分高于西医治疗组( P<0.05 ,NIHSS评分较西医治疗组明显降低( P<0.05) ,血肿体积较西医治疗组明显缩小( P<0.05: ,血凝块形成时间、最大血栓强度较西医治疗组明显增加( P<0.05 ;治疗后,中医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以及PDGF-D、S100B、TNF- α 水平较西医治疗组明显降低( P<0.05 ,S1P水平较西医治疗组明显升高( P<0.05 。结论:针刺、十宣放血法联合自拟通腑化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意识障碍病人,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PDGF-D水平,提升S1P水平,减少神经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栓弹力图指标、血肿及意识障碍,提升临床疗效。
摘要作为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剂,栝楼薤白半夏汤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现代中医治疗。基于历代古籍,梳理古代医家对栝楼薤 白半夏汤的主治病症、组方方义等方面的认识,以期能对临床运用栝楼白半夏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胸痹提供借鉴。
摘要全国名中医黄永生教授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系统归纳总结后提出“瘀能化水"理论,即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着眼于“痰”“瘀”病理因素;临床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之”化”,行气散结之“清”,“化-清-化-清……”循环往复,化瘀为痰,利痰为水,淡渗利水,通调血脉,逆转斑块,提出散结通脉方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剂。结合中医古籍阐释“瘀能化水”理论内涵,阐述散结通脉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列举病案证实散结通脉方的临床有效性,旨在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提供中医思维。
摘要报道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例。分析其成因可能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支架贴壁不良及急性心肌梗死本身的高凝状态相关。该病例提示对于高危病人需个体化评估抗血小板方案,术中确保支架充分扩张,术后密切监测血小板功能,以预防这一致死性并发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5.19.026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尿11脱氢血栓烷 B2′ (11-dehydro ?TXB2) 水平与血管超声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入院后第2天晨起检测11-dehydro ?TXB2 水平,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SA组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坏死核心均低于ACS组,而纤维斑块占比高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A组尿11-dehydro ?T×B2 水平明显低于ACS组( P<0.01 )。ACS病人尿11-dehydro ?TXB2 与坏死核心、纤维斑块占比呈正相关( P<0.05 ,与纤维脂质斑块占比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冠心病病人11-dehydro ?TXB2 水平与血管内超声指标相关,可以作为ACS的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