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让世界看见中国力量! 抗战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天,河北邯郸的几名区委干部正在村里开会,日军突然包围了村庄。他们来不及撤离,只好混进百姓当中。 全村5000人,其中有1000多个孩子。日军拿出糖果,挨个递给孩子,说:“吃吧,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村子的人。”令人震撼的是,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伸手接糖。有些糖被硬塞进手里,他们也立刻扔掉。 几十年
从卢沟桥畔的弹痕石狮,到沂蒙山区的抗日旧址;从抗战纪念馆肃穆的展厅,到烈士陵园里巍峨的纪念碑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深深刻印在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重要地标上。那些行走于历史现场的凝视与聆听,是对过去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初心的深刻追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总书记在抗战纪念地的一次次驻足,正是一次次带领国民重回那段救亡图存、血火交织的岁月。他逐字诵读布满岁月痕迹的抗战家书
十四年,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 当硝烟散尽,这些凝固的瞬间依然在诉说——1931年9月18日北大营的炮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1945年8月15日神州大地的欢呼…14载浴血奋战,3500万同胞伤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刻下永恒的坐标。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三省,并未在日寇的铁蹄下沉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队伍顽强战斗在白山黑水间,鼓舞着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庄稼汉假装上山砍
智慧与烽火:抗日战场上的传奇篇章 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麻雀战、地雷战翻开历史书籍,抗日战场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用一个个著名战例,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如今早已散去,但在血与火中书写的抗战史诗,却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平型关上, 首战告捷 1937年秋,侵华日军凭借精良装备长驱直入,华北大地烽火连天,“日军不可战胜”的流
齐鲁大地上的一座丰碑 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画卷中,齐鲁大地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无数英雄儿女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每一个仰望它的人,无不被其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所震撼。 锻造中流砥柱 山东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毛泽东曾断言:“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这一评价,印证了山东的重要性。 山东是遭受日本侵略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猎猎战旗背后的风骨华章 9月3日的阅兵式上,有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他们是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这是该方队继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后,第二次以成建制形式参加阅兵。 战旗,是人民军队的精神图腾,也是镌刻着民族抗争史的血色丰碑。每一面战旗背后,都承载着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 战斗英雄, 任常伦连 “战斗英雄任常伦,十九岁参加了八路军,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跌入至暗时刻。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生存与尊严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践踏。在这危难关头,无数普通人教师、学生、工人、华侨青年、个个从沉默中站起,从平凡中走来,以自己的方式,发出这个民族最后、也是最坚定的吼声。 回国!用热血守护“抗战生命 线” 1939年8月,新加坡《南洋商报》刊载了一则特别的新闻:马来半岛各地华侨为即将回国服务的青年举行欢送会。欢送会后的合影定
抗战期间,硝烟之外,另一场关乎民族命运的较量也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展开。中国人民以坚韧、智慧与巨大的奉献,守护着战时的经济命脉,为前线抗战构筑起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成为抗战胜利的深厚底气。 宜昌撤退,保全“工业火种” 湖北宜昌,一座依长江而生的滨江小城。87年前,一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此上演,不仅创造了航运史上的奇迹,也让民族实业家卢作孚的事迹融入了民族的集体记忆。 1938年
烽火中,那些照亮民族希望的“灯塔” 在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文化艺术界组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新军。他们以歌声为号角,以笔墨为尖刀,用文艺作品摇旗呐喊,发出了抗战救国、民族救亡的时代强音,在文化艺术战线上铸就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一座座照亮全民族抗战的精神“灯塔”。 大家经典唤起抗战救国斗志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音乐家黄自谱曲的《抗敌歌》在上海广
战火频仍的年代,世界曾被恐怖的硝烟笼罩。然而,越是在压迫中,奋起反抗、抵御侵略者的呐喊声就越是嘹亮。从欧洲东部的雪原和高山,到北非的沙漠与荒野,从太平洋的岛屿,到西欧的城市街巷更不能遗忘那不屈不挠、砥柱中流的“世界的东方”。 14年,4亿人卷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了胜利;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下简称为“中国抗战”)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肇始、持续14年的艰苦抗战,以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更对全球反法西斯斗争格局、民族解放运动进程和国
八十载光阴流转。回望那段抗战岁月,无数国际友人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国人民并肩携手,用生命与热血为今天的和平奠基。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金桥》杂志联合边境期刊,共同推出国际联合抗战专题,去重温那一段段镌刻在中国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感人记忆。 “从小听着曾祖父讲述援华经历,看着家中留存的老照片,我很早就明白,俄中友谊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共同抵御侵略、守护和平的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在尼基塔心里,两
肺中友馆 大稀为大牧 一九九八币一月一九 遗芳萬世 不惜身命韩国总统金大中的题词:“不惜身命,遗芳万世”、韩中友谊”。 獨立運動以殿堂斗大韓民國繁荣兑許吐2003.2.10叫初1b叫象甜盧武鉉韩国总统卢武铉的题词:“在独立运动的殿堂,祈愿大韩民国的繁荣!”。 川子化吃告些创见到是些旨发创2010.4.304呀心影哈曾韩国总统李明博的题词:“继承爱国先烈们的遗志,建设先进一流的国
1919年至1945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活跃在中国。20多年间,这群韩国志士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江南的民居里,山城的街道上,西北的村庄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时光流转,山河依旧,这些空间坐标上,铭刻着中韩共同的抗日记忆。 一缕梅香慰英灵 上海虹口区鲁迅公园,游人如织,附近的居民漫步其间。公园内,杜鹃花、鸢尾花、绣球花、梅花装点着四季的景色。世人皆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
80年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已散,但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不仅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走向未来的力量之源。 在山东沂蒙老区,昔日的战场已是硕果累累的生态果园,见证了从奋战到丰收的变迁;在枣庄,铁道游击队的传奇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让红色记忆触手可及;一家三代人跨越80年的抗战讲述,昭示着英雄血脉的赓续与传承。这些生动的现实深刻揭示: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已熔铸进新时
层峦叠嶂的沂蒙山,曾是革命的坚强堡垒,也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400多万沂蒙人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人血洒疆场。在这段峥嵘岁月中,“红嫂”成为沂蒙精神最动人的代表一她们以柔弱之肩扛起支前重担,用生命守护人民子弟兵。 如今,在临沂市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仍在一遍遍讲述着《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
从繁华都市的红色纪念馆到偏远地区的革命圣地,从短程的革命旧址游到长途的红色主题行,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场红色旅游热正在祖国大地蓬勃兴起。 80年前,无数革命先烈将满腔热血洒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海。每一个遗址都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往昔的烽火硝烟,承载着无数英烈的壮志豪情。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影视中的画面,而是触手可及的珍贵实物、身临其境的壮观场面。 中国
跨越山海:中韩抗战历史的时代对话 当中国游客在卢沟桥畔凝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迁徙路线,当韩国青年在杭州旧址触摸中韩双语的解说牌,一段被共同守护的历史正在跨越山海,照亮两国人民的心灵。这种双向奔赴的记忆守望,让80多年前的烽火情谊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馆际交流 记忆的守望者 在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一批韩国访客正驻足于一张泛黄的图片前。图中标记着上世纪三四十年
中国与韩国,曾是一道奔赴光明的抗日盟友。那段共同抗争的岁月,没有被封存于历史中,而是延绵为今日中韩关系的情感纽带。 作为研究中韩近代史的学者,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份源于战火的情谊至今仍熠熠生辉。它时刻提醒我们:在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唯有团结与协作,才能开辟生存之路,迎来复兴的曙光。 历史深处的回望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将中韩两国推入苦难的深渊。1910年,日本强制合并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