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优化大豆钼-硼协同营养管理策略,以大豆品种黑河43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钼酸铵 (0.40~1.15mg?L-1) )与固定浓度硼砂 (0.10mg?L-1 )配施,分析幼苗形态、根系构型、光合特性及钼硼积累特征,探究微量元素钼(Mo)与硼(B)协同作用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 (0.90mg?L-1 钼酸铵 +0.10mg?L-1 硼砂)株高较对照(CK)增加 13.19% ,根系总数量及平均直径分别提升 72.50% 和 10.90% ;高浓度T4处理( 1.15mg?L-1 钼酸铵十 0. 10mg?L-1 硼砂)抑制根长,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 (7.06% )和净光合速率(385.72% ),呈现“生长-光合分化"现象。钼积累表现为“根 > 茎 > 叶"的组织特异性,T4处理根、茎、叶钼含量较CK分别增加 1388.59%.891.09% 和 1338.10% ;硼富集于叶片,T4叶硼含量显著增加 26.27% 。相关性分析揭示茎、叶中钼与硼存在协同积累趋势。综上, 0.90mg?L-1 钼酸铵与 0. 10mg?L-1 硼砂配施为最优组合,能够有效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产栽培,采用浅埋滴灌方式,设置拔节期、抽雄一吐丝期、灌浆期不同水平水分处理,探明半干旱区玉米在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下的生长发育、耗水特性与产量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灌浆期低水处理玉米产量表现最好,达到 10 178. 69kg?hm-2 。不同生育期控水处理下的根冠比,均表现出低水 > 中水 > 高水。灌浆期控水的中水处理耗水总量最高,较高水处理高 9.10% ,较低水处理高 6.80% 。拔节期高水处理耗水强度为 7.14mm?d-1 ,全生育期控水处理(CK)为 7.35mm?d-1 ,灌浆期高水处理下降至 2.09mm?d-1 。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水分供给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合理调控水分供应模式,可实现稳产与水分利用效率提升。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丰产及氮素资源高效管理,于2024年,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大垄双行浅埋滴灌田间试验。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追施氮肥的分配比例设4个处理,即 28.00% : 23.33% :23.33%:23.33%(N4) ,同时设不施氮肥处理(NO),以常规拔节期一次性追肥为对照(CK)。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量进行测定分析,探究浅埋滴灌下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氮素淋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的分配比例为 28.00%:35.00%:7.00%(N1) 时玉米籽粒产量增幅最为明显,较CK提高13.15% 。同时其可有效调控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使玉米氮素积累量增加 18.44% ,同时降低了硝态氮淋失量 (22.88% 和铵态氮淋失量 (22.35% ),而且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利用率较CK处理分别增长 13.14%.24.64%.10.54% 和 34.32% ,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吸收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综合考虑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淋失量,在该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追施氮肥最佳分配比例为 28.00%:35.00%:7.00% 。
摘要:为建立以牛坏死梭杆菌Lkt-4重组蛋白为诊断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促进牛坏死梭杆菌的防治和诊断,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及纯化坏死梭杆菌Lkt-4蛋白,建立并优化以Lkt-4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Lkt-4,表达并纯化Lkt-4 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大小约 57kDa ,以上清形式存在。以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ELISA抗体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阴、阳性临界值为0.413,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CV均低于 10%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在临床检测试验中表现良好,为日后牛坏死梭杆菌检测奠定基础。
摘要:为探究适合灰叶斑侵染番茄的最佳喷施条件,以及在此侵染条件下,灰叶斑病原菌对不同种质番茄的影响,对不同来源地的番茄病样,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得到纯种的灰叶斑病原菌番茄匍柄霉菌(Stemphylium lycopersici),采用灰叶斑孢子菌悬液梯度喷施侵染的方法,确定最佳侵染条件为 4×104 个· mL-1 ,单株 500μL 菌液。随后,对不同遗传背景的番茄病叶进行植物组织切片和台盼蓝染色可观察到,在侵染初期,灰叶斑孢子与番茄叶表皮细胞膨大,且抗病番茄会抑制灰叶斑病原菌的生长。番茄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灰叶斑会诱导水杨酸和茉莉酸合成与转运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并且抗病植物中抗性基因PR1b1、PRl、PR2b、JA2L、AOS2、PR-STH2、ERF-C3和 LOX–D 表达水平高于感病植物。
摘要:为促进树莓(RubusidaeusL.)绿色高效施肥管理,以“金秋”与“红宝石"两个主栽品种为试材,设置蚯蚓粪、黄腐酸钾、鲜鱼肽叶面肥、海藻肥及其复合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开展三轮施肥试验,系统测定株高、茎粗、新稍数、果实数量、单果质量、糖度等10项生长与品质指标,探讨不同肥料组合对树莓生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够不同程度提升树莓生长性状,其中黄腐酸钾和复合施肥显著促进“红宝石"株高增长,而鲜鱼肽和复合处理则有效增强“金秋”侧枝发育能力;产量构成方面,“红宝石"在海藻肥和复合肥作用下果实数量显著增加,而“金秋”对单果质量响应更敏感,复合施肥处理下单果质量达 2.27g ;营养品质方面,复合施肥在两品种中均显著提升糖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且"红宝石"在海藻肥处理下表现出最优的品质积累效果。综上,不同施肥模式在树莓栽培中展现出显著的品种依赖效应与养分调控分化特征,建议针对“红宝石"优先采用海藻肥或复合肥以提升果量,而“金秋”则可结合黄腐酸钾与鱼肽类肥料,以实现树莓品质优化与产量协同提升。
摘要:为筛选出更多适合吐鲁番地区设施栽培的优质西瓜品种,以6个不同西瓜品种(系)为试材,对西瓜的生育期、田间表现、果实外观、品质、产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进行记录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品质评价模型,对13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90.971% ,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得分模型排名为 T126>T125>T127>T80> 美都 > 火洲甜王。T126枯萎病发病率低,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综合排名第一;T125产量显著高于火洲甜王、美都、T80、T126 和T127,表现突出,能够为设施秋茬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T126 和 T125这2个品种(系)综合表现最佳,适宜在吐鲁番地区秋季设施温室中栽培,可为当地中小果型西瓜品种的选育和栽培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摘要:为丰富绥化地区园林绿化花卉多样性,筛选出观赏价值高、生态适应性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有推广潜力的野生宿根花卉种类。采用AHP法对绥化地区分布的24种野生宿根花卉进行综合评价。以绥化地区野生宿根花卉综合评价为目标层,以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开发价值3个方面为约束层,15个评价因子为标准层,建立绥化地区野生宿根花卉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软件在构建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各评价指标总权重,并通过野外观测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分,最后计算每种花卉的综合得分,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各约束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大小排序为观赏价值 > 开发价值 > 生态价值。15个标准层评价因素中,观赏期、花色、花姿、耐寒性、生境要求和抗逆性对野生宿根花卉的影响最大。根据评价结果,绥化地区野生宿根花卉被评为I级的花卉如萱草、紫花地丁、中华苦荬菜、诸葛菜、委陵菜、早开堇菜、白头翁、马蔺、山芍药等观赏价值高,耐寒性和适应性好,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被评为Ⅱ级的野生花卉如鸢尾、珠果紫堇、地榆、白屈菜、鲜黄连、华北楼斗菜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可以适度地栽培利用。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分析其能源化利用潜力有助于其合理开发利用。基于统计年鉴资料和文献调研数据,对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和能源化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3 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从5659.32万t逐步增加到5951.96万t;可收集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从2928.46万t标准煤逐步增加到3080.52万t标准煤;主要农作物可收集秸秆能源化利用替代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替代比例从2019年的 7.08% 下降至2023年的 5.86% ;菏泽市、德州市主要农作物可收集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较高,威海市、日照市主要农作物可收集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较低。
摘要:为研究曲靖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系统剖析了该市中药材资源分布特征、产业带建设及发展阶段演化规律。研究聚焦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匹配问题,揭示了产业协同不足、深加工能力薄弱、品牌效应缺失及科技人才支撑乏力等核心矛盾。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林下经济十道地药材”融合、AI技术赋能、国际市场拓展等前沿方向,提出了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品牌建设为引领、政策协同为保障的系统性发展策略,为区域中药材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丰富我国西南地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研究视域。
摘要:为全面掌握延安市南部五县矮砧苹果发展现状,评估矮砧密植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产业发展瓶颈,提出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分别对富县、黄陵、宜川、黄龙、洛川矮砧苹果的栽植面积、品种及砧木等情况进行了深人调研。实地调研发现,截至2023年,南五县矮砧苹果累计栽植面积 14499hm2 ,以其他新品种为主 (87.51% ),砧木以M9T337自根砧为主导 (64.98% )。当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洛川县占比 67.28% )、优质脱毒苗木供给短缺、砧木本地化应用适配性不足、矮砧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经营规模适配性不足、资源短缺与技术支撑薄弱制约标准化推广与产能提升等瓶颈问题。亟需在规模化发展、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优质种苗繁育体系、精准管理技术、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果业技术支撑等方面解决。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师宗沃柑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研,系统剖析了其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人才及技术服务支撑不足、优质特色品牌意识不强、冷链物流短板,以及财政金融扶持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加强品牌建设、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扶持等一系列针对性策略。以期为师宗沃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也为类似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作为木耳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突破细胞壁屏障及孢子萌发率受限的问题,克服杂交不亲和障碍,显著地拓展了木耳育种材料资源,缩短新菌株育种的时间,为品种创新提供坚实基础。为高效选育优质木耳菌株,对木耳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原生质体融合育种、融合子鉴定进行综述,从而总结了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在品种创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摘要:辣椒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辣椒品质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辣椒病害智能化识别和防治提供了技术前提。为促进辣椒病害的实时智能检测和科学防治,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介绍了辣椒主要病害的分类、流行规律和症状表现,根据辣椒受病害感染后表型变化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分析了传统人工和智能化方法对辣椒病害进行识别和防治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基于生化分析、可见光图像、光谱分析方法识别辣椒病害,以及智能化识别诊断、精准施药技术等在辣椒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展望了可穿戴式传感器、气象数据对辣椒病害的识别预测。并对智能化识别和防治方法在辣椒病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摘要:伴随我国“双碳”目标推进,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成关注焦点。土壤有机碳(SOC)为全球碳循环关键组分及陆地最大碳库,其微小变化可显著影响大气 CO2 浓度。基于CNKI2015一2024年“土壤有机碳"与“碳循环"主题的618篇文献,运用CiteSpace从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维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十年间相关文献数量呈先降后升的波动趋势,研究热度上升,为学术焦点;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中国科学院大学表现突出,形成放射状合作网络;作者合作呈聚落状,联系紧密;高频关键词为“有机碳”“碳循环”“土壤呼吸”等,揭示研究热点。综上,SOC在碳循环中起关键作用,当前研究有一定热度,但合作与深度有待提升;未来需强化跨学科合作,深化SOC与碳循环关系的研究,为“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摘要:亚麻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对推动亚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纤用亚麻新品种科合纤亚9号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科合纤亚9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以COL166为母本,以9801-1为父本,采用系谱法定向选育而成的亚麻新品种。 2019-2020 年品系鉴定试验表明,该品种纤维含量高、产量潜力突出。 2021-2022 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其原茎、全麻和种子平均产量分别为 7223.52,1877.96 和 1077.06kg?hm-2 ,比对照品种黑亚16分别增产 8.46%.17.96% 和 19.61% ,全麻率达 31.69% ,比对照提高2.59百分点。科合纤亚9号在2024年通过审定的纤用亚麻新品种,登记编号:GPD亚麻(胡麻)(2024)230012。该品种具有早熟、高抗白粉病、抗倒伏等特性,为亚麻产业提供了优良种质资源,适宜在黑龙江省及周边同气候区域春季种植。
摘要:为了促进菜用大豆新品种万鲜4号的推广应用,介绍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万鲜4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引豆9701为母本、K2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共同选育而成的菜用春大豆新品种。万鲜4号在 2021-2022 年参加重庆市菜用春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鲜荚产量为 14135.4kg?hm-2 ,较对照品种辽鲜1号增产 18.3% 。2023年参加重庆市莱用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15189.6kg?hm-2 ,较对照辽鲜1号增产 13.1% 。2024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渝审豆2024005。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佳等特点。平均每 500g 鲜荚的标准荚数为170.6个,标准荚率 81.5% ,标准两粒荚长 5.3cm 、宽 1.4cm 。食味鉴评属香甜柔糯型。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 SC3 和 SC7株系,感炭疽病。该品种荚大粒大,兼具优良食用品质和外观特性,既适合作为鲜食蔬菜,又可加工成休闲食品等多样化产品,适宜在重庆市春季种植。
摘要:北五味子为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兼具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逐渐挖掘,市场对北五味子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当前栽培的产量尚难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急需通过提高人工栽培技术提高北五味子的产量,因此实现五味子优质高产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通过对五味子的品种选育、生理学特性、配套栽培技术的架式选择配置、施肥模式、采收期与贮藏技术,以及常见病虫害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对未来五味子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路径进行展望,从而促进五味子产业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优化遗传学实验教学材料的选择与培养方法,以果蝇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其培养方法和注意事项。果蝇因其体型小、生命周期短、染色体数量少和繁殖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生物学研究和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材料。系统总结了果蝇培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涵盖了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容器的选择、培养条件的设定及继代培养的方法。通过对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状态及继代受精卵数量等条件进行优化,有助于实验教师和学生获得数量充足、发育良好的果蝇。获得状态良好的果蝇是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关键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理解连锁遗传、伴性遗传等遗传学基本原理。
土壤肥料与耕作栽培研究室,主要从事土壤利用与改良、作物营养与施肥、耕作与栽培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同时进行应用技术开发和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重点开展土壤肥力演变与养分高效管理、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碳氮循环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功能基因与生态功能预测等研究工作。 团队现有科研人员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司创新推
《黑龙江农业科学》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是全国优秀期刊、黑龙江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B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本刊具有发行面广、读者群大、出版周期短、载文量大等特点。现为月刊,每月10日出版,主要设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博看网、长江文库、超星、龙源期刊网、中邮阅读网、新华网学术中国、钛学术、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中国农业期刊网、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等知识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
黑龙江省作物学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