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明的野蛮”这一悖论式的命题,是对“人类世”的深刻写照。“人类世”始于人从自然中的割离,文明的人类扛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大旗野蛮地向其他生物和整个地球宣战,由生命相互“连结”生成的生态自组织系统,即生物圈的平衡被严重破坏。古老的野蛮与文明的野蛮结盟,相互杀戮的战争和冷漠的“技术圈”将国家权力变成自然的主宰和掠夺者,使它们停留在强权较量的铁器时代;同时使人类的生命意识缺失,退回到精神的史前
摘 要:本文追溯了“人类世”这一概念的起源并梳理了对其含义与应用的讨论。人类世作为全新世之后的一个地质学新概念,标记了人类行为对地球、生物和气候变暖的深刻影响。尽管学者们对“人类世”概念是否恰当存有争议,但是“人类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议题、生态议题和科学论题。有人提出“资本世”来与人类世叠加,以揭示这个新纪年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模式之间的亲缘关系。“人类世”概念让人们更加关注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和引
摘 要: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和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同时发源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回溯了欧洲近代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文艺复兴的博学家,置身自然怀抱之中,航海探险发现地球奥秘。18世纪工业革命的欧洲开始向自然发起“人定胜天”的兵团攻势,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发明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哲学家依然担当“科学研究”的使命,康德做过48次“自然地理学”讲座,而卢梭盛赞自然的神圣,被称为“自然之爱的发明者”。
摘 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20年发布《2020年人类发展报告》,主题是《新前沿:人类发展与人类世》,由此将“人类世”的概念推向全球,并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焦点。在此之前,“人类世人类学”已经问世,旨在寻找新的跨学科的人类学视角,对“人类世”所反映的人类危机展开理论思考和行动实践。一方面,“人类世”的出现是对百年以来人类发展概念与方式的反思和批评,包括人类对地球气候、环境的破坏以及不公平的发展和
摘 要:藏人的转经是一种个人礼佛活动,目的主要是表达藏传佛教轮回思想和精神,但在体育人类学视野中,这也是身体的运动过程,一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民族民间“体”育。转经性质的身体运动,在藏族聚居区具有全民性,对于藏族群众的心灵和体质都有深刻的影响。转经的身体运动深受信仰、高原环境、习俗、心理模式等自然和文化生境的多重影响,有无竞技、无游戏、身体运动集体无意识等特点,是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特例,研究其不仅
摘 要:丧葬仪式对于秩序重建与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感官人类学的多模态理论及空间研究深入考察葬礼中多模态感官的聚合过程及其对个体情感转变的作用机制。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表明,感官空间是丧葬仪式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多感官于物理空间的聚合堆叠中持续生成。感官空间直接影响个体的意义重建:通过多模态感官的聚合强化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官节奏的递变控制个体情绪的张弛收放,通过长时段重现实现情感重温
摘 要:人的身体每天都藉由着装形成一种衣-身的感知与实践。身体作为衣物穿着的直接载体,是感知、实践甚至具身性(embodiment)的第一现场。对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身体感知与着装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传统认知范式,而尝试立足于身体穿戴的具身感知来重新审视在社会变迁的情境中着装身体的流动性变化。裤子作为一种外来的服饰单品,提升了当地女性身体着装保暖的程度,同时也强化了具
摘 要:文章运用参与观察、口述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贵州“镇远赛龙舟”为案例,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策略与运行机制。研究认为:“镇远赛龙舟”以龙神崇拜为习俗信仰,以非遗展演为文化景观,以龙舟竞渡为记忆纽带,以乡愁记忆为情感介质,通过仪式操演、场景生成、集体欢腾、再造乡愁的策略,实现了自身的文化再生产。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主导、乡村精英参与策划、普通村民文化自觉、多元主体协同聚力的运行机
摘 要:乡村振兴是以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发展实现乡村繁荣的战略。民族村寨的文化记忆如何面对现代浪潮的洗礼,如何完成时代语境下的重构与转身,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也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民族意义。本文融合文化记忆、文化基因、文化治理理论,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两个民族村寨为研究案例,描述民族村寨文化记忆的时空结构与文化基因的特性,剖析在民族村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基因对文化记忆重构的治理功能,继而
摘 要:从清军入关至“三藩之乱”,永顺土司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军政权及吴三桂政权等政治势力角逐之地。为应对周边局势变动,永顺土司归附清廷经历了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分析清初永顺土司的归附抉择,尽管与清军实力强弱变化、清初政权“正统性”地位未定相关,但是,将永顺土司归附抉择置于清王朝国家化进程中考察,发现奉南明“正朔”的政治原则,才是永顺土司归附抉择反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摘 要: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苗汉融合为特征,即保持了苗族子父连名的传统,但祖源叙事却是一位汉族祖公,形成汉父苗母融合的祖先谱系。融合型宗族的联宗规模扩大,同姓联宗跨越数县,其文字家谱的编写历史较短。
摘 要: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怒族“仙女节”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的传统根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镌刻和存续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与民间智慧。从民间习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女节”展现出组织形式多元演进,活动内容创新融合与社会功能现代转型等变迁。通过挖掘节日精神内核,激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增强节庆活动的互动性,深化
摘 要: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有着丰富而深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发展对保存村落原生态风貌、传承中华文明与守护精神家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极大地助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带领多民族走向现代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石。 关键词: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民族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
摘 要:“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这一“人”的出现说明叙事开始,并体现了故事文本人物角色的“我”与表演者“我”的双重侗族身份,代表了侗族百姓的身份认同;第二,讲述中以时间、地点、事件、音乐重复与交替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