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以禅喻诗”的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严羽如何以佛禅“熟参”“妙悟”“入神”等概念将禅宗思想与诗歌创作和鉴赏相结合,阐述其颇具系统性、独创性和思想性的诗学理论体系。并且进一步探讨“以禅喻诗”的审美旨趣,指出其以“不涉理路,不落言荃”为理想,主张在诗歌中“妙境”的营造,通过简洁、含蓄、空灵等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种思想与禅宗的“空灵境界”的理念相一致,诗悟与参禅共同追求的境界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及“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在诗歌创作中既注重表现形式的简洁也注重内涵的丰富。
【摘要】奥尔罕·帕慕克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雪》是其文学创作中唯一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小说,该作品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好书之一。《雪》通过互文性理论基础,展现了小说中的双重叙事结构以及小说人物与土耳其历史文化之间的交互性。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与小叙事相互转换和指涉,反映了土耳其在现代与历史、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挣扎与迷茫。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不仅揭示了土耳其的社会矛盾,也体现了作者对土耳其发展的深切关注。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非裔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作者以黑人女孩佩科拉遭到亲生父亲的侵犯并怀孕的悲剧为主线,描绘了生活在殖民地霸权环境中的非裔美国女性的困境。本文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深入剖析以佩科拉为代表的非裔美国女性所受到的来自殖民主义、父权制和西方女权主义的“多元压迫”。同时,结合共同体理论,从血缘、地缘、精神三个层面探究她们在多元压迫的推动下共同抗争,构建女性共同体的过程。
【摘要】《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有名的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哈代成功地运用反讽手法描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婚姻、教育和宗教制度,使得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本文将对小说中反讽手法的运用作深入探讨。
【摘要】韩江的《素食主义者》斩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展现了当代社会权力规训的微观运作和东亚女性的文学式反抗。本文以福柯生命政治理论为核心框架,分析韩江《素食主义者》中女性身体通过“植物化策略”解构权力结构的文学实践。精神病诊断、家庭监控与机构矫正构成小说中生命政治的规训三角,而作者通过光合行为模仿、植物意象转化等方式,将英惠的身体异变为植物,这种去人类化的策略是一次解构生物政治权力规训的文学式尝试,体现了文学想象对现实权力结构的反思价值。
【摘要】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八骏图》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其道德撕裂与内心欲望的冲突。本文从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八位教授的道德撕裂,挖掘其潜意识中的性幻想和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探讨造成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根源,并指出其导致生命力萎缩与精神异化。《八骏图》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与理性时关注人性真实与欲望正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药》为研究中心,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以及描写手法三方面对《药》的艺术性进行探析。小说《药》中展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色彩、英雄与看客形象的鲜明对比以及精彩的描写手法,对于我们理解《药》的艺术性有着重要价值。
【摘要】平安时代嵯峨天皇之女有智子是一位天资聪颖的汉诗诗人,她自幼涉猎经史,工诗能文,深得嵯峨天皇赏识,父女间多有唱和。有智子在日本填词的发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10篇传世作品均为汉诗,分别被《经国集》《杂言奉和》《续日本后纪》等收录,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诗歌对平安时代汉诗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学研究价值。从题材、形式、手法三个方面分析有智子的汉诗作品,从其诗作中见微知著,可以管窥唐代诗歌对平安时代汉诗的影响,感受到汉文学在东亚文化圈中展现的独特生命力。
【摘要】英雄主义在文学中的演变之一体现在农民英雄的形象上,当代农民英雄已经从单一的勇士转变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人物。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传统农民英雄形象和新时代农民英雄形象进行分析,体现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进而在此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农民英雄新变的原因,并希望借此展现出新时代脱贫攻坚下的多元的英雄形象,以及新时代中国农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变化。
【摘要】本文从“江南情结的地理因素”“江南文化的诗性之美”“江南道德精神的现代变迁”三个方面展开对格非“江南三部曲”的解读。深厚的句吴文化滋养了格非的文学世界,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诗性的智慧。格非抓住了“让德”这一江南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在现代视阈中开启并接续了对“泰伯开吴”以来的道德本体的思考。“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发明传统”这一文学理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对于江南文化一次较为成功的现代书写。
【摘要】希腊神话中的手足叙事深刻揭示了古希腊社会的权力争夺、命运枷锁与人性矛盾。手足关系属于家庭,手足之间的冲突是家庭的悲剧,古希腊人通过神话将其上升至社会层面,宿命论意图通过现实中可见的冲突案例来阐释古希腊社会的矛盾。手足间的性格对立则是古希腊人面对社会困境所做出的思考,从氏族血缘伦理到城邦公民伦理,社会动荡与价值的撕裂使得古希腊人追忆曾经的“黄金时代”。本文深入探讨神话文本中的手足叙事,分析其中隐喻,揭示叙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因素。
【摘要】文学空间研究将空间确立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维度,以文学为本位,以空间理论关注经由语言符号建构而成的空间意象,揭示文学作品中空间的隐喻价值和象征意蕴,对文学研究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更新。本文基于福柯“异托邦”空间理论框架,聚焦史铁生作品中的空间叙事,以“异托邦”的他者性、异质性与建构性为分析路径,呈现地坛的异质空间性及经由书写实践生成的文学性内涵。
【摘要】赵树理小说以“拟书场格局”的评书叙事文体著称,带有浓厚的农民文化气息。相较于丁玲、马烽等作家的小说,在赵树理小说中稳定出现的村庄、庙和戏三个乡村社会符号,使得其评书体叙事超越了具体时代语境,更具审美创造性。同时,这也是其评书体小说得以产生,并在农民中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符号学等理论,探索村庄、庙、戏在赵树理小说中的符号功能及其对评书体叙事的影响,并揭示其如何建构农民文化空间、承载秩序变革信息、满足农民审美趣味,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乡土叙事风格。
【摘要】高句丽开国神话塑造历经了从碑文到史文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高句丽开国神话塑造能反映其特定意图所在。《好太王碑》与《冉牟墓志》碑文体现出高句丽初期为巩固统治地位的意图,而以《魏书·高句丽传》为代表的官方史文则体现出高句丽为融入王朝政治伦理的意图。高句丽开国神话与夫余开国神话具有相似的始祖文化内涵,这深刻反映出高句丽国民的“夫余记忆”。
【摘要】康熙朝请旨会推是会推制度与“开列”和“论俸推升”两种制度结合形成的特别的钰选制度。康熙十年以前请旨会推主要是针对满、汉大学士及满员尚书、左都御史等高级京官的会推方式,康熙十年以后请旨会推的形式则常被用到巡抚、两司,都统、副都统等地方官员的钰选上。请旨会推的过程中会推是对开列和论俸推升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其目的是利用会推和其他两种制度各自的优点来选出满意的官员,这既反映了康熙皇帝用人的谨慎,也反映了清前期官员任用程序与方法的探索和完善过程。
【摘要】马克思正义思想是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曲折的发展。早期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嬗变经历了理性主义时期、人本主义时期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期三个阶段,展示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深刻发展与理论创新。本文将详细探讨马克思在不同阶段的正义思想,分析其嬉变过程及理论意义,全面理解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演变逻辑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价值。
【摘要】1871年的海防塞防之争中晚清重臣刘坤一参与了海防筹议,其海防思想开始萌芽。刘坤一的海防思想聚焦于练兵、培养人才、造船、制器及筹饷等方面。由于自身及环境的影响,刘坤一的海防思想与其他人相比务实中又略显保守。由于众多局限,刘坤一的海防设想也未能完善,但在中国的海防近代化过程中依旧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吕氏春秋》汇集各家先进学说,较大程度地淡化了鬼神与迷信色彩,蕴含民本思想,明确提出万物客观存在且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而万物由“太一”形成,“太一”由精气组成。面对客观世界,书中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接受良好的德育与智育,了解、掌握并利用规律,顺势而为。此外,书中也能运用精气与阴阳之说解释人类社会中的现象,例如将人类的疾病归咎于精气的郁结、将朝代的灭亡认为是阳气已尽等。虽然书中承认有鬼神的存在,认为巫蛊之术仍有一定效用,但其重点已经转移到强调人阴阳之气的协调。由此可知,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就得以产生与发展。
【摘要】裸礼是商周时期比较重要的祖先祭祀礼仪。关于裸礼以往依靠文献,将“裸”与“瓒”关联,将“瓒”与“勺”关联,进而将“裸”字与“勺”相关联的观点,并不正确。关于“裸”字字形分析方面,应注意字形上部的“”与“Ⅱ”是独立的构件,上下并非一体之物。从甲骨文、金文的“裸”字来看,裸礼的形式是丰富的,且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裸礼各有所重。
【摘要】荀子不拘泥于儒家思想,批判性地吸收当时的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基于修身、爱民和识人三大核心要素的君道思想。在政治上主张要处理好礼治与人治的关系,倡导君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修炼好自身的道德品格。在经济上主张富国富民,反对惨不人道的君主暴行,提倡用仁德来施政。荀子还推崇以礼制为衡量标准,公平公正地选拔有才德的人,使朝廷的权力互相牵制,坚守法度,各负其责;树立君主的权威,促使君主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以此治理国家,推动政治清明廉洁,天下安定有序。
【摘要】清代“土流并治”是土流机构并置、土流官员参设、国家标准化治理与土司传统治理模式融合互嵌“三位一体”的制度设计。有清一代,土流并治格局始终存在。该制度奠基于元、明两朝的制度积淀,又以国家实力的强化及天下观与民族观的革新为基础,在清代呈现出以土司传统为主导的体制分立期、土流双轨并行的制度调适期及制度共生的深度嵌合期的动态演进逻辑,逐步将边疆民族地区整合进国家治理框架之内。然而,制度的融合并未完全消解土司治理传统,土司区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原生性治理模式仍在土司社会中持续发挥作用。清代持续维系的“土流并治”治理格局成为推进国家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制度杠杆。
【摘要】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大学开创中国现代大学军事教育的先河,建立了名为“北大学生军”的校园社团。20世纪20年代,以程厚之为代表的北大学生将军训视为走出书斋、投身社会革命斗争的重要途径,其关于军训的回忆文字充满了壮志凌云的少年豪情。至20世纪30年代,北大的军训活动被纳入政府统一管理,从早期的校园志愿活动逐渐转型为必修课程任务。以张中行、严薇青为代表的北大学生以反讽戏谑的笔调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军训活动,在对趣事逸闻和历史细节的描写中追怀自由独立、散漫叛逆的“红楼精神”。这两种情感与价值取向迥异的叙事,通过差异化的文学想象,不仅呈现了军训活动的历史变迁,亦折射出北大学子对于校园精神与文化认同的多元诠释。
【摘要】《明夷待访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最早的奠基之作之一,具有深刻且现实的理论意义。黄宗羲主张权力是为民所用、为公共利益服务,最为代表性的还属“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思想,重视民众的利益、重视天下的利益,论述学校不止要培养优秀的士人,还要参与朝政议事,广泛集中民意,拒绝君主独裁,重视以法治天下而非以人治天下,具有明显的时代前瞻性。这些思想观点与“协商民主”的主张有相同之处,都是时代进步性的具体体现。但由于时代性的压迫与束缚,“共治”思想难以运用于具体实践,并且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在这局限性的基础上,更为后来学者提供思考之处。
【摘要】国风游戏音乐因其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和创新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海外友人的喜爱,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风游戏具有东方美学现代化重构、跨媒介叙事的情感联结、模块化传播的破圈效应、突破文化感知壁垒的技术赋能等传播优势,同时也面临文化差异理解障碍、语言隔阂、市场竞争压力和国际市场的渠道局限等挑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加强文化交流与教育、优化音乐创作与改编、改进语言翻译和歌词创作、拓展传播渠道等对策,进一步实现跨文化的共情与传播,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摘要】土家族哭嫁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歌谣,反映了土家族妇女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经历,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翻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以收集整理的湘西北地区的土家族哭嫁歌为研究对象,尝试挖掘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从语言学的视角详细分析哭嫁歌所表现的语音、词汇使用等特点,从文化的视角探究哭嫁歌中蕴含的土家族礼仪婚俗、宗族思想和民族心理。
【摘要】作为近年来“博物馆热”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此后的文博类纪录片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视觉语图修辞:纪录片在符码选择和展演中借由特殊的文化意象,采用修辞策略重构了文物与修复师的关系,在更具人文性的视觉环境中汇聚观者的情感认同,进而顺理成章宣扬“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而语图隐喻建构出的“故宫乌托邦”作为修辞目的却反转为建构背景,推动了故宫线下经济的同时也掀起了年轻一代的“博物馆热”。
【摘要】古诗翻译在文学翻译领域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涉及语言转换、文化意象传达以及诗意的再现。近年来,机器翻译(MT)技术迅速发展,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然而,由于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具有高度复杂性,现有的机器翻译系统仍然在翻译古诗时存在诸多局限。本文以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为例,通过对比许渊冲、孙大雨的人工译本与DeepL的机器译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在古诗英译中的优劣。研究发现,机器翻译在基本信息传达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在韵律、文化意象、诗歌意境等方面仍然难以与人工翻译相媲美。
【摘要】钱钟书《围城》体现的智性幽默及繁杂比喻体系,在开展跨文化转译时面临中俄符号域差异的深层阻碍,本文将索罗金俄译本当作研究对象,依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探究文化意象移植及语言形式调适的策略,研究发现:译者采用拓扑转换策略,且凭借形动词链重构通感意象;但科举隐喻语境的空缺、“李梅亭的箱子”复数化等现象,亦反映出文化拓扑变形的风险。本文推出动态分层注释及弹性隐喻的系统,为汉俄文学翻译提供符号学方法论层面的支持。
【摘要】川剧唱词翻译是推动川剧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需要准确传达唱词的意义,同时尽量保留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样海外观众才能在理解剧情的同时,充分感受川剧的艺术魅力和其中所蕴含的独特巴蜀文化。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川剧《柳荫记》为例,探讨川剧唱词的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比较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对于“晴雯”这一人物语言的翻译及其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对于小说中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需要做到两点,首先是达“意”,然后是传“神”。要求译者综合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实现功能对等。
【摘要】本文选取了由竹内好翻译的《藤野先生》日文译本,着重分析了增译与减译两种翻译技巧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文本的流畅度和准确性。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对汉语和日语的表达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更自然、更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翻译效果。
【摘要】本文以牧德洛夫《汉俄词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收录的95条动物成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系统探讨汉语成语在跨语言转换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要素的呈现方式与阐释路径。研究表明,该词典主要通过“字面直译 + 比喻阐释”“文化对应 + 功能描述”等多元翻译策略,在保留汉语动物意象原型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隐喻的跨语言传递,具体呈现出多种中国文化要素。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以《蜘蛛之丝》的高慧勤译本、林少华译本、宋刚译本(下文简称为“高译”“林译”与“宋译”)为对象,从读者中心、期待视野和隐含读者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译本如何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挖掘译者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实现译文的表达,以及各译文在传递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得失。
【摘要】2024年,“city不city”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热度居高不下,入选“2024年十大流行语”。“city不city”通过中英文混搭和语义重构,形成“X不X”的汉语正反问结构,其中的“city”不直译为名词“城市”,可引申为形容词“城市化的、新颖的、刺激的”。本文聚焦网络流行语"city不city”,从语言学视角切入,采用描写语言学方法探究其构式语法、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流行原因,可以分析出“city不city”在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价值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其流行原因受到心理因素、政策文化、传播媒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摘要】由于焦作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方言属于晋语的一个分支,使得方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括利”一词能够体现这个特色。本文将对焦作方言中独特的词语“括利”展开研究,通过考察“括利”一词的基本词义、历史演变、语法功能、语用功能等,对其词汇化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其在焦作方言中的独特用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古汉语时期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大量的词头陆续出现并产生了极其丰富的用法和功能,因此具有很强的能产性。“阿”作为代表性词头产生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并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主要以中古汉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材料《敦煌变文》《祖堂集》和《世说新语》等为例,从词头“阿”的位置分布出发,着重讨论其特殊的语用功能,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阿”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为理解中古汉语的语用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摘要】复合趋向动词隶属于汉语实词中的动词一类,能够在句中充当补语等成分。随着语言的发展,复合趋向动词除了表示简单的位移方向之外,还产生了诸多引申含义。这些引申含义由复合趋向动词的本义隐喻而来,这种词义的引申不仅是人类认知机制运作的体现,更代表着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本文将对典型的复合趋向动词引申义的内涵与演变路径进行归纳总结,为理解相关词汇的语义使用提供参考。
【摘要】普北军事地名是晋北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是晋北地区军事防御史、民族交融史的缩影。普北军事地名反映了历史上晋北地区的防御设施、军事制度、军事装备以及晋北人民历史和文化心理等。晋北丰富的军事地名,展现了晋北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
【摘要】汉字历经千年演变的史实,在古文献中得以见证。本文通过对“着”字的演变及文献考证,探究“着”字义项演变与其出处、来源以及古代文献中的原意。研究追寻该字多个义项的引申原因及其在各朝代古文献中的用法,深入探究其音形义及各义项的生发路径,以归纳得出结论。这利于在现今人们对于“着”字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利于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从业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的知识储备。
【摘要】辞书被称为民族语言和文化宝库,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载体。中国辞书人在长期丰富的辞书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中形成了中国辞书家精神。本文依托对《俄汉大辞典》《大俄汉词典》《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新时代大俄汉词典》四部大型俄汉词典的编写历程及词条相关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国辞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