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协同推进金融支持京津冀养老产业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分行优化养老产业布局,为三地老年人的多地域养老需求提供支持。针对三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协同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在加强养老政策协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摘要: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同时,数字金融发展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从雄安新区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出发,整理现阶段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与案例,剖析现存堵点、难点,对农行河北雄安分行在数字金融助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三个提升"方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展开分析,从理论与实践出发,探索数字金融助力数字乡村发展新思路,为乡村振兴在雄安新区发展提交新答卷。
摘要:为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牵头制定了《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为钢铁行业转型金融业务提供了政策指导,并取得初步成效。本文立足邯郸钢铁企业,就转型金融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前转型金融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还存在着金融机构授信政策不完善、转型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转型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从优化授信政策和金融服务、构建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转型金融的开展。
摘要:我国供应链金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由过去的供应链金融1.0线下模式发展为供应链金融4.0数字化模式,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适应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本文基于15家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情况,研究在推动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策略,并从业务模式重构、生态圈搭建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建议。
摘要:石家庄国际陆港是河北省唯一实现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的核心国际陆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本文在分析石家庄国际陆港发展现状基础上,调研相关企业代表和银行保险机构,了解金融支持情况、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建议。
摘要:1944年,面对陕甘宁边区边币贬值、物价上涨的局面,在时任中共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陈云主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币制改革,以陕甘宁贸易公司的名义发行“商业流通券”,最终平抑了通货膨胀、抵御了金融动荡、化解了金融风险。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商业流通券产生的社会背景,系统梳理陈云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思想,指出陈云的这一思想使边区广大金融工作者统一了认识,其“偷梁换柱"的新币发行主张推动了边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证,文章结合历史文献,高度总结出边区政府为保证商业流通券顺利发行而采取的种种有效措施。此外,从商业流通券设计风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其信用稳定和人民性。最后,文章结合商业流通券发行后边区的物价指数、对法币的比值等数据进行分析,阐明商业流通券的发行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摆脱了法币对边区经济命脉的控制。
摘要: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人民币的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版人民币(简称新币),收回旧币。为使新币发行工作在广大农村顺利完成,各基层党委、政府、公安部门以及人民银行、供销合作社等经济部门充分考虑广大农村现实的情况,密切配合,从新币的宣传、收兑、储备物资等工作入手,开展了大量细致入微、切实有效的工作。加之此次发行新币其本质不是币制改革而是改变价格标度,因此,全国仅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即完成新币发行工作,为后续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货币比价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货币问题,货币比价的背后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冀南银行在相对弱势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对敌比价斗争,最终取得了货币斗争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其比价斗争的探索和反思,对当今金融工作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摘要: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跨境资金管理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本文提出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CFIC管理模型”。该模型以集中化(Centralization)、灵活性(Flexibility)、智能化(Intellgence)和合规化(Compliance)四个维度为核心要素,旨在构建一个高效、安全、智能的跨境资金管理体系。通过具体实践,验证了CFIC管理模型在优化资金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加强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显著效果。该模型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和风险管理,还能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作为连接银行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枢纽,在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支持科技型企业实现创新突破方面颇具潜力。202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大范围并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AIC加速进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筹备设立AIC积极进场。作为银行系股权投资机构,AIC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投资周期长,而且具有与母行业务部门银企对接资源整合等优势。未来,AIC在发展“母基金 + 直投"模式过程中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与银行业务部门合作拓展“贷款 + 直投”功能,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接,与股权投资市场其他类型机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对科创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
摘要:自2023年11月1日新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发布以来,商业银行以资本新规施行为契机,不断加强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基于此,本文以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档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视角,研究城商行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助资本新规的推广实施提出资本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案1,促进城商行改革化险及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2年黄河流域省级面板数据,借助 SBM-DDF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方法测算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和制造业GTFP 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制造业GTFP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沿黄九省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和产业结构优化均会促进本地区制造业GTFP提升,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地区制造业GTFP增长,其中产业结构生态化因“回流效应”对临近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在产业结构约束下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GTFP呈非线性U形影响,只有当产业结构绿色协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制造业GTFP增长。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而绿色金融是当前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催发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基于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与地方绿色金融数据,探讨地方绿色金融如何牵引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发现,地方绿色金融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牵引作用,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非高污染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地方绿色金融通过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牵引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为政府统筹资源配置、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启示。
在全球从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涉及经济结构、金融体系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发展格局下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一书,正是立足这一时代背景,构建起从理论逻辑到实践路径的完整分析框架,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