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颁布40周年,也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以下简称河北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国库工作安排,切实履行经理国库职责,与财政、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积极探索经理国库的河北模式,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国库服务支撑。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40年来,河
摘要: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迎来经理国库40周年里程碑。从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确立央行法定职责至今,国库体系经历了从手工账本到云端互联、从财政出纳到民生枢纽的史诗级蜕变。这段历程不仅是技术革命的胜利,更是中国特色的制度传承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
摘要: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奠定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定职能。2025年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40周年,4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财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本文梳理了1985年至2025年我国财税领域的重大改革,总结央行国库会计核算为了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新形势而进行的系列变革,并针对当下国库核算工作中面临的资金安全风险仍严峻、核算队伍素质待提升、跨部门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提出强化监督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完善系统建设等政策建议。
摘要: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颁布实施4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4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分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履行经理国库职责,不断提升国库服务、国库监督效能,聚焦现代化国库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央行国库的良好形象。
摘要:雄安国库坚持底线思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适应财税发展需求,提升业务电子化水平,保障国库资金安全高效运转,为国库高质量发展筑牢业务根基;彰显国库担当,服务特殊保障,服务地方政府,服务社会民生,为国库高质量发展书写满意答卷;做好管服结合,强化内外监督,实施业务全流程监管,为国库高质量发展搭建防护隔离。设库7年来,始终“守库有责、守库担责、守库尽责”,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与货币困境。在国民政府控制区,随着东部富庶省份的相继沦陷,税源锐减而军费激增,财政赤字如滚雪球般扩大;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日军残酷的经济封锁与军事扫荡使得物资短缺成为常态,金融体系濒临崩溃。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都不得不进行国库制度与货币体系的创新探索。这些战时实践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伟业,也为中国现代财政金融体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在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4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抗战时期的国库制度建设经验,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家金库工程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与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以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国库为研究对象,综合中央苏区、川陕苏区、晋冀鲁豫及山东、广东等典型根据地档案与口述资料,运用历史比较与制度分析方法,系统揭示红色国库在战时环境中的组织形态、资金筹措与风险治理规律。研究发现:1.红色国库依托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了“财政、银行、国库”三位一体、可随战局机动迁移的纵横网络;2.通过农业税、公债、缴获与群众捐献等多元化渠道,形成快速、可持续的财源;3.严密的预算一执行一决算闭环、内外嵌合的监督体系以及银库合一的风险隔离,有效确保了资金安全与高效拨付;4.在土地革命、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等关键阶段,红色国库持续为军需、民生和生产建设提供财政支撑,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5.其预算统筹和收支两条线、财银协同等制度,创新及忠诚、廉洁、担当的财经干部文化,直接孕育了新中国国库制度。文章最后提炼出坚持党的领导、构建纵横协同网络、完善全流程监督、强化风险韧性和民本取向等对新时代国家治理和财政安全的启示。
摘要:文章基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背景,从重构央地协同体系、优化政策传导落实体系、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整合要素配置体系四个方面,总结梳理邢台市分行应对新形势下履职挑战的经验做法,并提出适应机构改革新常态、进一步提升基层人民银行履职效能的思考。
摘要:本文聚焦河北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通过系统梳理其发展现状,深入剖析核心矛盾,并构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河北省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着中小微企业融资壁垒突出、金融资源错配、创新动能不足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本文从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科技赋能、基础建设四个维度提出对策,旨在助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转型金融将推动我国低碳发展,以绿色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形态逐步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我国森林、草地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 70% 以上,林草碳汇所具备的碳吸收能力,使其成为当前最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低碳转型手段。因此,本课题基于对转型金融发展背景下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后,国内外林草碳汇交易情况、典型案例及金融支持有效措施的研究分析,提出金融支持林草碳汇交易发展政策建议和工作措施,为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摘要:随着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政府和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措施和工具,以期减少工业制造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然而,环境规制的强化可能对工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索环境规制政策对于制造业企业融资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本文选取了2011—2020年2253个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针对企业排放实施的污染税(费)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低水平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税(费)率过高反而会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具有政策时滞性,目前我国环境税(费)税负合理,对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补偿"促进效果明显。此外,政府环保词频、污染物影子价格均能显著正向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ESG评级作用效果为负向。中介效应显示污染税(费)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融资约束指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本文还分所有制性质、企业所在地、行业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终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以2011—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显著减少就业创造、增加就业破坏,对就业增长造成负向冲击。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增加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优化了企业就业结构;相较管理人员,数字化转型对生产人员和研发人员规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此外,相对国有制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而言,非公有制和低技术制造业企业受数字化转型负面冲击更大。机制检验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绩效会加强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就业的负向冲击。本文对构建适应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以检验数字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财政支出发挥的间接作用。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升级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能通过创新消费场景等路径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其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中部 > 东部 > 西部”的特征;财政支出在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增加财政资源,进而带动消费升级。基于此,提出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加大数字经济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等建议,以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