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梳理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能够推动这一议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405篇文献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当前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脉络后发现: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呈迅速上升态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研究关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前沿方向和价值目标;关注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产力等热点问题;聚焦背景研究、理论溯源、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的方向领域。未来应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学科研究广度,加强其技术赋能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从而为新时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的百年文化成果的宏阔升华,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证了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多层次需要,彰显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基于文明与人的辩证关系,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重要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内驱动力;研制人本措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保障。
[摘要]习近平关于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有其特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科学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如何考核政绩”等重要问题,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加强党性锻炼,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完善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安排,以此推动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造福人民。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就的西柏坡精神,以“两个务必”的绝对政治清醒应对了世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态度的考验,体现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对“延安作风”的延续。时至今日,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中国共产党是以“三个务必”警醒走在新的赶考路上的答卷人。新时代,在理解西柏坡精神形成的三重逻辑之上,必须以历史自信为本,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忧患意识为念,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自我革命为径,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是西柏坡精神之应然。
[摘要]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生成原因和实践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凸显历史自信的价值和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包括党的重大历史成就自信、党的建党精神自信、党的人民立场自信、党的理论经验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原因包括厚重的中华文化、党的初心与使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培育路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正确党史观、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担当作为开新局。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党员干部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非常必要。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要优化教育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健全规章制度。
[摘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莱西经验”的深化拓展历程为当前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出的新挑战,从四个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强化政治领导力,确保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发展引领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升乡村治理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加强自我建设力,将基层党组织打造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堡垒。
[摘要]我国残障退役军人福利保障历经制度肇建、曲折发展、恢复重建和制度转型,已经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残障退役军人福利保障体系也已经从“优抚 + 安置”的两支柱体系嬉变为“优抚 + 安置 + 保险”的三支柱体系。《“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均对残障退役军人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作出了规划和部署,未来应基于残障退役军人的双重特殊身份和三种福利身份,从三个方面加强其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一是从公民身份出发,在全民社会保障框架下统筹残障退役军人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兼顾双重特殊身份,在退役军人和残障者两个群体福利保障体系基础上协调残障退役军人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三是强化残障退役军人福利保障法治建设,将重点优待对象和特殊保障对象的福利身份落实为制度安排。
[摘要]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544篇期刊论文展开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用与意义、动力与机制、主体与方式、目标与途径等方面。现有研究的理论整合建构不够、研究内容有待扩展、实证研究成果偏少、学术交流合作不足、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建构数字政府的整合性框架、聚焦中微观议题、加强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协同、推进学术交流合作及多学科融合,应是下一步数字政府建设研究的重点。
[摘要]随着数字智能时代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变革,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发生了显著转变,超越了传统的政府理论范式。结合地方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数据治理两个典型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当前国家治理变革场景下,地方政府具有“复合型政府"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总体性与现代性任务之间、体制内与社会性诉求之间的转换。复合型政府的转变前提和动力机制源于国家对现代性治理目标的重视以及复杂社会需求的回应性挑战。向复合型政府转型不仅促进国家治理效能的优化,还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期许。这也反映了当前国家治理的突出议题,即如何用有限的制度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社会需求。
[摘要]从“人民"到“人民至上"的话语深化,既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批判性扬弃的结果,亦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升华。在不同语境下,“人民”概念的内涵呈现差异化。从历史与理论维度梳理“人民”话语在中西方历史话语下的演变,揭示其在中国传统中的伦理根基与实践逻辑及在西方语境中的权利主张与民主诉求。在现代语境中,“人民”的属性从利益载体向治理主体拓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动力。基于唯物史观,剖析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人民”范畴的厘定,紧扣历史脉络廓清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概念的逻辑起点与话语延展,阐明其在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人民"概念的生成、演进和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概念内化并升华至“人民至上”价值高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追求、凝聚民族复兴力量的精神纽带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导向。社区是践行和深化“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场域,实现“人民至上”理念重塑社区治理价值内核、驱动社区治理从“以权强制"向“法理认同"转变、引导公共服务由供给导向向需求牵引转型。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面临实践资源分配失衡、实践内容偏离需求、实践主体参与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整合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难题,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部门联动新机制;强化师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焕发学生参与新活力;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摘要」矿业权制度是公法私法化语境下旨在吸引社会资金开发矿业的产物,矿业权取得的法律关系兼具民事合同与行政审批的属性。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矿业权出让合同作了进一步完善,从法律层面明晰了矿业权出让合同的法律特征。探究新法双重法律性质的具体表现,结合公私法融合和“领域法"勃兴的背景来分析法律的演进,自是必然选择。
[摘要]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兼具历史沉淀、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之三维主体性。“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主体性深度契合,共享共同的“魂脉”与“根脉”。“第一个结合”于物质层面筑基,稳固中华文化主体之殿堂;“第二个结合”于理论维度立本,筑牢其发展之基石。两者相辅相成,共筑中华文化之辉煌。“两个结合”之道,旨在强化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广纳外来文化的精髓,实现传承的守正不阿与创新发展,由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之巍然地位。
[摘要]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具体样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价值效用,促进新时代精神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应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两个结合"科学理论的引导下,通过铸牢意识形态阵地、推动创新文化科技、提质建设教育强国、改革文化体制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满足人民多样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弥合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摘要]优秀传统科技资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存,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目前我们对其进行的整理和挖掘利用都远远不够,大多数科技资源尚未得到整理、传播和利用,文理兼备的研究人才匮乏,传统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加强对优秀传统科技典籍的整理出版,尽快培养相关人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并积极利用各级科研基金项目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传统科技典籍与一线前沿科研工作相结合,为现代科学研究和研发提供灵感和支持。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区环境品质提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望的应有之义。论文选取社会组织参与某一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案例,从价值共创视角探究社会组织协同多元主体促成社区环境治理的集体行动。研究发现,社会组织通过化危为机、以社区儿童为突破口、以社区公共空间为载体的实践策略,实现了社区环境治理价值共创。推动社区环境治理走向可持续性价值共创,需要社会组织在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下,通过联动多元主体与动员居民参与,实现外部资源撬动与社区内部动力激活。
[摘要]非遗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璀璨明珠,更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风采的重任。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青岛非遗文化借助融媒体传播优势,从技术赋能、内容赋能、载体赋能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文化内涵、拓宽国际视野,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赋能、传承筑基、媒体破壁”的四联驱动措施,构建起文化出海的立体生态,不断提升青岛非遗文化的跨境传播力,加速其国际化进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丰富的文化体验,共同承担起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