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生长内在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文化主体性”之主体为中华民族,而“两个结合”则彰显了中华民族主体性在文化领域的伸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彰显,还需在对“文化主体性”概念进行澄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两个结
摘 要: “新的文化生命体”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的文化形态,在构成要素、内容特性、表现形式等方面实现了深层次的文化再造,彰显了深刻的具体普遍性意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高度契合构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前提。高度契合性以差异性和特殊性为基础,诸多差异为二者的互相成就提供可能性空间,这种“和而不同”的互补性构成了生成过程。二者的结合实现
摘 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西方现代化以欧洲殖民扩张式现代化、美国贫富悬殊式现代化、日韩财阀垄断式现代化为典型模式,其本质是资本至上,有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痼疾。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马克思现代化理论,铸魂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探索和追求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多元开放的现代性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
摘 要: 农地抵押贷款是推动金融服务“三农”,推动共同富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流动人口家庭为对象,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对农地撂荒的影响。结论表明: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总体上抑制了流动人口家庭农地撂荒,主要通过推动劳动力雇佣和农地转出实现;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显著弱化了流动人口家庭因劳动力缺乏、资本流失和定居意愿增强而产生的农地撂荒倾向;农地确权程度、农
摘 要: 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而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唯一确定的方向。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2—2022年面板经济数据,检验数字化转型是否可以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以及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并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降低了漂绿的吸引力,并且通过提高分析师关注度
摘 要: 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研学旅游是旅游与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对港澳台侨学生在中华文化认同与增强国家意识的引领上具有特殊意义,是高校国情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通过扎根理论提炼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研学旅游参与动机的结构维度,生成测量量表,从参与者视角构建研学旅游动机对国家认同关系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港澳台侨学生研学旅游参与动机由4个维度(自我提升、文化认同、社交
摘 要: 基于2011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98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其综合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借助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二者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刻画和识别,采用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贡献,综合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衰减边界。研究表明:(1)
摘 要: 随着工商业与人权运动的发展,为获得有效救济,因公司集团中子公司行为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倾向于在跨国企业母公司母国法院提起诉讼。然而根据现有法律,子公司的责任并不必然及于母公司。鉴于建立以刺破公司面纱为基础的间接责任的难度较高,且刺破公司面纱制度与公司集团背景下子公司境外侵权案件并不适配,司法实践中发展出以注意义务为代表的直接责任判断依据,后在联合国《指导原则》的推动下,人权尽责义务成
摘 要: 一并下放行政处罚权以外的行政职权是基层综合执法一项核心举措,推进一并下放职权实施的法治化是基层综合执法法治化改革阶段的重要任务。考察现行立法发现,以立法形式规定一并下放职权的地方数量与规定下放的职权种类均较为有限,由此给一并下放职权的实施带来规范依据不足与适用范围过窄的困境。一并下放职权的必要性反映于其服务行政功能方面,具体表现为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提升基层执法效能和转变政府管制行政观
摘 要: 默示许可已成为诸多数字平台中著作权许可的主要模式,成为一种制约、形塑版权流转和数字传播的重要“制度事实”。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大大提升了许可效率,部分解决了传统著作许可模式难以匹配数字传播效率的问题。但实践中,也产生了主体不平等,用户选择权、求偿权被侵夺等问题。从宏观看,数字平台的著作权默示许可还折射着数字时代著作权法律制度所面临的如何保护数字劳动价值和数字内容生产者权益等挑战。可发挥法
摘 要: 农业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政策是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以1949年至2023年《人民日报》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历时性文本语料库。运用文本挖掘、语义网络和可视化等方法,探析新中国以来农业农村政策核心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全景式演变过程,以期深化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及政策变迁的认识。从话语网络、政策语境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核心话语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农业农村政策的调整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由于公众情感被反复调用,在长期接触和参与网络讨论的过程中,其对社会问题和舆论事件的共情能力及共情意愿逐渐减弱,没有足够的情感能力来正确地共情和处理网络中的大量信息,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明显的“倦怠感”,网络舆论共情疲劳随之产生。而究其根本,网络舆论共情疲劳是互联网信息过载、事件反转和信息过滤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个体、社会互动及清朗网络空间的建构均具有负向影响,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