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十四五”完美交卷、“十五五”拉开大幕之际,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6周年。7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风雨兼程,掀开了一幅幅波澜激荡、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披荆斩棘,演奏出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进赞歌。 步履铿锵的76年来时路,是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光之旅。这一路,我们都在发愤图强,我们都在艰苦奋斗,我们都在砥砺向上,终于走上了一条实现伟大梦想的康庄大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领导经济改革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的中心工作。习近平同志以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为着力点,以深入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重要战略目标,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商品经济改革方略,集中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正定的孕育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最初思考。这些探索与思考,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主题指向、内容展开与体系建构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生动展现了实践基础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土壤中。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经济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合共生”的多元社会观、“和而不同"的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活力,而且为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现实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的战略目标清晰、实践指向明确的科学谋划,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科学指引,遵循唯物辩证法,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深刻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意蕴,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战争时期日臻成熟,构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维统一的整体性目标体系,具有层次分明且有机统一的完整内涵:在国家层面追求“抗日救国”“民族独立”,在社会层面谋求“社会团结”“抗战合力”,在个人层面探求“主体意识”“使命担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呈现“以点带面”“统一灵活”“内外互动”“以小促大”等鲜明特点,而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立、目标认同以及目标践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要]实事求是,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应自觉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好、运用好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在坚持理论创新中破除认知桎梏、在坚持人民至上中恪守价值立场、在坚持遵循规律中把握历史主动、在坚持问题导向中鼓足发展动力,坚定自觉地贯彻好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和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摘要]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也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所需秉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在系统观念视域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并重视系统的层次性原则。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理论认识、构成要素和落实质效等方面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空间,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应当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把握规律、明确目标,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强化构成要素,实现统筹兼顾和协同发展。
[摘要]党的作风是党的名片,关乎党的形象,关乎民心向背,关乎党的事业存亡。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从西柏坡时期的“六条规定"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出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作风建设的持续关注和深化“变”的是历史方位、核心任务和实践方式,“不变”的是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工作对象。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作风建设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变”与“不变”中,从加强党性教育、密切联系群众、抓住“关键少数”、聚焦突出问题、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党的作风建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