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是智利著名建筑设计师。200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着眼于公共利益和社会影响,承接的项目涉及住房、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 阿拉维纳接到的第一个项目便极具挑战性。甲方要求他设计一片住宅区,以便安置蜗居在市中心30多年、一直随意占地扩建的100个家庭。在此之前,甲方找过多家建筑师事务所,对方都以难度太大为由拒绝了。 在找到阿拉维纳时,甲方也没抱太大希望,因为
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的城市“抢人大战”,喻示着城市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渴望。因为年轻,意味着正当年的优质劳动力,意味着产业的新可能,意味着活力、生机,还有希望。 在业内专家看来,城市“抢人大战”本质是城市对人才价值的再认知,也是新兴产业和城市未来竞争力的争夺。未来,人才不仅是资源,更是城市基因的改写者。在这场“抢人大战”中,哪些城市占据上风?哪些城市的引才政策最有效果?人才正如何重塑着中国城
1222万——这是2025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离开校园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哪座城市开启新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城市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年轻人的“理想型”? 什么样的城市称得上“青春之城” 年轻人的“理想型”城市,现在有个新名称叫“青年友好型城市”。因为青年的发展性特征,又称“青年发展型城市”。更直白地说,就是“青春城市”或“年轻城市”。 2022年4月,我国开始进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机器狗变身“AI监测员”,智能识别水中主要污染物;出租车和公交车装上“黑匣子”,采集大气数据并形成空气污染预警;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完成的企业环评报告,借助通用大模型行业环评应用,缩短至30分钟生成,并于15分钟内完成审批……近年来,杭州开启了一系列生态“智”理的新探索。 “生态智卫” 浙江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值班室,工作人员发现监控平台提示了一条高值报警信号。10分钟后,当地网格员到现场核
在互联网时代,一朵非遗绒花、一个动漫人物、一个“丑娃娃”,就能衍生出一个跨越国度、穿越古今的圈子;一个在现实中外貌和成就都平平无奇的人,可能就是一个拥有数万粉丝的圈层“顶流”或“大神”。人们看到职场或传统社交圈中的权威体系正在被重构,也看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另一个“隐藏款”的自己,在不同圈子里活出精彩。 “圈时代”究竟是如何来临的?技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新型连接方式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
一锤定音便决定万千西瓜命运的“验瓜师”,牵引着城市孤独与萌宠经济的“遛狗师”,驾驭铁翼俯瞰大地的“无人机女飞手”……她们从事的新职业仿佛游走在生活的奇趣边缘。然而,当我们穿透这层猎奇的薄纱,那些被浪漫想象遮蔽的真实才渐渐显露:三伏天里汗透工装的坚守,被猫狗抓咬的累累伤痕…… 接住这些琐碎而具体的挑战,才是坚守住一份新职业的硬核技能。 “报恩瓜”还是“报仇瓜”? “这一刀下去,砍的是瓜农一年的
夜幕降临,结束一天工作的李青躺在床上,习惯性地划着手机。一个关于陶艺的短视频跳入眼帘——陶土在匠人手里逐渐成形的过程,仿佛带着某种宁静的力量。想到自己下班后只能靠刷手机来放松,这位00后心里空落落的。斟酌片刻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发送了这样一则帖子:“有没有愿意技能交换的小伙伴?我可以教你写作,我想学习陶艺和瑜伽,互相免费,时间自由……” 不知从何时起,技能交换的风潮悄然席卷社交平台。近期一家媒
毛泽东极其重视保密工作,他曾严肃指出:“ 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给部队的电报中,保密工作是他始终强调的重中之重。他以身作则,亲自销毁阅后密电,以保护情报来源和内容。然而,一贯视保密工作为生命线的他却在1943 年7 月一反常态,亲自决策指挥了一场“ 大泄密”,将中央社会部和军委二局所获情报公之于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蒋介石密令闪击延
1943年底的河南安阳荒凉而肃杀。这一年,当地秋粮彻底绝收、灾荒严重。然而,安阳城里的鬼子不在乎死了多少老百姓,只在乎一波又一波逃荒的流民:谁知道那里面有没有藏着几个“土八路”。于是,鬼子让安阳一带的伪军加强了对往来路人的检查。自1941年日寇推行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以来,鬼子在铁路上可谓费尽心机:铁路两侧深掘封锁沟,再修封锁墙,与铁路平行处又有公路,关键节点上修筑碉堡,设卡拦截,以日军为骨
李升与李敏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藏有一把老斧子,看似不起眼,可谁也无法统计它曾劈开多少枯木、斩过多少荆棘。在它的陪护下,担负重要使命的我党干部、关系到抗日大业的秘密文件、投奔东北抗联队伍的热血儿女最终被安全送到目的地。这把老斧子,为东北抗日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主人,就是被东北抗联战士誉为“抗联老父亲”的李升。 花甲之年干革命 “一天,我和小燕刚走出门抱柴火,发现有一个像叫花子似的人背着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曾活跃着一支专门放火焚烧日军军用设施和物资的抗日力量——抗日放火团。据日军统计,从1935年6月到1940年6月,抗日放火团对日军占领区的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资实行放火破坏达78次。其中,在大连放火57次,在安东(今丹东)爆炸铁路1次,在天津放火10次、爆炸铁路6次,在北平(今北京)爆炸铁路1次,在青岛放火3次。这些行动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国际
编者按:宫门初开,百年一瞬。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 百年回望,曾经笼罩紫禁城的帝王威仪已化作百姓眼中的文化惊叹,那些静静陈列的古老文物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岁月沉淀的东方智慧正通过创新表达与世界文明深情对话。 百年之后再读故宫,我们不再只看见红墙黄瓦的恢宏规制,更能透过一砖一瓦的纹理,细数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家底;不再只惊叹雕梁画栋的精巧工艺,更能在殿宇亭台的布局间
1925年,北京市民买一张故宫博物院的门票要花上半块银元。尽管当时的半块银元能购买不少猪肉,但红墙里的繁华世界对人们的吸引力要远远胜于饱餐一顿。 这一年的10月10日,肃穆的神武门初次迎来平民的“登堂入室”,游人杂沓,车马喧阗,如同市集一般热闹非凡。次日清理道路时,妇孺遗失的手帕和鞋帽,竟然多达几个抬筐,实在算得上是博物馆界未有之盛况。 100年后的2025年,故宫的门票价格变成了60元,
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皇城,是建筑,是文化。而看不到的,是背后的技术。让科技与文化共生,让科技助力文化创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发展,是故宫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技术 古老的故宫里,布放着很多现代化的遗产监测设施——这也是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所采取的必要监测手段。 故宫博物院拥有全国体量最大、体系最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团队。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到2025年已经走过100个春秋。 100年前,在清室图谋复辟,军阀妄想侵占,激进人士欲废之而后快的背景下,故宫的先辈们,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为保护故宫文化遗产,拼尽全力建立起故宫博物院。正因他们的努力,才化险为夷,向世界奉献了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殿堂。 故宫博物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产物,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突出代表。只有重温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回顾
不久前,美军对伊朗3处核设施发动打击,标志着美国正式介入以伊冲突。事实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介入中东地区冲突。 从干预到撤军,再到重新干预,美国在中东地区反复上演着“老剧本”。为什么美国在中东地区几进几出,始终处于“撤而不离”的状态? “鲍威尔的幽灵”再次在中东游荡 2003年2月5日,美国时任国务卿鲍威尔拿着一支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讲话时称:“伊拉克的行为和事实表明,萨
金秋时节,中国的乡村大地,正迎来一片丰收景象,而隔海相望的邻邦、以“泡菜文化”著称的韩国,却经历着“白菜荒”。 泡菜是韩国人重要的日常食物。据统计,韩国人每年要吃掉约90万吨泡菜,平均算下来,每个韩国人年消费泡菜量约为35公斤。 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减少、极端气候肆虐、人口老龄化和农民种植意愿降低等多种因素,韩国的本土白菜产量逐渐下滑。 为应对“白菜荒”,韩国政府紧急从中国进口大白菜。与
2025年2月,加拿大剑桥湾,气温零下26摄氏度,风吹得护目镜会瞬间结霜,但当地人却说:“这是75年来最暖和的冬季。” 海冰不再守时,冻结迟缓、融化加速。驯鹿掉进冰窟,猎人骑的雪地摩托陷入裂缝。 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冰原上,一群工程师正用电钻和水泵,试图做一件看似荒唐却可能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事——人工造冰。他们的目标很宏大:派出50万个水下机器人,重新冻结北极。 北极正在崩塌 北极发烧了
一 我出生在“ 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父母给我取名“南山”,因我生在南京,南京有个钟山,父亲说,干脆取名钟南山吧! 他希望我像大山一样,经历过风雨,还能够屹立在那儿,茁壮成长。 听外婆讲,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把我家的房子炸塌了,我被埋在土里。外婆紧张极了,一直扒着砖头瓦砾,拼命把我挖了出来。那时我的脸已经黑紫,她把我的鼻子清清,又按按我的身体…… 我活过来了,我的命还
一 过去24年来,很少有人知道广东韶关的黄文静家究竟是做什么的。 本来差一点,她就能拥有一个做点心的父亲。无奈从她出生后,父亲就转了行,工作时一身臭味。父亲干活时,读小学的黄文静总是站得远远的。 黄文静的妈妈也随时可能消失。比如包粽子包到一半时接到一通电话,妈妈就会拿上工具走掉,干完活儿回来再接着包。 在其他同学的父母“在什么公司工作”的氛围下,自己家的这份工作,让黄文静觉得“和捡垃圾
我们平时常会说到含金量这个词,意即某件事物的内在质量,蕴含的价值、意义。譬如,奥运会奖牌比省市运动会奖牌含金量高,诺贝尔文学奖比茅盾文学奖含金量高等。所以,人们都在竭力提升自己的含金量,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多多益善。 但也不要忘了,生活中还有一种“含诗量”,即生活中诗意的浓淡。有人会说,生活无非就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生娃养老,一地鸡毛,满眼琐碎,哪有什么诗意可言? 此言差矣!所谓诗意,就是能
奶奶去山里走亲戚,摘了一篮子柿子回来。我和妹妹馋得直流口水,但奶奶小气得很,不让我们吃,说要等几天。后来,我从门缝里偷看,见她把柿子全藏进了米缸里。 这哪里还等得了? 于是,等奶奶下地干活去了,我和妹妹偷偷溜进房间,揭开了米缸盖子,伸手探进去“瓮中捉柿”,一人拿了一个。我们等不及洗,只在裤腿上擦一擦,就“咔嚓”一口咬了下去…… 几十年后,每次回想起这一幕,我的嘴里仍会泛出一股苦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