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省委基于全省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中期、农业现代化处于转型发展加速期、旅游产业化处于优势转化提升期”的“五期”方位,明确了贵州将“努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做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的“三者”定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贵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贵州省委贯
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城乡关系的协调与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论断将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进入了新阶段。从我国发展实际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实现高质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必然要求,不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而且顺应了14亿中国人的民心民
九十年前的伟大长征,是党中央领导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革命壮举中,党中央不仅打败了穷凶极恶的强大敌人、跨越了湍急险峻的万水千山,还战胜了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的错误思想,历经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伟大转折。其中,苟坝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续篇,成就了伟大转折的关键一步。回顾这段历史,对于走好今天的新时代长征路,依然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一、苟坝会议是党中央应对危机、纠错前行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以“六个始终如何”系统地概括了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指向,指出:“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自我革命的思想根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而“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从思想上建党,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革命头脑,在革命斗争中确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从而为党推进自我革命提供思想保障。 (一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乡村治理体系法治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力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这为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法治化,实现乡村善治指明了方向。贵州省青岩镇龙井村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法治化进程中,探索如何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文化振兴是基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事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而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对满足乡村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责任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时代新气象,财会监督的作用愈发明显起来。党和政府将财会监督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赋予了财会监督新的定位。而乡村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映、控制、监督和评价乡村公共产品配置与公共服务质量的功能,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中郑重提出:“坚持依法监督,强化法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才兼备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艺术学类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