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先生一生爱书读书品书,一如其名,钟情于书,嗜书如命,悟书有道。他引培根论读书名言而补充道: “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钱先生进一步论述道: 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 这里说的是读书有快慢或“热冷”之分,正如他总结道: 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
在开始正文以前,首先我要说明在标题中所用的“懂”与“解”两个字,实在并无深意,“懂”就是明白、懂得的意思,“解”则是分析、解说的意思。我之取用了这一个标题,完全只是因我教书20 多年以来一点甘苦自得的体验而发。根据个人的教书经验,我以为诗可以分做四类。其一是易懂也易解的诗,如元稹的《上阳白发人》、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这些诗不仅在字面上没有生字难词,可以使“老妪都解”,就是在内容方面,对其所吟咏
或许,没有谁能比张静教授更有底气来写这样一本关于叶嘉莹先生的书了。原因有三。 一是深知。20 多年的“携手日同行”,作者从最初跟叶嘉莹先生做博士后研究而成嫡传弟子,到此后一直留作先生“十分倚重”的“重要的学术助手”,其知先生德艺双馨之深,恐为一般人所不及。 二是深情。近距离乃至零距离的长年相随,有感于师恩浩荡、扶掖切切,“师弟因缘逾骨肉”,凝于笔端,一出手便注定是至诚至真的尊师之作。正如叶先生
一个新的“全球微观史”研究转向在当下正悄然展开。这最早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拉皮杜斯教授戴维·A·贝尔于2013 年刊发的一篇评论中提出,声称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启的“全球史”研究已到达了一个“收益递减点”;并说原因在于许多最有趣的历史现象通常都是通过细小微观,且难以置信的剧变开始,故现在是该研究“回归”的时候了。随后一部受到广泛好评,也获得若干重要学术奖项的著述,是在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的
修辞是逸出语义边界的意义语词,是一种自觉的语言意识和交流意识。它意味着交流的方式和效果。它不仅是技巧和方法,也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显示着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从技巧和方法的角度看,李建军的《小说修辞研究》(修订版),于2019 年度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建构体系性小说修辞学的著作,涉及许多理论著作和小说文本,盘点了古今中外与小说相关的文学理念,该书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探讨了小说修
作为一个从事20 世纪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与《新青年》结缘是必然的。毕竟,那是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就这个研究对象来说,它属于过去,是曾经存在过的辉煌。谁都不能否认,《新青年》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可遇不可求的精神贵族。 但是,贵族也需要贵人。作为故纸堆中一方静态的存在,如果没有“知遇”,“永远的《新青年》”也只能永远以废墟的形式蜷缩在图书馆的一角以醉卧状“永垂不朽”着。这一“存照”,显然不是我们愿意
2024 年12 月初,田嘉伟博士托我儿子转交过来他的一本新书:《今晚出门散心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 年版)。打开看,扉页上并未写“赵勇老师指正”之类的客套话,而是写了满满一页,等于是修书一封。这封信有些意思,值得照抄如下: 致赵勇老师: 在您的课堂上,我第一次听到了崔健的摇滚乐,感谢您。因为舍友曾是北师大吉他社社长,我们对您文艺中年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现在很多文艺学老师都不太文艺
寓言大师伊索跟我国的思想家孔子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伊索大约要比孔子年长六七十岁),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揭示这一点,意在说明,东西方的智慧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成熟,结出硕果。 伊索及其寓言诞生以来,历史上屡有记载。希罗多德的《历史》告诉我们,伊索曾是萨摩斯人雅德蒙的奴隶,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约公元前446-385 年)曾在作品中提及伊索被德尔斐人诬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曾出现伊
郝岚教授送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世界文学:范式重构与多维共生》的书稿,嘱我为之序。仔细翻阅这本题目前沿、结构缜密、内容丰富、书写兼容的书稿,不禁浮想联翩。她是我国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第一批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系统学习过比较文学理论和专业的教授。在求学过程中,她秉承前人“学无中西”“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教诲,中外兼修,求学津、京、沪,访学英、美、澳,不仅
郝岚的新书《新世界文学:范式重构与多维共生》出版之重,重在逢时。所谓逢时,说的是书中所论“新世界文学”与后理论时代相共生。所谓“后”说的不是时间上的“后”,而与“新”同义,是对“旧”的解构和重建。这在此书蕴育撰写期间相当明朗。而在当下整个文科趋于“三十年河西”、处于天平下垂的一端之时,其“新”和“后”的格局和范式已具规模,尤其是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如果可以这样命名的话),疫情前的“全球化时代”
在上古的文化观念中,蛇是一种充满神秘感和神奇色彩的生物,许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列子·黄帝》中就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后世类似记载也很多。《楚辞·天问》东汉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说大禹治水时进入龙门洞穴,“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些上古大神人首蛇身的样貌体现
自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问世以来,“文科还有用吗”的争论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之一。与先前同类型大模型相比,深度求索的中文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尤为完备,在十几秒之内便能按照用户要求生成结构清晰、文字凝练的长文本,令不少体验者惊呼“比我能写多了”,著名作家李少君表示:“文学界很多人都感到了这股巨大的冲击。”一时间,“深度求索来了,文科是否会消亡”的议论引爆网络。 近读北京
阅读之缘 2024 年11 月28 日下午,我往中原区瑞达路与合欢街交叉口处的郑州光华大酒店,准备参加翌日“《河南文学2023 年年选》首发式”。晚餐席间,正和《大观》杂志主编张晓林和小说家孔羽聊天,我看到郑大出版社人文分社的李勇军社长陪同张云鹏先生走进餐厅,这才晓得他是作为特邀点评专家参加“郑州大学出版社2025 年度选题论证会”。意外而惊喜,云鹏还是他特有的儒雅。在感觉里,我们每次相见都有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然而,老庄思想中的“逍遥”“齐物”观念,赋予了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力量。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老庄思想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影响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在这首词中,苏轼写道:
相比《天蓝色的彼岸》《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为儿童讲述死亡和如何面对生命的故事,瑞秋·凡·库伊的儿童小说《克拉拉的箱子》以学校生活为背景,教师和学生为主角,塑造了一位杰出的教师形象——“克拉拉老师”,且在表达师生之间真挚的爱与情感的同时,展现了孩子对死亡、对生命的认知过程,预示了学生的精神突破与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我们考虑为孩子的终身成长负责、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懂得
在中国戏曲文史界,对戏曲文献走马观花式研究者可谓大有人在,对戏曲文献进行时断时续、“隔靴搔痒”式的研究者亦不在少数,而能够像戏曲史及理论研究学者裴雪莱先生那样近20 年从青年到中年扎根于文献研究者屈指可数。他曾利用在北京、香港和东京等地访学之际,寻找不同的材料和新鲜的视角,这种方法和精神令人称赞。“文献研究法”(又称“文献法”)是戏曲学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位文献学的研究者提出课题或假设的最
三月的沈阳,冰雪消融,阳光和煦。在浑南区一栋普通住宅楼二楼的一间书房里,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正在伏案写作。他就是武斌,一位著作等身的历史文化学者。这里是他的工作室,屋子里最醒目的就是满墙的书架,和临窗那张大大的书桌。他家就在这个小区的另一栋楼里,他每天早晨7 点准时来工作室“上班”,整天在这里看书、思考、写作,直到夜幕降临。 一个春风拂面的下午,我在这里拜访了武斌先生。与先生就他的学术研究之路和他
毛泽东曾经盛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的圣人。以“立人”为目标的改造国民性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在批判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的诸多问题的同时,对儿童教育和读书等问题也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我们怎样做父亲》等文章在今天读来也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于读书也写了不少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些言论从发表直至今天依然还会引起很大的回响。鲁迅有关读书的言论
古往今来,书画艺术领域一门之内名家迭出者时见史册。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执书坛牛耳,遗响千年;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山水画领域独享盛誉,历代传诵;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在中国书画史上浓墨重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宋马远、马麟父子花鸟人物尽领风骚,且让人难分伯仲;元黄筌、黄居寀父子堪称花鸟画的典型代表,代奉圭臬;元赵孟、赵雍父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丹青佳话;近当代朱恒、朱一嫣父女衣钵相承,缣毫飘香……而如今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着深厚的思想智慧与文化内涵。龙马之说源于《周易》中的神秘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古时,黄河龙马负河图,洛水神龟驮洛书,伏羲氏据此创八卦,开启《周易》智慧之源。因此成为《周易》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古人赞龙马“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干宝语),对其形态与精神风貌充满憧憬,如“龙马精神海
王鼎钧是享誉海内外的华文文学重要作家,著作宏富,涉猎散文、剧本、诗、小说等多种文体。其中,散文创作体量最大,成就最显著。他的散文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和诗性思考,谱写了一幅生命写意和人文精神的美好图景,也呈现出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名地域文化意识特别突出的作家,王鼎钧将乡土描写视为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对故乡的回忆、对乡愁的审美表述
明末福建建阳书坊主余季岳刊刻讲史小说《盘古至唐虞传》时,曾提出一个大型出版计划,准备刊刻一套从盘古开辟天地至当朝(明代)的全史演义。余季岳名不见经传,在刻书史上也仅留下区区三个刊本,其提出刊刻全史演义的底气从何而来?如果我们了解建阳刊刻小说,了解建阳刻书,了解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文化教育,了解建阳刊刻小说背后的地域文化语境,会发现余氏的计划还真不是异想天开。那么,建阳刊刻小说的历史全貌如何,与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