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强调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这场伟大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回望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尽管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
2025年,是胡耀邦诞辰110周年。从踏上职业革命生涯第一站莲花到最后归葬共青城,他的一生与江西结下了深厚情缘。革命战争年代,胡耀邦在湘赣苏区、中央苏区战斗生活了四个年头,从一个“红小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到江西考察十余次,真情关心共青城的创建和发展,深切关怀江西的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胡耀邦曾说“我对江西是有感情的”,江西人民对他也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革命生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和意图,既坚决维护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为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打开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不为外部世界所知。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按照“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方针,不断采取措施,打开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窗口。中共中央南方局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100年前,全国当时已组织起来的、受中共领导的或靠近中共的166个左中派工会团体,派出代表270余人,代表着全国有组织的54万工人,齐聚广州珠江江畔,隆重召开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二次劳大”)。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产生全国工人阶级统一的总指挥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从此,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旗帜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在历史的岁月中,陈云与评弹的情缘往事犹如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跃动着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承载着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承的深刻思考和对文艺工作者的深厚情谊。 陈云和评弹的缘起与相伴 陈云出生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幼年接连失去双亲,跟随舅舅生活。舅舅爱听评弹,常带他一同前往,久而久之,陈云也对评弹着迷。有时舅舅忙碌不能去,他便独自站在书场外听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评弹的
李友九 南下途中及金寨一月 1947年6月,我在太行五地委任副书记,接区党委通知,调去新区工作,交代手头工作后,下旬至涉县赤岸报到。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对杜润生、于一川和我三人谈以下几点:一、野战军将南下,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二、他本人调动,南下做地方工作;三、我们三人杜润生负责,由小部队掩护先期到豫皖苏,调查新区的社会情况、阶级关系、群众要求,发电报报告,以供决策参考,要尽可能了解到大别山的情况;
1949年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部署了以县为建制,配备新区县领导干部班子的工作。1949年5月,晋绥分局、晋西边区行署、晋绥军区领导机关从晋绥解放区首府兴县搬迁到晋南重镇临汾后,陆续集中部队和大批地方干部,驻扎在临汾周围,进行军事和政治训练,准备南下。 我们是从雁北出发,经太原到临汾的,到临汾集中的干部约八九千人。晋绥分局在临汾设立党校,组织学习。10月上旬,党校改为中国
2025年是邓力群同志诞辰110周年。作为一名编辑,我在当代中国出版社曾经承担过力群同志一些著述的编辑任务,与他有过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到他严谨而平易的作风和执着而鲜明的性格。在邓力群同志110周年诞辰之际,将我的感受整理出来,作为对他的纪念。 走近邓力群:对于国史出版工作的定位和关心 第一次见到邓力群,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在学校组织召开的纪念一二·九运动座谈会上,远远地望见
刘英 初见刘英妈妈 刘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的夫人,在党内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很广的知名度。1993年,我被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安排到刘英处做她的秘书,在她身边一干就是六年。刚接到调令的时候,我既为能够在刘英同志身边工作感到高兴,心里又没有底,不知道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第一天踏进老人家的大门,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年,刘英已经88岁高龄,但是看上去完全不像是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她
随着近期剧集《沉默的荣耀》热播,福州籍著名革命烈士吴石的名字再度被人们提起。许多读者对吴石烈士的身后事以及他在大陆的一儿一女情况也颇为关心。本文就笔者与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大儿子吴韶成、大女儿吴兰成交往中所知道的一些事略加叙述。 服从革命需要的“沉默者”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在台湾英勇就义,消息很快就传到大陆。吴韶成从报纸上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立即前往上海,找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
本文作者与金冲及(右) 我是2012年到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的。2013年,金冲及先生原来的秘书年满60周岁退休。文献研究室领导决定让我接任,并由一位室领导代表组织同我正式地谈了一次话。自此以后,我便作为秘书工作人员在金先生身边工作,主要是为先生取送文件资料,接待各方联络,协助先生搜集、查找资料,录入、整理并修改、完善文稿,并为先生著作的出版做些选目和编辑工作,前后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
胡耀邦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两个哥哥上过私塾,但没有上到高小就停止了学业。三个男孩中,胡耀邦非但在私塾中启蒙,还完整地上了初小和高小,考入湖南浏阳中学读初中。这是他在此后波澜壮阔的岁月里长期坚持自学,博览群书的基础。 受祀田和族亲资助,入塾启蒙 笔者在20世纪末曾到湖南浏阳苍坊村寻访,除了族人胡德谦1994年主编印成的《胡氏族谱》以外,没有得到更多的文字材料。带领我进村的
孟秋江,原名孟可权,191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孟秋江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情报工作和统战工作。历任《大公报》记者、《新华日报》记者、上海《文汇报》采访部主任、天津《进步日报》经理(兼任天津民盟第一届主委)、《大公报》副社长兼党组书记、国际新闻社代社长、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和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61年调中央调查部,同年赴香港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