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 0.35μm 砷化镓增强型赝配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llum Arsenide Enhancement-mode Pseudomorphic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GaAs E-PHEMT)工艺,研制了一款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使用堆叠场效应晶体管(Stack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Stacked-FET)结构保证电路的增益和功率指标;采用源极负反馈、最佳偏置等技术实现高线性指标;芯片集成了有源偏置电路,温度稳定性更好。芯片的测试结果表明,功率放大器小信号增益 >18dB ,P-1>30dBm , OIP3> 45dBmo
摘要:针对传统控制策略中,当遇到负载突变时,LLC谐振变换器波动大、调整时间长等导致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改进自抗扰控制策略。在线性自抗扰控制的基础上,将控制率参数引入本文控制策略中。对超螺旋算法进行改进,使系统的控制效果更好。利用仿真,对线性主动抗扰控制(Line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ADRC)和超螺旋滑模主动抗扰控制器进行比较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2种控制策略相比,滑模主动抗扰控制加快了LLC谐振变换器的响应速度,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达到稳态的时间更短。
摘要:本文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商品推荐系统,使用协同过滤机制,利用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协同过滤算法以及管理模块,深度挖掘用户与商品数据,生成个性化推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系统在推荐准确率、召回率和覆盖率方面效果较好,提高了推荐精确度和用户满意度,兼具实时与离线推荐能力,为推荐系统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igence,AI)发展,影视制作可以使用AI技术进行处理,实现自动化特效生成。基于此,本文从人工智能在影视后期制作的重要性出发,探讨相关问题。采用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以及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等技术进行计算和设计,并结合现实制作,研究自动化特效生成的原理与机制。本文研究AI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特效形成的路径,以剪映软件的风景剪辑为例,用户使用该软件能够一键添加闪光特效,提高整个片段的氛围感,还可以自行添加符合视频气氛的文字、音乐等,对影视后期制作进行智能化处理,提高了剪辑人员的工作效率。
摘要: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三维测绘与生态监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学习特征匹配与自适应参数优化的激光雷达标定方法。构建基于关键点对应回归网络(Keypoint CorespondenceRegresion Network,KCRNet)的点云匹配模型,其具有亚厘米级标定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高斯噪声(标准差为 0.050m )的复杂城市场景中,该方法投影误差收敛至 0.012m ,与传统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相比,精度提高 80% 。旋转矩阵对角线元素偏差 <0.001 ,平移参数恢复误差 <0.120m ,验证了位姿估计的可靠性。在鲁棒性测试中,算法在 60% 点云缺失场景中仍然保持 0.03m 误差水平,单次标定耗时 5.2s ,GPU加速后降至3.1s,满足实时性需求。
摘要:本文深入挖掘时空特征,实现集中式光伏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本文以某典型集中式光伏电站为对象,采集其过去1年每 15min 的发电功率以及对应的气象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SVM)、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ARMA)相比,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085,平均绝对误差(MeanAbsoluteError,MAE)为O.063,决定系数( R2 )为0.926,为电力系统调度与稳定运行提供了预测支持。
摘要:在边缘特征提取中,只能使用未经过处理的玻璃表面图像,导致检验精度较低,因此本文设计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玻璃表面质量检验技术。通过侧光照明与CCD传感技术结合,利用透视变换矩阵恢复图像原貌,从而校正失真图像。通过迭代计算灰度均值和阈值,确定缺陷区域外接矩形的长宽比,即为边缘图像特征。采用Softmax 回归与 SVM分类器,结合相似度量的匹配方法,实现对玻璃表面缺陷的精确检验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检验技术成功识别出了裂纹和微小密集气泡群,与其他文献方法相比, F1 -score平均提高了 5% ,误报率降低了 10%~20% ,证明其检验精度较高。
摘要:为了解决输电线路故障检测算法参数复杂度高和计算负载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算法在无人机等设备上的应用),本文提出了轻量化模型Leaner YOLOv7-Tiny,其核心目标是快速、准确地检测输电线路故障,尤其是通过航拍图像进行检测时的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该算法继承了YOLOv7-Tiny的ELAN结构,主干替换为深度可分离卷积,以降低模型参数量。同时引入SP注意力机制,融合多尺度信息,以增强小目标的识别能力。改进的 FCIoU 损失函数平衡了高低质量样本的损失贡献,加快了模型收敛并提高了检测精度。试验结果显示,与原始YOLOv7-Tiny相比,该模型尺寸缩小了 20% ,小目标检测精度超过主流轻量化检测算法,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在采用传统采集技术模拟电路状态数据自动采集过程中,传统采集设备存在采样率不足、分辨率较低的缺陷,导致准确率低、丢包率高,影响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STM32单片机的模拟电路状态数据自动采集技术。首先,采用STM32单片机接收传感器电路数据,进行信号转换生成电信号。其次,利用 SPI接口与传感器相连,进行数据采集。最后,在采集过程中对采集点进行时钟同步,控制传感节点同步采集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本次试验的采集准确率高达 99.3% ;3个小组的丢包率约为 0.2% ,显著降低了丢包率,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摘要:道路网络提取在灾害应急响应、智能交通系统等众多领域至关重要。本研究将深度可分离卷积与图卷积网络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模型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提取。该模型编码器模块包括特征提取、特征分离和图构建,解码器模块利用转置卷积进行上采样和特征融合。试验结果显示,在道路数据集上,本文模型在总体精度、召回率和交并比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方法。可视化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复杂场景和小目标处理上表现更优,能够有效提高道路提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计算成本较低,为道路提取任务提供了有效方法。
摘要:氟吡菌酰胺不仅可以作为广谱杀菌剂,而且可以应用于线虫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基于目前氟吡菌酰胺合成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过渡金属催化还原交叉偶联法合成氟吡菌酰胺的新路线,即以乙酸镍(II)四水合物/2, 2′- 联吡啶/锰单质为催化体系,将制备的 N- ( 2- 溴乙基) -2- 三氟甲基苯甲酰胺与2, 3- 二氯 -5- 三氟甲基吡啶进行偶联,两步反应总收率为 57.6% ,含量 98% 以上。该新路线原料廉价易得,合成步骤短,“三废”少,总收率高,有利于企业成本控制,适合工业化生产。
摘要:随着在线编程教育平台发展,个性化学习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针对传统推荐系统中用户能力评估不精确、推荐内容不匹配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能力评估的自适应编程题目推荐算法。该算法建立多维度用户能力模型,结合项目响应理论与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动态评估,并基于强化学习优化推荐策略。试验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算法的题目完成率、用户满意度和知识掌握速度分别提高了 13.4% 、 18.5% 和 27.2% ,可以为编程学习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方案。
摘要:针对传统医院后勤设备管理存在维护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Java技术开发了一套高效智能的医院后勤设备维护系统。系统采用分层架构与前后端分离设计,后端通过Spring Boo框架实现业务逻辑,前端基于Vue.js构建交互界面,结合RESTfilAPI与WebSocket实现数据交互与实时通信。通过数据库索引优化、线程池并发控制、前端缓存机制等技术手段,显著提高系统性能。优化后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平均响应时间降至1.5s,吞吐量达250TPS,查询效率提高 45% ,设备管理效率提高 40% ,故障处理时间缩短 50% ,年运营成本降低约100万元。该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效能不足的问题。
摘要:高校招生数据挖掘可视化系统在数据挖掘算法适应性、可视化效果与交互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决策树算法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定优化目标、规划总体架构,优化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合理选型调优算法并构建招生预测模型,同步优化可视化展示与交互设计。经系统实现与验证,有效解决了现有系统弊端,提高了系统性能。研究表明,决策树算法能优化高校招生数据挖掘可视化系统,为高校招生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超高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计量误差,导致电能计量准确性较差。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超高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计量误差检测方法。提取超高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计量误差的关键特征数据,将其作为输入样本。构建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提取特征,得到并输出超高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计量误差检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检测下超高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计量结果的固定误差、变比误差、漂移误差均未超过 ±1% ,检测结果较精确,可以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在太阳能光伏支架打桩机工作的过程中,钻头的结构直接影响桩基的质量和施工效率。本文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设计了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打桩机螺旋钻头新型结构。通过建立钻头运动模型并定义截齿空间位置,构建了包括目标函数和多重约束的优化模型。经MATLAB求解,获得8组截齿最优布局参数。优化结构采用“前导破岩+ 侧向修整”复合布局及缓冲式齿座,有效降低了硬质岩层中的冲击载荷和能量损耗,延长了钻头使用寿命。
摘要:本文针对TBT钻加工轴类管材内孔效率低的问题,利用ABAQUS软件对TBT钻加工轴类管材内孔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在加工轴类管材内孔过程中,主轴速度、进给速度和工件转速不同钻削参数对进给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相同进给力的情况下,TBT钻加工轴类管材内孔效率由 12mm/min 提升至 20mm/min ,提升了1.67倍,为钻削参数的合理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对提高轴类管材内孔加工效率有实际借鉴价值。
摘要:针对磷石膏凝结反应时间过快问题,选取柠檬酸、葡萄糖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4种材料,对改性磷石膏的凝结时间、抗折强度、抗弯强度和软化系数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聚磷酸钠缓凝效果佳,但是对强度和软化系数负面影响大;在合适掺量下,柠檬酸和葡萄糖酸钠不够较好地平衡缓凝与性能关系;六偏磷酸钠影响处于中等水平。在机理上,柠檬酸和葡萄糖酸钠能够与钙离子络合阻碍晶核生长,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利用电离沉淀抑制石膏溶解与晶核形成。
摘要:本文针对离散型制造业中加工效率低的问题,进行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引入信息化手段和实时数据采集技术,全面监控管理生产过程,解决生产信息不透明、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基于最小松弛量(SLACK)规则的作业排序算法,优化任务优先级分配,保证交货期的准确性。利用机械加工作业指令下达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精准分配执行生产任务,保证工序时间、资源分配合理。实例验证表明,该技术能够使某车间的加工周期缩短,任务拖期时间减少,设备利用率提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离散型制造业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发展,液压支架部件面临更复杂的工况,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基于此,本文选用低碳合金钢为基础,添加铬、镍、钼和钒等合金元素,针对纳米多孔陶瓷颗粒精炼剂、稀土与新型硼化物变质剂设计5种不同配合比。经原材料预处理后,采用中频感应电炉熔炼进行变质处理并浇铸成型。结果显示,H4组综合性能最优,屈服强度为 850MPa ,抗拉强度为1180MPa,冲击韧性80J/ cm2 ,磨损量相对最低,表明合理的合金元素配比能够显著增强材料力学性能、抗磨损性能与硬度。本文成果为高韧性合金材料在液压支架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智能电表是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核心终端,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数据采集质量与电网服务效率。本文针对传统诊断方法难以满足海量设备实时监测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大数据分析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智能电表状态诊断框架。试验结果表明,CNN模型对6类故障的整体诊断准确率为 93.3% ,显著优于决策树( 86.9% )与随机森林( 83.1% ),验证了其在特征自动提取与非线性能源故障诊断中的优势。
摘要:在柴油机发电机冷却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当出现故障时无法准确预警,因此本文对柴油机发电机组冷却系统故障预警方法进行研究。对冷却系统运行数据进行缺失值填补和无量纲化处理,使用模态分解将数据分解为多个不同频率的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将IMF作为输入,并通过CNN模型对散热器进、出口位置的温度数据进行预测,进而测量二者的实际相对温差,计算实际温差与预测温差的马氏距离,并结合监测指数函数设定警戒值与阈值,定义权值惩罚函数,得到冷却系统的故障判断结果,实现冷却系统故障自动预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预警方法预测温差与实际温差相差不大,决定系数为0.981,均方根误差为1.73,均优于其他3种对比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冷却系统预警结果,降低故障风险。
摘要:本研究以某化工厂生产的高黏度涂料样本为例,通过优化校准方法和误差分析,提高了其测量精度。选用去离子水和甘油作为标准液体,严格控制温度( 25±0.2 ) °C, 湿度( 40%~60% )和气压,减少外部因素的干扰。引入自动化温控系统和高精度传感器,避免人为误差,并通过温度修正算法缩小测量误差 15% 。优化后的方法提高了测量精度,误差标准偏差缩小 20% ,为提高流出杯式黏度计的稳定性提供了有效支持。
摘要:由于现有掘进机控制方式中的截割轨迹规划不合理,导致协同作业能力差,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改进BINN算法的煤矿掘进机多行为协同控制方法。根据掘进机各机械臂末端的位置,建立煤矿掘进机多行为协同作业运动函数;引入附加活性值函数,结合浮动模板匹配法,进行BINN算法改进;利用改进后的算法,结合运动函数,设计掘进机的多行为运动轨迹规划;计算从臂的理想末端速度,实现掘进机的多行为协同作业控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方法可以在保证截割轨迹具有高精度优势的基础上,将巷道支护变形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值,即保证协同控制作业的质量。
摘要:为有效提高煤矿机电设备通风机中的节能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永磁同步电机优化改造在煤矿机电设备通风机中的节能效果。通过永磁同步电机实施控制系统优化、机械结构改造以及联轴器优化设计等措施,进一步分析不同气隙间距下的能耗数据、运行效率等关键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负载率下,电机改造后,气隙0.7mm 的电机效率整体表现突出,中高负载率( 50%~100% )时,与其他气隙的电机相比,其效率优势更为明显,气隙为 0.7mm 时,电机在不同负载工况下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实现更好的节能效果。
摘要:水射流辅助TBM刀盘破岩是提高坚硬岩层条件下TBM掘进性能的重要方法,但缺乏对水射流喷头布置方法论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TBM刀盘及刀具布置设计原理,提出喷头布置的基本原则,分析3种典型切缝辅助方式特点,研究在滚刀单侧和双侧布置喷头对刀盘辅助破岩模式的影响,得到了滚刀在旋转一周中先后经历单侧和双侧两种破岩模式的结论,重点分析了一个周期内滚刀相位角对刀盘辅助破岩模式的影响规律,为水射流辅助TBM刀盘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借鉴。
摘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高度依赖地基稳定性,针对软土地区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表明软基强度衰减存在明确的力学机理,其变形特性受多重参数共同影响。通过模拟不同工况发现,外部荷载变大、作用时间延长会显著加剧地基的竖向沉降和侧向位移。当采用砂土置换法进行地基改良时,随着置换层厚度增加,土体抗剪强度呈现阶梯式增长,有效抑制了地基的塑性变形和剪切滑移现象,为水利工程软基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
摘要:交通建设工程桥梁结构识别图像常存在噪声干扰、分辨率有限以及裂缝特征微弱等问题,影响桥梁的结构安全。因此,研究提出基于AI技术的交通建设工程桥梁结构微小裂缝早期识别方法。对采集的桥梁结构三维图像进行预处理,计算预处理后图像的梯度方向角,采用AI技术,提取图像边缘像素点,引进Canny算子,对提取的图像边缘像素点进行平滑处理,对桥梁结构早期裂缝进行定位与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性能参数无限趋近1.0,图像处理性能良好且保证采样图像不发生畸变,在排除外部噪声影响的基础上,可以对微小裂缝进行精准识别。
摘要:为合理评价软岩弃渣在路基填筑中的工程特性,研究以某公路工程为实例,利用试验分析了软岩弃渣的物理力学特性、固结压缩特性和施工工艺特性,并结合现场施工,对现场填筑后的沉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其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软岩弃渣可分为两类土,结合各类试验成果分析,工程区的两类软岩弃渣均适用于路堤填筑,同时,在现场填筑后的沉降监测分析结果中,沉降变形具有缓慢增加特征,路堤沉降具有收敛特征,且其最大预测值为 25.27mm ,也远小于沉降控制值,说明本工程将软岩弃渣作为填筑材料是可行的。
摘要:本文针对海上风电机组塔架二阶阻尼器支架结构的设计与强度分析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其极限强度和疲劳强度。采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焊接螺栓和支架结构进行极限强度与疲劳强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极限工况和运输工况下均满足设计要求,且通过优化焊接螺栓直径、支架刚度、螺栓数量及布置角度,显著减少了应力集中系数(StressConcentration Factor,SCF),提高了疲劳性能。本次研究为海上风电机组塔架二阶阻尼器支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摘要:本文针对山东省某高速公路桥梁,通过建立桥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静力计算、稳定计算及自震特性计算,验证了结构的受力状况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拱肋在节点板附近的应力最大值接近容许值,立柱设计合理,稳定性良好。桥面板在车活载作用下的应力状况良好,配筋满足要求。研究对桁架节点进行了疲劳分析,发现部分拱肋腹杆的应力幅超过了疲劳检验值,建议设计采用螺栓连接或对接焊缝连接,提高节点的抗疲劳能力。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本文利用陶瓷纤维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探究不同的纤维拌合方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第一次拌合过程中陶瓷纤维掺量增加,浸水残留稳定度先提高后降低,且拌合方案5的浸水残留稳定度达到最高值。同时,在第一次拌合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陶瓷纤维掺量可以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当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时,抗压强度也呈下降趋势,但掺入纤维可以减缓再生沥青混合料在高温下的强度损失。因此,陶瓷纤维的拌合方式可选择方案5,可有效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公路路基施工和质量提升方案,开发了基于四层神经网络架构的路基质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采集温度、湿度、应变、压力和沉降等多维参数,经由输入层接收数据后,在模式层进行特征提取和迭代训练,最终通过求和层与输出层进行质量评估。试验验证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公路路基状态,分析引起路基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而得出路基压实度和施工次数间的关系。
摘要:半填半挖路基由于填挖交界处力学性质差异,容易产生稳定性问题。本文基于工程实际,提出采用注浆加固措施,并对加固机理进行研究。通过FLAC3D软件分析了不同填方宽度与坡高条件下注浆加固对路基稳定性和变形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方宽度和坡高是影响半填半挖路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填方宽度较小时,边坡安全性较高,但坡高增加会显著降低边坡稳定性。路基顶部注浆主要作用于减少顶部沉降,而边坡注浆加固能够有效控制边坡位移并显著提高抗滑能力,加固后的边坡位移显著减少,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
摘要:本文利用2017—2022年香河县逐日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要素数据,分析了香河县空气质量AQ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香河县空气质量自2017—2022年呈逐年转好的趋势;香河县AQI指数与气压、风速、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与空气温度及湿度成显著正相关。在不同等级的空气条件下,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影响差异显著。通过因子删选建立了 AQI 回归预报方程并对其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冬、春季节AQI拟合结果与实测值变化基本一致(其中,春季拟合效果最好)。
摘要: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其中甲醛、苯系物及氨是最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本文针对这些污染物的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从采样系统、分析条件和样品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优化。通过改进AHMT分光光度法、活性炭吸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和靛酚蓝分光光度法等,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优化后的方法应用于某新装修办公楼的为期6个月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环境适应性,可为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为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摘要:本文以托坑水库为例,探讨了水文自动监测在水库领域中的运用。根据水文自动监测存在的数据采集不准、数据格式混乱、数据运用不足、运行能耗较高等问题,从数据协同采集、优化数据储存、改进数据处理、低功耗设计等模块,构建准确、高效的水文监测系统。在水库运行中,有效解决因水文条件复杂、人工疲劳等问题造成的准确性差、效率低等难题,提高了水库监测效率,推动水库实现可持续、稳定运行。
摘要:城市道路路径规划涉及复杂的交通网络以及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路径规划方法难以应对动态变化需求。该研究提出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规划策略,通过模拟蚂蚁觅食行为,结合信息素更新机制,实现高效、灵活的路径搜索。该研究先对城市道路网进行建模,设定道路节点、边权重,并引入交通流量、信号灯控制以及交通事件等因素进行动态建模。在此基础上,研究综合考虑时间、成本以及拥堵度等多个目标,提出了基于Pareto 最优解的优化方案。在蚁群算法应用层面,该研究设计了初始解生成与启发式搜索方法,提出了适应度函数、信息素更新规则及搜索流程,针对算法的收敛速度提出了局部搜索以及增量信息素更新等优化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处理复杂路网以及动态交通环境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为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和客户对产品质量、价格及交付周期要求的提高,制造企业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多重压力。本文以某家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价值流图技术对其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通过收集企业15天的数据得知,该企业存在生产周期长、废品率高、在制品库存多等问题,因此研究提出连续流加工、超市拉动系统和信号看板等精益生产措施。实施优化后,生产周期由18.016天减至5.3天,增值时间提高了 75.25% 。研究结果表明,价值流图是一种有效的生产流程优化工具,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为精益生产在制造业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摘要: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指出五区共兴,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辐射效应,从科技创新方面研究四川省辐射效应,通过熵值法对四川省21州市的2022年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威尔逊模型,选取得分靠前的7市进行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测度,结果表明,成都市和绵阳市的综合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其辐射强度高于其他市州对其的辐射强度,成都市辐射半径覆盖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四川省未来科技创新相关发展路径。
摘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电子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防护挑战,本文采用多层次安全架构分析和威胁传递建模方法,研究了深度学习入侵检测和分布式认证及实时态势感知等核心防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检测技术使攻击检测准确率平均提高了 14.7% ;零信任架构的分布式认证技术将越权访问风险降低了 89.5% ;实时态势感知技术能够提前24h\~72h预警安全事件。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电子信息系统安全威胁传递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量化分析验证了多层防护架构的有效性,为大数据环境下电子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摘要:为了兼顾化学品燃烧过程中灭火效率和救援人员的安全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D模型的距离测定方法。该方法在点源模型、等效圆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风向对火焰区域的影响,进而根据火焰、化学品存储罐体、救援人员的位置关系计算有效灭火距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MD模型的方法测算出的有效灭火距离更有效,既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性,又提升了灭火效率,在消防救援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摘要: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本文系统分析了地基冲蚀空洞对DN600球墨铸铁管力学行为的影响。通过构建典型内压与埋深工况下的有限元模型,揭示了管道在冲蚀空洞扩展过程中的应力-位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应力对沉降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环向应力,当空洞长度增至 .6.0m 时,纵向应力增量达 .59.7MPa ,增幅为初始值的189% ,主要归因于差异沉降引发的弯曲效应;环向应力受内压主导,增长速率相对缓慢,且沉降区位移增幅显著高于隆起区。研究为地下管线安全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在工程设计中重点监控纵向应力累积及大尺度空洞的潜在风险。
摘要:本文针对枣庄市企业防雷管理中存在的监测覆盖不足、响应速度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防雷安全监管系统。该系统引入物联网技术和气象局雷电预警数据,构建实时监测、数据传输、智能分析与预警机制。采用试点应用法,在枣庄市多个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系统显著提高了雷电活动监测频率( 200% )、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 53.33% )和防雷设施故障检出率(提升 88.89% ),并将雷击事故发生率降低 66.67% 。研究结论表明,该系统能够提升防雷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为企业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传统安全预警方法存在准确性不高、难以全面覆盖潜在故障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局部检修安全预警方法。采用相对劣化度表征二次设备偏离正常状态程度,根据量纲差异评估指标获得评估样本。利用缺陷管理系统数据,提取关键属性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估设备状态,划分为严重、注意、一般和良好4级,分别对应不同的检修策略。由试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在第5个采样点立刻检测出C相故障,电流波动范围为[-75A\~75A],并且安全预警等级与实际一致,说明使用该方法预警效果较好。
摘要:本文针对油气管道网络容灾机制中多通道传输的性能瓶颈问题,以某天然气管道监控网络为试验对象,采用NS3仿真分析现有方案不足,并提出动态权重分配算法与非合作博弈干扰抑制策略。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切换延迟,负载标准差降低,通道干扰系数均大幅度降低,带宽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成果能够为高实时性油气管道容灾网络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