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建立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推动中医药服务从“可及”向“优质”跃升。中医药卫生技术评估是传统医学经验与现代循证科学之间的纽带,通过从个体化经验向系统性证据整合演进,为中医药服务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当前,中医药卫生技术评估亟需纵深发展,以破解传统经验与现代评估体系的适配难题。本专题从理论层面分析卫生技术评估与
【摘要】从发展脉络、理论演进、交互逻辑、方法学整合以及应用挑战与对策等方面探讨卫生技术评估(HTA)和循证医学(EBM)的决策协同逻辑与实践路径。HTA通过多维度评估为 EBM提供全面的证据,而 EBM可通过临床实践验证HTA的评估结果。尽管HTA与EBM在方法学设计、临床实践、政策制订等方面存在挑战,但它们的结合能够为医疗决策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未来应制订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流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HTA和EBM协同应用,以优化医疗决策,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
[摘要】适应性卫生技术评估(AHTA)通过调整分析时间、数据来源、技术能力和评估实施者,并利用源自其他背景的证据信息生成可靠的HTA结果。开展AHTA通常采用事实HTA、快速综述、快速成本一效益分析、制造商快速提交和迁移五类实施方法。AHTA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提供决策支持,尤其适用于中低收入国家或紧急决策场景等。在中医药领域开展AHTA,可丰富中医药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并满足不同情境下的中医药决策需求,相关机构以及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等应重视AHTA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以推动中医药技术纳入医保目录的规范化进程,促进中医药优势特色治疗技术发展。
[摘要】快速卫生技术评估(RHTA)作为循证决策支持工具,通过简便的证据综合和评价过程来实现快速决策。该评估体系是对传统卫生技术评估(HTA)的适应性改编,在药品、检查技术、诊断技术、非药品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等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中医药卫生技术的准入和使用,RHTA在实现医疗机构循证管理,满足不同人群决策需求以及新兴技术的快速评估等方面具有一定适用性。未来可通过研制中医药卫生技术方法学指南,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并形成中医药RHTA实施规范,推动HTA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中医药卫生技术评估实施规范》(T/CACM1621—2024)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审查并发布,是卫生技术评估(HTA)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通过对该规范中的技术特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伦理公平性、组织适应性、患者与社会等7个维度评估指标的使用方法与数据来源进行解读,并对应用该规范的芍麻止痉颗粒、针刺、中药灌肠和/或穴位敷贴3个HTA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促进该规范的传播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HTA 制度化建设进程。
【摘要】目的构建托管分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托管分院服务能力建设提供评价工具。方法以“结构一过程一结果"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 100% 和 80% ,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2和0.895,第二轮咨询后指标体系重要性和可行性得分的Kendall's W 系数分别为0.192和 0.082(P 均 <0.001) 。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规模结构、资源支持、制度建设、协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服务体量、质量安全、运营效率8个一级指标,下设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权重排前三的一级指标为质量安全(0.2425)、协作机制(0.1954)及制度建设(0.1654)。结论托管分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引导政府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开展托管分院服务能力评估,促进托管分院服务能力提升。
【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县级医院的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专科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参考“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通用指标”进行指标初步分类和筛选;运用德尔菲法优化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赋分计算某县级医院32个临床科室专科能力水平。结果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 ,权威系数介于 0.795~0.995 ,协调系数从0.369增加至 0.443(P 均 <0.05) 。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质量安全、服务效率、持续发展5个一级指标,下设16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CR 值均 <0.1 。体系应用后,评估结果能够客观反映样本医院临床专科能力水平。结论所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评价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可为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线调查工具和后期效果量化评估工具。
[摘要】目的研究痔疮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探讨痔疮病例诊断相关分组(DRG)再细分组策略,为完善DRG分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2023年两所三级医院和一所二甲医院2198例痔疮病例病案首页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病例费用影响因素,结合临床专家意见,采用决策树模型对痔疮病例进行细分,并将细分组结果与国家医保局DRG分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日、手术类别、手术操作个数、主诊断分类和其他诊断个数是痔疮病例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P 均 <0.05 )。痔疮病例分为9个DRG组,RIV为0.44,比国家医保局DRG分组的RIV值(0.36)有所提高,各组变异系数在 0.19~0.34 之间。结论在DRG分组基础上,对痔疮病例按照手术类别以及手术操作个数进行再细分组具有一定合理性,能够提高细分组组内费用一致性和组间差异性,更好拟合病例医疗资源消耗,可以为完善DRG分组提供思路。
【摘要】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是实现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环节。以北京市地方标准《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实施效果评价为核心,围绕标准推广过程,探讨了标准运行的管理实践,包括网络宣传推广、组织宣贯培训、构建标准化建设指标、以“挂图作战"推进标准化建设等,为标准有效实施与持续优化提供了参考,为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思路。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业务与财务融合管理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助力医院科学配置资源及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方法结合已有文献和相关政策建立初始指标池,采用德尔菲法向25名行业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筛选指标,利用网络层析分析方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在某三甲医院进行应用。结果最终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响应率均为 100% ,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和0.83,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44和0.138。业务效率、业务效益、偿债能力、费用水平、收支结构等5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421、0.1897、0.3044、0.1332、0.1306。经应用,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医院业务与财务实际。结论所建评价体系能够支持公立医院在业务与财务融合方面做出正确决策,有助于推动公立医院可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目的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行政职能部门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持续提升工作质量。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分析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现状,从医院远景目标出发,融入“数字医院”和“医院文化”支撑保障,应用PDCA管理工具建立有针对性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库,引入契约式绩效管理理论,各职能部门签订年度综合目标考评责任书。结果在契约式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效运行下,深化衍生“ 1+9+5 ”干部履职考核体系,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结论行政职能部门契约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调动职能部门工作积极性,促进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摘要】医疗护理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力量。为了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聚焦医疗护理员管理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困境,探索构建医疗护理员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培训强化(加法)、流程优化(减法)、人文增值(乘法)风险防控(除法)"四个维度的管理举措,系统性破解陪护服务难题,实现了服务质量、管理效能与患者体验同步提升,为医疗机构医疗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摘要】目的分析患者型意见领袖的概念发展历程、定义属性、先决条件、结果及典型案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采用Rodgers概念演化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文献进行分析。患者型意见领袖的定义属性包含经验权威性、知识可信性、网络中心性、传播效能性及利他驱动性,先决条件涉及健康信息不对称、群体健康需求、多样化沟通渠道、商业与公益双重驱动等因素,其为患者和医疗卫生系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结论患者型意见领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多个属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应精准识别患者型意见领袖,深入挖掘其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医护人员与患者型意见领袖协同进行患者健康管理。
[摘要】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有助于提升医疗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和患者安全水平。Z省构建并完善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包括规范报告范围及内容,制订主动报告机制,构建省级—院级—科室三级管理组织架构,搭建省级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反馈与学习机制实现质量管理改进。体系应用后,医疗机构主动报告意识增强,不良事件上报数量逐年增多,地区间报告水平差距逐年缩小。还需加强数据智能化管理,优化报告流程,强化安全文化建设,以推动不良事件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摘要】目的系统整合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真实体验、实践困境及促进策略,为进一步推动医务人员开展人文关怀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医务人员人文关怀实践体验的质性研究。通过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确定纳入分析文献,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 整合。结果共纳入分析17篇文献,提炼出59个研究主题,归纳成15个类别,整合形成4个结果,分别为医务人员感知到人文关怀实践具有多种益处、阻碍人文关怀实践的个人因素、阻碍人文关怀实践的外部因素、人文关怀实践的促进策略。结论应强化医务人员人文关怀认知与重视度,提升关怀实践能力;积极应对多重挑战,创建良好的关怀性环境;摒弃“道德倡导”旧模式,发展人文关怀“可持续实践”新模式。
[摘要】目的构建一站式投诉解决模式。方法应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调查现状,挖掘攻坚点,围绕投诉风险识别与预警防控、投诉快速处理与闭环管理、服务流程优化与人文提升,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一站式投诉解决模式。结果患者投诉发生率降低至 2.6‰ ,投诉响应率提高到 94% ,投诉办结率提高到 91% ,重信重访率降低至 4% ,投诉处理满意率提高到 98% ,患者满意率提高到 95% 。结论“点线面”三位一体一站式投诉解决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医院多部门协同作用,完善投诉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摘要】目的优化儿童连续性血液净化操作流程,减少非计划性下机,保证患儿安全。方法利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梳理儿童连续性血液净化操作流程,进行危害与决策树分析,寻找到关键失效模式,分析根本原因,拟订针对性改善方案。结果儿童连续性血液净化非计划性下机率由 44.6% 下降至 13.0% ,改善后关键失效模式的危害评分较改善前均下降。结论利用 HFMEA可以有效优化儿童连续性血液净化操作流程,提高血液净化效果,保障患儿安全。
【摘要】减少白细胞输入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关键。使用白细胞滤器(LDF)过滤是一种高效去除血液制剂中白细胞的技术。在我国,基于LDF的白细胞滤除技术在临床应用尚不广泛。为科学指导去白细胞血液在我国的合理应用,基于系统性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方法,采用Delphi专家共识法,对于LDF去白细胞的适用人群、人员资质和环境设施、使用时机、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形成了专家推荐意见。指出,各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地区经济水平、输血服务能力、服务对象疾病谱等选择性针对某些目标人群开展白细胞滤除技术,鼓励经济水平高、输血服务能力强的地区或医疗机构普遍开展白细胞滤除技术。本共识可为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输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因储存条件修改而引起的变化,验证《血液储存标准》修改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南京红十字血液中 年10月一2024年8月制备的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各48袋。将冷沉淀完全解冻后分别储存于 条件下,比较不同条件下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Fbg)、凝血因子V(FV)、凝血因子 ΔV(FV) 、凝血因子Ⅱ(FⅡ)含量的变化。将新鲜冰冻血浆完全解冻后分别储存于4°C24h.4°C120h 条件下,比较总蛋白(TP)、Fbg、FVII、FV、FI含量的变化。结果 冷沉淀解冻后分别储存于4种条件下,与初始FV含量相比,4种条件下FV含量均下降, ,4°C6h.4°C24h.24°C24h 条件下FV含量与原始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储存于 4°C24h.4°C120h 条件下,TP和Fbg含量与解冻后0h 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VI、FV、FⅡ含量均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血液储存标准》WS399—2023)修改后,冷沉淀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新鲜冰冻血浆能在减少浪费的同时更好地用于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汇总和梳理目前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管理策略的优化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复习与政策梳理、关键知情人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收集资料,基于扎根理论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结果经过三级编码,归纳出21个初始范畴、14个主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包括一体化管理、医疗同质化管理、成本与财务管理、医院文化管理、学科布局管理。围绕核心范畴,构建出我国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管理策略优化路径模型。结论建议强化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统一医疗质量管理,推进多院区间的医疗同质化;加强成本核算规范性,不断降低多院区运行成本;营造统一的文化氛围,促进不同院区文化整合;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实现不同院区错位竞争等。
[摘要大样本人群研究对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临床研究依赖人体样本数据,其来源、质量、数量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础。本研究梳理我国公众参与临床研究的影响因素,借鉴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公众参与实践模式,从知情同意、出入库管理、匿名化处理、退出和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介绍样本医院生物样本库智慧化管理经验,为提高我国临床研究质量提出建议。
[摘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贯彻党对公立医院全面领导、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后勤党委通过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组织架构、后勤议事决策及工作机制等,以“党建 + X"的项目管理模式提升后勤服务能力,探索了公立医院后勤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践路径,促进了医院后勤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构筑了后勤人才梯队,后勤品牌效应明显提升。
2025年是《中国卫生质量管理》创刊30周年。作为一本“年轻”的学术期刊,杂志在业界却是口碑与质量的双重代表,以严谨务实、直击医疗发展和医疗改革前沿的风格著称。自我2011年第一次向杂志投稿并付梓刊出,已将近14载光阴。14年里,我从杂志的读者成为作者、青年编委、编委,也从一名普通机关公务员成长为医院高层管理者。可以说,我职业生涯中的各个成长阶段和转折点,都与杂志同频共振,彼此见证。 行思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