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期特别关注主持人:黄海凤 患者安全目标是引领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患者安全行动计划2021-2030》确立了7大战略目标35项具体行动,为全球患者安全工作提供了行动框架。我国高度重视患者安全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将患者安全理念融入医疗服务全过程;中国医院协会自2006年起制订和更新《患者安全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确保患者安全提供了指引。为进一步
【摘要】患者安全问题逐渐上升为国际医疗领域的关键议题。全球患者安全部长级峰会作为推动国际患者安全合作的核心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峰会已举办七届,从最初强调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到确立世界患者安全日,发布《全球患者安全行动计划 2021—2030》纲领性文件,其核心议题不断深化,引领着患者安全的全球合作。在此过程中,我国通过出席峰会、参与制订纲领性文件、分享中国最佳实践经验等方式,积极参与患者安全国际合作。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主动融入全球行动,建立患者安全在华合作中心,规范新兴技术伦理问题与应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患者安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推动全球患者安全事业的持续进步与协同发展。
[摘要】目的比较国内外患者安全目标体系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医院场景下的应用策略。方法系统梳理WHO、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患者安全目标相关政策和文献,对制定主体、内容框架、更新频率、实施路径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WHO、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患者安全目标制订及实施机制呈现多元化,且具有动态调整、多维度监管等特点。中国患者安全目标体系已形成完善框架,有待精细化实施。结论我国患者安全目标的落实需兼顾国际规范与医院实际,基于多源数据制订个性化安全目标,建立全周期管理流程,并完善协同监管机制,以实现持续改进。
[摘要】目的比较中美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上的差异,为不良事件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查阅中美不良事件管理的相关文献,对两国不良事件的识别和管理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中国医疗机构鼓励主动报告系统收集不良事件,美国则倡导使用全过程触发工具。前者有助于挖掘诱因,但识别能力相对较弱;后者识别能力较强,但受审查者主观影响大,且难以识别可预防性不良事件。结论建议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触发工具,构建“主动报告 + 智能触发”的双轨监测机制,形成“触发一报告"数据联动平台,同时营造公正文化,完善第二受害者支持机制等。
【摘要】目的阐释医护人员为患者安全建言概念内涵,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梳理其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管理策略,为医院完善为患者安全建言行为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文献回顾法。结果医护人员为患者安全建言行为由微观、中观、宏观因素交互作用。微观因素包括个人特征、职业素养和心理状态;中观因素包括团队特征和领导风格;宏观因素包括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和社会文化。结论医院管理者需结合临床实际,从个体层面、团队和领导层面以及组织和文化层面为医护人员安全建言行为提供支持,促进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为患者安全发声,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摘要】患者主动参与患者安全管理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基于心理账户理论框架,从分类编辑、心理预算、心理参照点、评估决策等方面分析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决策行为的成因,提出减少医患信息不对称,优化心理预算机制,后移患者损益参照点等建议,以完善患者参与机制,促进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决策行为。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居家康复期假体脱位的防控策略,为居家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成立RCA团队,应用整合型RCA进行事件调查与分析,建立基于福格行为模型的防脱位行为设计、构建核心照护者管理方案、优化围手术期防脱位管理制度3大改善方案。结果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假体脱位发生率由1.82% 降低为 0.20% ,防脱位措施执行正确率由 95.30% 提升至 99.80% ,关键环节全程陪护在位率由 65.10% 提升至94.96% ,居家环境合格率由 82.55% 提升至 95.56% ,实现了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居家康复期安全管理的目标。结论应用整合型RCA可有效探寻多例连续发生的同类型不良事件的系统根因并针对性改进,有利于强化事前风险管理,增强团队合作,建立组织质量安全文化,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应用于住院患者服用自带药品不良事件的改进效果。方法组建RCA小组,还原事件时间序列表,寻找事件问题,查找近端原因,通过故障树分析确定根因,制订整改行动计划,持续改进。结果实施自带药品改善行动计划后,护士对患者自带药品信息掌握率提升至 88.89% ,自带药品医嘱开具正确率提升至 87.67% ,患者心理评估执行率提升至 91.67% ,自带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至 1.85% ,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RCA对住院患者服用自带药品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性实施质量改进,保障住院患者用药安全,提升药品安全管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究健康中国行动居民参与度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为优化健康中国行动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健康中国居民参与调查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探究健康中国行动居民参与度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性别和城乡差异,并利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健康中国行动居民参与度能够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 ?β= 1.020,P<0.001) 。其中,对文体活动满意度提升效果最佳 (β=1.163,P<0.001) ,然后是居住环境满意度 (β=1.060,P <0.001) 和家庭关系满意度 (β=0.747,P<0.001) ,最后是健康状况满意度 (β=0.721,P<0.001) 。相较于女性和城镇居民,参与健康中国行动更能提升男性居民 (β=1.597,P<0.001) 和农村居民 (β=1.218,P<0.001) 的生活满意度。结论健康中国行动是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建议鼓励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健康中国行动中,持续提升居民健康中国行动参与度,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深入开展健康家庭建设,并针对不同人群精准实施健康行动策略。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居民心理健康对健康消费的影响,为促进健康消费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健康中国居民参与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抑郁对健康消费的影响以及居住地和是否患有慢性病的调节作用。结果抑郁与健康消费呈负相关。抑郁与规避健康潜在风险类和强身健体类消费负相关,但与改善营养和膳食摄入类、调理身体类消费不相关。抑郁对城镇居民和非慢性病患者健康消费负相关,但对农村居民和慢性病患者不相关。结论居民心理健康不佳会减少健康消费,且存在城乡和人群差异。建议围绕心理健康消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构建融合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和健康消费企业多元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更好满足重点人群健康需要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病患者接受健康中国行动布局下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健康中国居民参与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患者管理行为和控制效果的影响,采用费舍尔组合检验判断影响是否存在城乡差异。结果慢性病患者接受一般性健康教育使管理行为、控制效果分别增加0.429分、0.223分;接受针对性健康教育使管理行为、控制效果分别增加0.601分、0.309分。一般性和针对性健康教育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均存在城乡差异。结论分别侧重于“防”与“医”的一般性和针对性健康教育均可有效改善慢性病健康管理,但针对性健康教育作用更强、农村患者受益更佳。建议系统整合一般性和针对性健康教育,创新完善针对性健康教育载体形式和媒介途径,组建慢性病健康管理团队,持续扩大农村健康教育覆盖面,多轨并驱优化慢性病医防融合机制。
[摘要】目的对我国日间手术开展瓶颈进行分析,识别潜在问题,探讨发展策略。方法根据霍恩一米特模型框架,对各因素与日间手术的关系和相关影响进行探讨。结果日间手术开展受政策标准与目标、政策资源、执行方式、执行机构的特性、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及系统环境等影响,日间手术政策、执行力、医护人员价值取向和系统环境是影响日间手术开展的瓶颈。结论完善日间手术标准与目标,优化日间手术执行方式,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与激励,优化系统环境等,有助于突破日间手术开展瓶颈,促进日间手术发展。
[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术后恶心呕吐(PONV)集束化干预对预防日间手术患者PONV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纳入某院 2020年4月一2021年9月行日间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恶心呕吐干预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措施上增加基于ERAS的恶心呕吐集束化干预策略。结果干预组PONV发生率 (6.5% )低于对照组 (9.1% ) P<0.05) 。两组患者在PONV评级 (X2=12.125,P= 0.007)、PONV处理方式 (χ2=24.878,P<0.001) 、麻醉方式 (χ2=21.365,P<0.001) 、术中输液量 (Z=-3.147,P= 0.002)、焦虑程度 (χ2=17.300,P=0.001) 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恶心呕吐集束化干预管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术后恶心不适,提高术后舒适度,改善就医体验,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DRG支付方式改革下急性胰腺炎医疗费用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医院控费与收入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10月—2023年8月江苏省某三级医院496例急性胰腺炎(HT21/HT23/HT25组)患者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费用影响因素,构建灰色—马尔科夫链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费用占比,并与 GM(1,1) 模型和ARIMA模型对比效能。结果不同DRG分组中医疗总费用、支付盈亏和价值收入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检验费、药品费、西药费、检查费和医疗服务收入与医疗总费用关联度较高。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在预测费用占比方面表现优于GM(1,1)模型和ARIMA模型。结论 急性胰腺炎的药占比呈下降趋势,而检查费和检验费有所上升。医院需优化收入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检验。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为医院在DRG支付方式改革下加强内部运营管理和优化收入结构提供了参考。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患者投诉文本,剖析门诊患者就医需求,制订门诊患者就医体验改善路径。方法运用扎根理论对某三甲医院 2022年一2024年受理的门诊患者投诉文本进行编码,并基于ERG理论建立门诊患者就医体验改善路径。结果门诊患者投诉文本涉及153个初始范畴、9个主范畴、3个核心范畴,构建了“生存需求兜底(基础医疗与安全保障)一关系需求修复(情感支持与制度公平)一成长需求激活(能力提升与系统赋能)"的患者就医体验改善路径。结论患者不同层次需求可能同时存在,应建立“生存需求兜底一关系需求修复一成长需求激活”的门诊服务质量改进路径,明确门诊服务质量提升的优先级,注重数字化转型赋能患者参与健康管理。
【摘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多源数据,绘制涵盖生理指标、疾病史等的健康画像,以及包含服务偏好、特殊需求等的服务画像,并将之引入预住院流程,实现了医生工作站与患者健康画像、住院准备中心与患者服务画像的融合应用。通过实践应用,为患者提供了差异化的预住院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效率,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宝山区护工队伍的职业稳定性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组织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宝山区22所医疗机构、13所护理院、23所护理站和77所养老机构的5345名护工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高职业稳定性组(从业时间 >5a) 护工共有2174名 (40.7%) ,低职业稳定性组(从业时间 ?5 a)护工共有3171名 (59.3% )。护工工作机构类型、护工管理机构注册地、工作机构护工管理部门、工作机构是否成立独立工会、年龄、户籍地、学历、政治面貌、护工证类型、近3年参加继续教育次数等是护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 (P<0.05) 。结论上海市宝山区护工队伍职业稳定性较低,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管理部门,强化工会保障机制,并根据年龄分层设计职业发展路径,构建户籍定向支持体系,规范分层培训与认证体系,同时加强党建引领。
【摘要】目的探索科学、高效和务实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定性访谈以及绘制公立三甲医院战略地图,阐明培训需求,建立培训体系,并应用于上海市某三甲公立医院,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以战略地图为导向设计的培训方案认可度较高,达到了培训内容实用、形式有效和学员满意的目标。结论基于战略地图识别公立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高阶需求,可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为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医院管理培训提供借鉴。
【摘要】人才作为现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与核心竞争力,其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双因素理论,以南京市某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医院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提出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协同驱动的治理策略,旨在优化公立医院人才管理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摘要】目的提高神经重症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落实率。方法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针对神经重症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落实率低这一问题,通过现场查检、原因解析、对策拟订,从优化护理规范、打造高效团队、开展多元培训、强化护理质控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结果神经重症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落实率从 73.9% 提升至 96.7%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神经重症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落实率,通过多举措约束替代措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中小血站单采献血者预约与库存动态联动管理机制,保障单采血小板供应及时性和减少血液浪费。方法建立血小板库存动态联动管理机制。以2020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采用常规方法管理的单采采供血数据为对照组,以2022年6月1日 -2024 年5月31日应用库存动态联动管理机制的单采采供血数据为实验组,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首次单采献血者人数占 11.84% ,重复单采献血者人数占 4.52% ,均高于对照组 ;双份单采献血者人次减少至 13.14%(P<0. 05) 。实验组临床血小板发血满足量为 95.28% ,高于对照组,因超采造成血小板过期报废量下降至 0.67% ,低于对照组。双采点单采血小板治疗量占全站单采采血量的51.74% 。结论中小血站建立单采血小板库存动态联动管理机制,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灵活管理库存,更好地满足了临床血液供应,同时避免了血液过期造成浪费。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方法运用 SWOT分析法,构建策略矩阵。结果从SWOT矩阵模型出发,提出依据政策法规加强宣传督导、优化基层建设、完善分级诊疗等8方面策略建议。结论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设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的基础和组织框架,同时也要注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承接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基于SWOT矩阵模型提出建议,以期为完善结核病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对2015年一2023年上海市出台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对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以及北大法宝数据库进行检索,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文本编码和分类统计。结果共纳入政策文件89份,归纳整理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3个类别19种政策工具。供给型政策工具占 37.08%(33/89) ,需求型政策工具占 28.09%(25/89) ,环境型政策工具占 34.83%(31/89) 。结论上海市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但政策工具的协同性与均衡性尚需优化。建议强化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促进多部门协同协作,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并推动创新型和先锋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提升改革成效。
[摘要】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文本特点,为完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京津冀地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构建政策工具、政策效力、政策过程三维分析框架,进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结果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分别占 30.23%.17.83%.51.94%;129 项政策平均PMC指数为6.37分;探索阶段、推进阶段、成熟阶段出台政策分别占 30.23%.24.81%.44.96% 。结论政策工具、政策效力、政策过程之间缺乏匹配性和协调性,应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统筹优化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提高工具均衡性,把握政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整合政策工具与政策效力。
【摘要】目的分析某地级市公立医院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为提升医院健康科普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5月一2024年5月短视频的传播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结果纳入视频169个,平均时长115.28秒,浏览次数74724次/个,浏览次数排名前10的视频主要聚集在健康科普、重大疾病救治和医院人文等方面。视频浏览量与点赞次数、分享次数、视频时长呈正相关( (P<0.05) ;科普视频中真人出镜相比动画演绎类视频更具传播性( P<0.05) 。结论医院可借助医院专家和人才资源,加强选题策划,采用共情传播方式,构建媒体矩阵,提升健康科普的传播效果。